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校园学生作品选登,转自2024年10月8日《虎门》报
不“潮”不揭阳
作者:吴思淇
戏台上,鼓乐喧天中的一班人唱着潮腔,扬着水袖,演绎着历史与音乐相碰撞的情感艺术,灯光打在他们的脸上、肩上,闪耀的是潮汕文化……
是的,潮剧是我的家乡揭阳潮汕文化的一部分。时代的脚步是快速的,这座城随鹤飞时转,建起高楼大厦,车流不息。但文化是这座城的底蕴,在发展的过程中,这座城从未舍弃这里的一风一俗,一情一忆。
记忆里,戏曲有时环绕在播放机里,有时在露天的戏台上。我记得清楚,庙会是在县上巡的,外婆会骑着车载我去看,经过一条条红砖石板的小巷,那一途风景很长,天空泛蓝,悠扬的戏曲会渐渐入耳。
“外婆,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看戏?在台上唱戏的大人们又唱的是什么?这咿咿呀呀的真的好听吗?”我每次看着广场的人潮汹涌,都会把疑惑的眼光投向外婆。“戏是对老爷的尊敬,人与神会共享这乐趣。你要慢慢听。”外婆总是微微笑着拍拍我,不厌其烦地跟我解释。她非常执着于看这些,每次的庙会都不会错过。耳濡目染间,我也从不理解到慢慢爱上这个本土的咿呀艺术。舞台虽是露天,但红红火火的花与多彩的帷幕衬得舞台格外喜庆。华丽的演服、演员的表情都为演绎的故事添着生命。一抹胭脂下,人物正直友善或是男女深情,都感染了每位观众,他们时而为剧情痛哭流涕,时而被逗得哈哈大笑。
庙会对我最大的吸引就是有各式各样的潮汕美食,大多是甜点,不严谨地说,茶也是美食吧。不掩饰的话,儿时爱看戏也是因为那里的美食。如芋头糕,口感软糯香甜,像绵绵的云,酥酥的又带点甜味。“外婆,你尝尝,好好吃呀!我感觉我要飞起来啦!”外婆这时候总是宠溺地看着我,并在一旁帮我付款。每到这时候,我总会觉得外婆的钱包会“大出血”,因为我的胃口总是很大,从街头吃到街尾。“外婆外婆,我想吃这个。”“外婆,这个看着也很好吃啊!”“外婆,外婆……”
潮汕美食同时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了潮汕人民对团圆、幸福吉祥的喜愿。假若再配上一杯茶来解腻就再合适不过了。热茶缓缓入口,少顷茶尽余道,两指摒住茶杯,倒掉即可。虽然学着大人的动作有些别扭,但还是学得到那份友善与闲情逸致的。
离乡的时候,梦里依旧是那座古香古色的小城、是绵绵不绝的小曲、是忘不掉的情怀……
时代变迁,乡人对文化的传承从未熄灭。高楼大厦间,也有茶馆,茶香与甜点仍占满街头;城里依人们所爱建起了剧院,戏曲依旧传唱着;英歌舞也如往年年初二那样巡……发展是这座城的目标,文化传承也是烙在心中的使命。
我向家乡的祠堂望去,香火徐徐,门前的落叶也终究归根,繁花后来也化作尘。乡情,承载着我对家乡的骄傲与感恩。我引以为傲的潮汕文化化作我的本、我的舟,载着我在时代长河中,为揭阳这座城添上我的一份光彩。
教师点评:小作者以潮剧、潮汕美食为切入点,介绍自己的家乡——揭阳。在这座小城里,充满了与外婆的点点滴滴,城里的一风一俗,一情一忆都让小作者流连忘返,让人读起来感觉非常温馨。小作者离开家乡,仍不忘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承担着建设未来的重任,让人敬佩。
(指导老师:欧莉莉)
创刊词
如果说什么可以陶冶青少年的性情,培养他们高雅兴趣,那么,非文学艺术莫属了。
而文学,又是一切艺术的基础。
在不算遥远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虎门曾是一片文学热土;曾经,有一份专门为中小学生而创办的《小虎报》,掀起过一片校园文学的热潮,为虎门培育了一批文学生力军。
今天,当年的小虎长大成人了,他们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希望以绵薄之力,再延续那条文脉的传承。因此,就有了今天的这版《虎门校园》专刊。《虎门校园》专刊以选取虎门镇公立和民办学校的中小学生优秀作文为主,辅以学生书法、美术、摄影等作品为插图,以《虎门》报增刊形式定期推出,力求为虎门青少年打造一个施展文学才华的广阔平台,并希望藉此再次带动校园文学艺术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