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新时代中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研究》

文化   2024-11-13 15:19   北京  



新时代中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研究


宋鑫华 著

2024年11月出版/98.00元

978-7-5228-3355-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以西部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从民族政治学的视角,结合民族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影响我国民族关系良性运行的相关因素,以及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民族政治稳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论析,厘清了维护民族社会政治稳定与协调民族关系的理路及策略,以期为我国社会稳定、民族和谐提供一定借鉴。



书摘-前言


选题的意义


当今世界有25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着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处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如何解决一个国家中的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以及如何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民族关系是复杂的社会关系,与此相关的民族问题也是多民族国家不可避免的问题。民族问题的存在是一个长期历史现象,处理民族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民族关系作为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十分重要的社会关系。它既反映历史发展的积淀,又折射出现实环境的影响,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在多民族国家,现代民族的建构和国家有着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民族建构通过国家的权力使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制度化;另一方面,国家则从民族建构中获得国民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凝聚力。民族与国家的密切联系以及现代多民族国家以“差异性、异质性”为显著特征的多元民族构成,决定了民族关系对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影响。任何一个民族社会,都必须建立自己的公共权力,以政治的方式对民族的权利、利益等进行管理和治理。当然,民族也利用一定的政治形式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民族和政治的相互作用,使得民族与政治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各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和维护的民族利益、民族权利和民族发展,构成了现代民族关系的核心。要想使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现代国家就必须创造出能切实维护各民族利益的、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和公共文化,这个制度框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民族人民的合理性政治与经济利益需求,传承各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以及延续生活于其中的各民族共同体的独特生活方式,能够确保各民族之间有序的交往,实现和维护各民族的正当权利,使得各民族没有激烈的矛盾与冲突。这样就会营造一种“和谐”的族际氛围,从而形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多民族国家的稳定。相反,民族关系不和谐,对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产生破坏和限制作用,会制约民族间交往的深度、广度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的正常发展,由此可能会引发民族矛盾、纠纷、摩擦,甚至冲突,从而对多民族社会的政治稳定产生间接或直接的破坏作用。民族矛盾和民族分裂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好民族矛盾,反对民族分裂,是当今各国执政党的一大重要任务。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国外敌对势力对民族、宗教问题的不断渗入,国内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坏,以及在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下产生的民族经济、民族法治、少数民族城市化等领域的问题,都使当代中国民族关系变得异常复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在促进民族关系协调发展方面做了极大的努力,经过70多年的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工作的主流是好的,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比如,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如何顺应形势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仍需加强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局部地区反分裂形势依然严峻,国际势力干扰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风险不容小觑。我国正处于伟大而深刻变革的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历史、经济、地域、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西部民族地区的许多地方集“老、少、边、穷”等于一体,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相对落后。所以,从民族地区来说,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民族地区之间以及同一民族地区内部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主要指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即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艰巨。矛盾的转化不仅带来“单一性”到“全面性”需求的社会结构、供需“不平衡”到“不匹配”的经济体制、从侧重追求“效率”到更强调实现“公平”的分配方式的深刻变化,同时也会引起社会资源保障性需求、权益性需求呈现加速扩展的态势,这就要求体制机制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因而势必会伴随着各种难以预测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一方面需要关注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现状,认真总结过去积累的经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为未来提供指导;另一方面要结合新时代的变化和要求,研究民族关系的未来走向,在国家治理视域中探索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和解决途径,以期为新时代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思路。


本书的结构和要点


本书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书选题的意义、研究的现状,本书的结构和要点;结语则是结合新时代对主题的升华。


本书的正文部分,主要围绕如下内容展开。


(一)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

在对民族、民族关系、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等概念、结构和特点进行梳理和界定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运行逻辑。具体运行体系为:


(1)民族平等是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基础;

(2)民族团结是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

(3)民族互助是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动力;

(4)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


同时,结合各国在民族关系问题上所采取的民族政策,选取西方几个国家协调民族关系的政策实践进行剖析,以期从他国协调民族关系的政策成与败、得与失中,对我国的民族关系协调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和启示。


(二)我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理论渊源

民族关系是人类社会出现民族以后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是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以及作用、影响的关系。民族关系是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民族关系理论是民族理论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一般原理和基本原则,在苏联、东欧及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创立、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人类社会民族现象、把握民族过程发展规律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我国民族关系理论研究的主流范式和主导意识形态,它为我国民族政策的制定,为我们进行民族关系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所以,它也毋庸置疑地成为民族关系研究的经典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这也是我们进行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研究的直接理论支撑。


(三)我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十分注重民族关系,在处理民族问题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经验,对我们正确处理当今的民族关系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1)王朝国家民族关系调控的主要方式。我国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及治理古已有之。在“大一统”思想影响下,历代封建王朝创设了完善的制度架构和政策安排。

(2)近代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线。近代百年间,为了民族生存,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不屈不挠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共同的命运促使各族人民空前地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构成了中国近代民族关系的坚实基础。

(3)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协调民族关系的主要调控政策。我们有必要对历史上协调民族关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一定的思考,以此为当代中国民族关系协调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4)多元一体“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新时代越来越体现出巨大的生命力,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现实基础。


(四)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演进过程与经验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我国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总体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并最终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体来看,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消除民族压迫和歧视,实现民族平等”,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1949~1977)、“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977~2012)、“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012年至今)。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党和国家在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方面既有曲折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其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

(2)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3)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坚持反对民族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5)发展是解决当前民族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和根本途径。


(五)新时代我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历史机遇及实现路径


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尤其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是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制定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的基本前提。要实现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就要明确战略定位,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多样化的整合途径来协调国内各民族的矛盾和冲突,构筑良性互动的民族关系,实现从民族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化。为此,应该从中国的民族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具体实际出发,坚持“多元”与“一体”相统一的民族关系协调理念,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化民主政治环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造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民族关系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为民族关系协调发展营造有利的生态环境;参与国际合作,为民族关系协调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政治环境。


摘选自本书前言,有所删减


目录


第一章 民族关系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民族关系的概念界定
  一 民族概念的生成
  二 民族关系概念界定
第二节 民族关系发展的内涵
  一 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二 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运行逻辑
第三节 其他国家协调民族关系的政策实践
  一 美国的民族同化政策
  二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三 西班牙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四 苏联的“民族自决—联邦制”政策

第二章 中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关系理论
  二 列宁斯大林民族关系理论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
  一 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民族关系理论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

第三章 中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第一节 历史基础:传统民族关系的调控与变迁
  一 王朝国家协调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二 近代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线
  三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民族关系主要调控政策评析
第二节 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一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第四章 中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演进过程与经验总结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演进过程
  一 “消除民族压迫和歧视,实现民族平等”,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1949~1977)
  二 “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977~2012)
  三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012年至今)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协调民族关系的经验总结
  一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
  二 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三 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 发展是解决当前民族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和根本途径
  五 坚持反对民族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历史机遇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历史方位
  一 “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提出
  二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民族社会治理转型
  三 新时代的到来对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 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 重点: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三 途径: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 根本保障: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五 总目标: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 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
  三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化民主政治环境
  四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造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
  五 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民族关系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 走绿色发展道路,为民族关系协调发展营造有利的生态环境
  七 参与国际合作,为民族关系协调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政治环境

结语
  一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优化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生态
  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夯实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文化基础
  四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基础
  五 建设美丽中国,促进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生态基础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宋鑫华,法学博士,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中国政治学会和陕西省政治学会会员,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政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民族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联重大理论与现实项目等相关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编辑:佟   譞

审校:周志静

转载自:人文万象

社科文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