关中是平原,又是谷地,也可以说是盆地,四周被山包围,渭河从中间穿过。在冷兵器时代,从军事防御的角度来说,易守难攻,但对外交流就不是那么方便了。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条商道,丝路起点为关中的长安,西行的第一道屏障就是横亘关中西部的陇山,只有翻越了陇山,才能到达河西走廊,远走西域、中亚、西亚与欧洲各国。作为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古道,陇山上曾设立了不少关隘,固关就是其中之一。
“丝绸之路有雄关,风雨沧桑数千年”。作为陇关道上的商贸重镇和军事要塞,位于陇山脚下的固关镇是陕西省陇县境内一个民族古镇,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一座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一座饱含历史风霜和文明洗礼的边陲小镇,今天就请跟随着我们陇县检察干警开展“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的足迹,一起走进这个丝路古镇,去寻找它的历史文化和昔日辉煌。
初到固关,大家可能会疑惑,明明古镇牌楼上写的是“陇关古镇”,怎么就成“固关”了呢?其实,固关以前就叫“陇关”,汉初设关,因地处陇山,故名陇关。汉元鼎五年更名大震关,唐宣宗大中六年,废除大震关,新设安戎关。据群众讲,之前当地人将大震关称之为故关,将安戎关称之为新关,宋元以后泛称故关,明清设故关里,民国改故为固,设固关镇至今。
固关,历史悠久深远。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固关是陇关古道上的重要关隘,是丝绸之路上翻越陇山的重要驿站。西汉张骞开辟了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第一个驿站就是固关。唐代诗人岑参还曾写诗描述过这条道路的情形:“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回想当年,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一批又一批从固关老街走过,运输了无数丝绸、茶叶、瓷器、玉石、马匹。这条穿越固关的古丝绸之路如同照亮世界文明的灯盏,永远刻录了中国和世界交往的昔日辉煌。
固关,文化厚重绵长。汉武帝西巡从这里走过,彰显了天朝上国的威仪与强盛;张骞出使从这里走过,打开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文成公主和亲从这里走过,绽开了民族融合交流的文明之花;杨六郎抗辽、左宗棠收复新疆也从这里走过,谱写了抵御外敌、收复国土的慷慨壮歌。还有《陇头吟》中写道:“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山月、陇头流水、陇头辞,成就了中国古代诗词的一大流派,成了固定的词牌。
固关,既是丝路古道,又是商贸重镇。从古至今一直是陇关古道上的物流集散地,来往行商者众多。固关古街建于清明时期(如永盛店、车马店等建筑),东起下街口西至王家店,长近1800米,分南北两面店铺,门店多达二三百间,房屋错落有致,基本保存完好,两侧檐口形成的曲折天际线,自然和谐,依然如故,一派古朴雅致的古镇风貌。古街很宽,街上还保留了一段古驿道车辙印,印痕就像人工开凿的一样,深深地镶嵌在石板路上,让人称奇。听村里老人说,以前,街上商铺鳞次栉比,有豆腐坊、榨油坊、水磨坊等,街上各方行人熙来攘往、各地口音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其中,门面最大生意最好,也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是一家名为“永盛店”的车马店,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建设面积500多平方米,原有正堂、两厢、两栈、马房等。现存正堂、两厢等建筑为清代重修,虽然景象萧条,但店门口清晰可见的古车辙痕迹,依旧能看出古镇昔日鼎盛时期的繁荣与辉煌。关于“永盛店”的来历,当地人介绍,清朝末期,有一位原籍甘肃的朝廷官员,每次回家探亲途经固关,都会住进这家店,逐渐与店家成了好友。多年以后,这位官员告老还乡,最后一次住进店里,临行前,挥笔题下“永盛店”三个大字,店家将这三个字刻成匾额,挂在门头,以作纪念。匾额保留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
固关,更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塞,解放大西北的门户,见证了历朝历代战争的烽烟,老街的青石板路就如同一部华夏战争的史书。秦人先祖“非子”在关山牧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开创了秦人一统天下的基业。秦汉之交,朝廷于陇山之巅设置陇关。公元前112年早春,汉武帝刘彻西巡登临陇关,忽有雷声滚过,被视作祥瑞之兆,遂改命关名为“大震关”。公元852年,大震关防御使薛逵上书唐朝廷,建议废大震关,设安戎关,朝廷准奏,安戎关遂之设立。北宋杨家将杨六郎于此屯兵抗击辽军,清将左宗棠收复新疆,此地为重要的军粮中转站。1949年7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王震率第一第七军在固关、关山一带歼灭了据守天险、负隅顽抗的国民党马继援骑兵十四旅和地方保安团共3000多人,生俘官兵千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和200余匹战马。粉碎了敌人企图凭借固关山险阻遏制我军西进的妄想,为全面解放大西北扫除了障碍。
如今的固关,历史在此留下了斑驳印记,其中九大历史古迹,远近闻名的道教文化圣地玄寿山、秦非子为周王朝牧马的重要场所菜籽河牧场、陇县现存唯一的天然石窟佛爷崖石窟、建于明清时期的古镇商贸街、丝路必经地大震关(安戎关)、最大的回民宗教活动场所清真寺、解放战争时期的关山战斗遗址、有着“丝路”文化精粹要点与遗迹的陇关古道、郁夷县故城遗址,无一不见证着这个古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透射着古镇的灵魂。玄寿山,位于固关镇苟家沟村,道观始建于1587年(明万历十四年),海拔1565米,山峰高耸入霄,林海浩瀚,山势险峻,前有崆峒之势,后有华山之险,山如巨龙,地似八卦,素有“小华山”之称。山上柏翠松苍、庙宇林立、风景优雅,古老白皮松树上常有白鹤、白鹭栖息,有数丈高约400年的五角木珍稀古树一棵。大震关,踞秦陇要冲,扼东西咽喉,东距陇县城40公里,西距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35公里,海拔2000余米。这里群峰高耸,唯有一条峡谷可通关隘,翻越陇山,南达四川、西去甘肃、北上宁夏、东下关中,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史称“关陕锁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佛爷崖,山势陡峭,因峭壁之上凿有三处佛教石窟,因此得名佛爷崖。佛爷崖石窟据历史考证是唐朝时期开凿的佛教石窟,具有龙门石窟的玄妙。紧邻石窟有一条空中栈道,古称唐王古道,是古时人工驼物走的运输道。因此,佛爷崖石窟也是伴随着佛教东传留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佛教历史遗迹。固关清真寺,建于中华民国,位于固关镇固关民族小学西北侧,现保存大殿一座,坐西面东,砖土木结构,建筑面积144平方米。据《陇县志》,中华民国二年(1913),固关镇回族群众兴建陇县第一座清真寺。该寺是陇县乃至宝鸡地区唯一一座保存完整、时代较早的中式风格的清真寺,极为罕见,对研究陇县乃至宝鸡地区中华民国初年伊斯兰教传播有重要的价值。固关战斗遗址,坐落在固关镇三桥村。固关战斗是解放大西北时非常重要的一场战斗,为陇县的解放谱写了辉煌的一页。为了纪念在固关战斗中牺牲的先烈,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建成了“固关战斗烈士纪念碑”。它的建成,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继承和发扬敢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2021年,按照陕西省检察院的部署,我们开展了“寻访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革命精神”专项活动,对固关战斗遗址保护开展了“回头看”工作,依法向相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书3份,做好烈士纪念设施周边卫生整治,全面提升烈士纪念设施科学保护、协同共治效能。如今修葺一新的烈士纪念碑前,青山环抱,忠魂犹在。看着那一个个烫金描绘出的烈士名录,仿佛看到了那嘉兴南湖冉冉升起的红色火焰,看到了那遍布硝烟的战场,看到了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只为换来如今的美好河山。站在烈士纪念碑前,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筚路蓝缕的奋进历程,更能感受到无数先烈对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殷殷期盼。站在烈士纪念碑前,感受一次精神上的传承,感受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在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和精神的基础上,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系列指示精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一次开启了新的“文化寻保传”活动,做到抓紧“寻访”、抓实“办案”、抓好“传承”,守护国家和民族文化根脉。我们将在回访与寻访相结合的基础上,坚持“四大检察”融合履职、一体履职,集中优势力量努力办理一批高质效案件;充分发挥检察监督职能,强化与行政机关协作配合,健全完善工作机制,重点加强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时,结合陇县地域特色,通过本院官方“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提高群众对文物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意识。
岁月悠悠,驿道悠悠,固关无语,流逝的是时光,沉淀的是历史,那些静寞无语的青石古道,就像一本厚重的无字史书,讲述着固关的沧桑故事,见证着古镇的历史变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沉淀如此丰富的丝路古镇,必将大阔步走进每个人的视野让你铭记它,难忘它。作为检察机关,我们更有责任守护好它,续写其光辉历史,传承好千年文明。
来源:陇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