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顾名思义,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学科。它并不局限于对人类生物特性的研究,而是广泛地探索人类的文化、社会结构、心理特征、历史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什么要读人类学》一书中,作者奥野克巳以亲身经历为支点,越过纸面的文字,为我们讲述阅读人类学的意义所在。
文化人类学是一段解放自我于野外的“旅行”
本书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的各种观点,以及文化人类学所探讨的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此外,我们在上一章中还触及一个热门话题,也就是在环境危机的时代如何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对于21世纪的现代人类学而言,也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文化人类学涉及的问题如此丰富且广泛,那我又是如何与这门学科相遇的呢?本章我想换一个话题,来谈谈自己的前半生。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不过希望能够以“我”的例子为参考,让读者们感受到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可以对一个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回想起来,其实我从小就是一个梦想远走他乡,看遍天下奇观异景,与素不相识的人们相遇、交流、共处的人。虽然本书多次介绍过的列维-斯特劳斯曾写下“我不喜欢旅行和探险家”,但我和文化人类学的相遇却与旅行密不可分。对我而言,是先有“旅行”这个行为的,“旅行”让我飞往未知的地方。而我现在还能继续做文化人类学研究,也多亏了旅行的惯性,将自我解放于野外。
即我与“旅行”的第一次相遇,或者说第一次在恍惚间意识到,自己要飞往与目前所处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别的地方”,应该是在1977年,我上高一的时候。那年冬天,我在足球训练时不小心被踢断了左侧锁骨。我立刻被送到医院,上半身被打上了石膏,不得不休息了一周时间。还记得班主任要求我“在家也要看看课本,别把功课落下”,但我什么也不想做,每天只是钻在暖炉桌下幻想着各种事情。“考大学是怎么一回事?”“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出现的“烦恼”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
“考上一个好大学,入职一家好公司”这种模糊的人生蓝图在那为期一周的静养期内迅速消散了。当时我家附近有个40岁左右的名叫M的人,他和几个年轻人组成了一个夜跑小队。后来等到锁骨恢复之后,我也报名了晚上9点的夜跑。
所谓的夜跑就是跑30分钟左右出出汗,然后和几个高中生晃晃悠悠地走到M的家中,和他一直聊到深夜。
M的书架上有很多有趣的书,我有时会从他那里借来几本读。我最喜欢的是记者本多胜一的著作。本多胜一在《思考山峰》一书中写到,“不为人所为,为人所不为”才是“先驱事业”,并强调这种顽强精神的重要性。高中时候的我便对这种精神产生了向往。本多胜一就是当时的先驱,他曾作为记者到世界各地探险,并记录下当地人的生活样貌。读完他走访新几内亚高地人、加拿大因纽特人以及阿拉伯游牧民族后写下的著作《极限的民族》后,我就被那些陌生的广阔世界深深吸引住了。《极限的民族》讲述了他于1963年探访新几内亚岛西巴布亚的达尼族、莫尼族以及阿亚尼族时的经历。书中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以舞蹈向他人打招呼的男人们;因为当地的习俗要求,亲人去世后要切断一根手指,所以手上只剩一根大拇指的老太太;挤在猪圈里和家养的猪一起入睡的女人等。这些“新几内亚高地人”的世界令我心驰神往。
那时我还看过一本关于新几内亚的书,是彼得·马西森(Peter Matthiessen) 的《20世纪的石器民族:新几内亚达尼族全记录》(Under the Mountain Wall: A Chronicle of Two Seasons in the Stone Age)。这本书整理自1961年哈佛 - 皮博迪探险队在西巴布亚的巴列姆(Baliem)山谷中的调查记录。书中描述了一个神经极度紧张的世界:家养的猪不断被人盗窃、部落里的女性一旦失去保护就会遭受袭击、敌人的长矛随时都有可能飞到头上。但在这种日常生活的背后,一种向死而生的达尼人生活方式却跃然纸上。
当时的我一边开开心心地读着这些“新几内亚著作”,一边还看了小田实凭借美国留学时的奖学金周游世界后写下的《什么都去看一看》,这些书都让我意识到了自己所处的世界是多么渺小,同时也让我萌发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到一个远离日本的地方去看看。
等我进入大学之后,“逃离日本”的想法愈发强烈。我想去一个没多少人去过的“遥远”的地方。
新书速递
(点击封面跳转至小程序购买)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日]奥野克巳 著
暴凤明 译
2024年10月出版 / 定价69.00元
ISBN 978-7-5228-4225-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方寸
内容简介
“人类学的目的就是与人类生活本身对话。”
人类学,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学科。将世界的开始和结束都纳入视野,以此为基础,记录和思考在近100年左右的地球变化中存在和将继续存在下去的各种各样的人类形态。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人们远离熟悉的生活,前往未知的土地,亲身体验陌生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异文化中平凡且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将成为探究人类究竟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的指南针。
共享、多样性、两性关系、泛灵论……本书从人类学视角探讨了这些经典问题,希望为读者打开进入人类学的大门。
作者简介
[日]奥野克巳,1962年生。1998年获一桥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99~2014年任教于樱美林大学,自专职讲师升职至教授。2015年起任立教大学异文化交流学部教授。1982年旅居墨西哥的原住民村庄,1983年在孟加拉国短暂成为一名上座部佛教僧人,1984年旅居土耳其,1988~1989年在印度尼西亚流浪一年。1994~1995年对加里曼丹岛的烧荒垦种民族加利斯人、2006年以后对该岛的狩猎采集民族普南人进行了人类学田野调查。著有:《交织的生命:超越人类的人类学》(『絡まり合う生命:人間を超えた人類学』)《在与不拘礼节的森林居民共处后人类学家的所思所想》(『ありがとうもごめんなさいもいらない森の民と暮らして人類学者が考えたこと』)。
译者简介
暴凤明,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副教授。译有《隐性社会规则:终身雇佣制塑造的日本》。
编辑推荐
★ 人类学始于我们对异文化的兴趣,始于离开熟悉世界的冲动,是一段解放自我于野外的“旅行”。
★ 作者20世纪80年代先后浪迹墨西哥、孟加拉、印度、土耳其与印度尼西亚,2006~2019年深入加里曼丹岛进行田野调查,与狩猎采集民族普南人共同生活累计600天以上。
★ 作者以亲身经历为支点,讲述什么是人类学,什么是民族志与谱系调查法,两性关系、分享与交换、泛灵论、多物种人类学……这些何以成为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人类学如何发展,以及“人类世”中的人类学。
目录
策划:张思莹
编辑:丁曼泽
审校:柳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