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长是空前负责的家长,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严阵以待,孩子入学、升学、大学毕业,乃至找工作结婚,每一个环节都有父母精准规划的影子。
绝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独立、自主、有责任心、能够自我驱动的人。但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新闻获得的信息,恰恰跟这种期望背道而驰。
家长已经如此负责了,但是孩子的焦虑、抑郁等问题却比以前更多了,这其中是出了什么问题呢?
........................................
最好的教育,是唤醒孩子的内力觉醒
英语教育专家曲刚曾在博客中写过一个故事:
他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自四川小城市的妈妈,她带着自己12岁的女儿到北京来学英语,待了大半个月,期间他们有过很多次的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曲刚发现这位母亲看似给孩子寻找最好的教育,却对什么是好的教育充满迷茫。
她的女儿很优秀,在她那座小城市都是出了名的。但妈妈说,女儿的优秀完全来自妈妈的监督和努力。她上小学这六年来,从未放松过对她的督促,稍一放松,孩子的成绩就会下滑。
这位妈妈说,她全部的精力都扑在了女儿身上,每天照顾她的生活、送她上下学、放学后检查她的作业,还要每天监督她背论语国学、英文单词......
她已经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身心扑在了女儿教育上。不过她也很担心,随着女儿年龄的增加,监督也不管用了,到时候她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听完这位妈妈的烦恼,曲刚直言不讳地说:“你在教育女儿上所做的一切牺牲和努力可谓感天动地,但遗憾的是,你和很多天下父母一样,忽视了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唤醒孩子生命内力的觉醒!”
如何唤醒孩子的“内力”觉醒?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和奈德·约翰逊在《自我驱动的孩子》一书中提出,我们正在养育最焦虑的一代孩子。
两位作者提出,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与孩子和青少年压力相关的精神障碍就不断上升,包括焦虑、抑郁和自我伤害。过去10年,这种现象尤甚。他们认为,这一代孩子压力增长的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掌控感的降低。
想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这一代家长是空前负责的家长,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严阵以待,孩子入学、升学、大学毕业,乃至找工作结婚,每一个环节都有父母精准规划的影子。孩子只需要乖乖执行父母给他们制定的行程。
在咨询中,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却见到越来越多的孩子,他们的动机模式都处在极端状态。要么偏执地想要成功,要么觉得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很多孩子都觉得自己很累,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或者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发言权。
总之,他们大都觉得对自己的人生毫无控制感。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觉得对自己的人生毫无控制感呢?
作者分析了很多原因,比如睡眠不足、社交媒体的压力、来自同伴的压力等,但归根到底有一点,就是现在的孩子玩得更少了。
根据人类进化学的解释,人类有比其他灵长类动物更漫长的童年,这是进化的需要。人类需要儿童期的混乱、无序来探索这个的世界,应对多变的气候变化。童年的孩子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他们的好奇心,探索心和强烈的玩的意愿,是自然选择塑造的。
在玩耍中,孩子们学会了长期生存的关键技巧。比如他们用身体的方式玩,追逐打闹,由此发展他们协调的肢体动作,训练大脑和身体的反馈。他们玩各种游戏,躲猫猫之类,从而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恒常性。有时候他们会玩一些危险的游戏,在黑暗中前进,他们学会了如何克服恐惧,获得勇气。他们通过玩过家家,掌握协商和沟通的能力。
他们在玩耍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控制感,而控制感是他们内在动力的源泉。在自由自在,毫无目的的玩耍中,孩子们的内力在逐渐觉醒。
但可惜的是,这样进化史美好的存在——混乱的童年,却被精密的、有序的现代教育替代了。
还有一个增加孩子控制感的办法就是增加选项。让孩子接受一件事情的窍门时给他几个选择。
上周我带孩子去游乐场玩,临走时他闹着还要玩一会,但再不走末班车就要开走了。无论我怎么解释,他回答就只有一句话“不嘛,我还要玩一会儿。”
最后我给他出了一个选择题:你想要走着去车站,还是跑着去车站,或者滚着去车站?
小朋友噗嗤一下笑出来,可能是想到滚过去的样子怪可笑的。他说:我要跑着去车站。
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在可能的范围内增加选项,会让孩子感觉好受些,因为总有些事情,他能够控制了。进入青春期,孩子可能会更叛逆,什么事都跟父母对着干,就是为了证明“我能控制我自己了,你管不了我了”。
父母也是一样的,也需要选择权,增加自己的控制感。试试看双方都给对方几个选项,事情会不会就不那么复杂了。
要相信有些事情你能控制的,有些事情是你控制不了的,而你应该只关注你能控制的东西。
这句话听上去有一些鸡汤,但如果真的能运用起来,你跟孩子可能都会更好。
拥有足够的常识,就不会那么慌张
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父母肯定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我想说的是,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面对未知和变化,我们需时时反省自己的育儿观,反思什么才是对孩子好的教育。不盲目追求别人家的孩子,不被风吹草动乱心。这也是我们推出《蓝橡树·教育日历》的初衷——
2020年,我们首次推出了《教育日历2020》,后台、朋友圈满满的好评让我们很感动,也确信每年都要把“每天一句的教育”继续做下去。
去年,蓝橡树专门为万千学子打造的这本「少年日历」,选取了12个少年成长路上困惑的话题,以名言金句的方式回答萦绕在少年心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渴望成为怎样的人?人生意义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今年,「蓝橡树少年日历2025」如期上线。
我为什么会不开心?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什么人是我的朋友?
我喜欢做什么?
爱情是什么?
那么多信息哪一些是真的?
要证明自己其实就是没有自己,意思是说,要通过已经预设的原则和标准,别人的逻辑和流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其实是取悦别人,把自己搞没有了。——项飙
或许还有另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从一开始就不要追求“心满意足的人生”,而是享受自己一点一点得到的东西。——河合隼雄
真正的爱情从来不会降临到一个不懂爱情的人身上,反过来说,我们要去追求爱情,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富有爱的感情的人,是一个懂得爱情的人。——梁永安
我们太过于注重朋友之间的那种纯粹的共性,却不知道对于差异性的包容才是朋友之间真正需要的东西,才能够真正构架起坚固的友情防线。——谢国计
生命也许是一场赌注,但是世界最终会让一切平衡,世界眷顾它所有的鸟儿。——《奇迹男孩》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伍绮诗
不再困于别人的目光牢笼,不再自我苛责,不再自我压抑。接纳真实情绪的存在,允许情绪自然地流淌,勇敢面对外界的质疑。——豆瓣好学心心态受害者小组简介
我们并不希望母亲把目光投向我们之外的地方,不希望她有去别处的渴望。我们需要她待在这个世界,活跃、能干,有求必应。我是否曾嘲笑我母亲内心的梦想家,然后又为她没有梦想而羞辱她?——德博拉·利维
6月15日父亲节的内容,我们引用了梁晓声在中篇小说《父亲》中的描述——
父亲的性格变了,变成了一个通情达理的,事事处处、家里家外都善于忍让的毫无脾气的老头子了。——梁晓声
今年的「少年日历」的主题,我们还加入了当代青少年特有的困惑。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在AI时代找到自己的方向,这是时代的挑战,也是当代青年必须回应的问题。
10月13日的内容,提醒我们需要有信息辨识的综合技能——
信息辨识是一种综合技能,也是一种思考和理解信息的方法。仔细考虑你对信息的需求,将学术语境纳入思考,有道德地参与学术研究,主动探索舒适区之外的信息,并且对信息和信息的发布者抱有适当的怀疑。——马特·厄普森
11月19日的内容是,告诉你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永远都是目的,不是工具——
人永远不应该是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他人的工具。——弗洛姆
也许这些话,孩子大概率还不能完全领悟,但就像春天播撒种子,在阳光雨露和等待中,它们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日历区:当天日期,一目了然,留足空间,方便备注。 每日一句:蓝橡树资深编辑团队出品,每一句都经过精心挑选 今日计划: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今日小结:记录当天感悟,每天积累就能成就大的改变
来吧,迎接2025年
送自己、送孩子一份时间的礼物
让我们一起来迎接充满想象,无限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