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工程正式开工,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拆迁总量涉及近万户住户以及400多家单位,可以说是杭州市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
新世纪初迁居至此的居民,既是旧城改造的迁徙者,也是城市有机更新的奉献者,更是未来社区的共创、共享、共治者。今天的蚕花园未来社区亦可视为对这些跨越世纪的奉献者的回报。
近日,“拱宸”编辑部寻访了多位蚕花园“资深老街坊”,他们有上世纪的“大厂”员工、有首批入驻蚕花园回迁房的拆迁户、也有生于斯长于斯更奉献了职业生涯的参与者……通过他们的讲述,从历史的记忆中,展望未来。
口述者:陈新新
我是在台州路43号出生的。后来在浙江麻纺厂工作,厂里分了18平方米的房子,我就申请分到台州路67号,挨着爸妈家隔壁。
那时候的家是一间木板楼梯的房子,不隔音,还漏风,条件很差,环境也不好,很临马路,楼下是菜场,右边是百货公司。没有卫生间,也没有自来水。雨季的时候街面房、菜市场里还会淹水。1988年打台风,运河水倒灌淹了麻纺厂。宿舍还好,积水只到脚脖子。
在这里住了14年,等到了1997年旧改。听到消息,心情就是一个词:激动!
1997年开始拆迁。拆迁通知下来按照搬迁顺序拿号:谁先搬走,谁先挑。当时我们两个浙江麻纺厂的双职工双下岗,女儿还在读大学,拆迁房要一笔大支出,生活是十分辛苦的。但是,有盼头,心情很激动。心里想着:只要熬过这一段,我就有卫生间了,不用每天早上拎着痰盂过马路。有一天早上过街还被车撞到,摔得淤青。还有女人每个月经期特别麻烦,尤其是冬天。想想以后就不用吃这个苦了。
▲丽水路台州路交叉口
▲2000年,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一期拆迁提前回迁
我有四姐妹,三个都在这次旧城改造中搬回来了,我是第一个。我们以前都没住过楼房,当时都感叹:“环境真好啊!”但是随着20年来的时间推移,问题开始暴露。比如停车、环境、外立面等等。期间也有改造,但没有像现在这样改得彻底,设计合理,过程民主,征求了很多业主的意见。
这次老旧小区改造,道路、各种车辆都有规划了。之前车位不够,汽车停得七拐八弯,没有人车分流,电瓶车也乱停乱放,现在车位规整了,增加了停车棚,加上人车分流引导,更加美观、安全。路面也平整了,以前车子开过去,坑坑洼洼溅一身的水,现在一马平川。
灯光也设计过了。以前白惨惨的,现在相当漂亮。20年的外墙也从破破烂烂的“原始森林”变得漂漂亮亮的。绿化也改好了。感觉就是不一样,视野宽阔了,整个人精气神都提起来了。原来住在12楼往下看,说不出的感觉。嫌弃。现在往下看,第一敞亮了,第二整洁了。通过这几个月的老旧小区改造,我又找回了以前刚搬进新房子的感觉。
▲现在的蚕花园社区
我现在既是第四届业委会委员,也是永兴坊业主,每个周一都要参加例会,收集居民的反馈。我们还会现场踏勘,跟施工方一起商量。比如,7幢、8幢的停车棚改造,业委会跟施工方协商,社区和街道帮助沟通,最终达成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空调冷凝水管改造,七、八月的炎热天气,我们都跟施工方一起下工地踏勘,整改,回访,最终也促成了好的结果。
老房子拆迁回来时,我乐意说自己是蚕花园的业主,说出去有自豪感。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周围的新房子越来越好,自豪感就渐渐地淡薄了。但是现在,自豪感又回来了!
口述者:卢伟
1963年的夏天,我出生在拱宸桥。父母都是杭丝联的员工,住在拱宸桥一带的家属宿舍楼里。我在拱宸桥出生,也在拱宸桥长大。后来,我到拱宸桥街道派出所当所长的时候,三个大厂的职工将近有4万人。
1982年,我成了杭州市第一届警校生,1983年在拱宸桥实习,1984年分配到拱墅区刑侦队。公安一干23年,从一名侦查员到派出所所长到刑侦大队大队长,再到副局长。1999年9月,我回到拱宸派出所任职,正巧赶上如火如荼的大拆迁。
拆迁对于个体家庭来说,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改变;对政府来说,是一个规模巨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旧城改造工程。拱宸桥地区的旧城改造,是杭州市最大的旧城改造工程。这块地区各方面基础条件比较落后,实在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2002年10月,拔地而起的拱北小区新楼
▲拱宸桥地区老照片
拱宸桥派出所贯穿项目始终,承担了重要任务。压力很大,第一次有这么大的工程量。一是维护社会治安,调解邻里矛盾和家庭矛盾;二是大厂改制,退休工人安身立命的困境;三是预防流动人口对社会治安造成的负面影响。此外,多个施工单位同时施工的施工安全要保证,再是施工人员对当地社会的负面影响要杜绝。
为了把治安工作从源头抓起,拱宸桥派出所创新性地提出“安全文明工地”创建,和街道相关部门一起在各个建筑施工单位建立治安管理、民工宿舍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还通过开办法制培训基地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从工地安全教育做起,提高登记率,降低犯罪率。
经历了协助配合大拆迁,我印象最深的是排队拆迁、排队回迁,大家都来了。拆迁任务下达后,老百姓提前7天就排起长队。派出所的任务,是维持秩序。后来改进了工作方法,采用电脑摇号确定回迁号,这在当时也是一项管理创新,被好多新闻媒体报道。
▲2001年12月6日,《拱墅报》刊登题为《抓领导 名制度 强教育 拱宸桥街道创建“安全文明工地”见成效》报道
▲2007年,桥西历史保护街区电脑登记回迁号现场
拱宸桥派出所警务体系改革,与大拆迁时间高度重叠。以前没有警务室,回迁时划分了6个社区,当时环境下,社区就是我们做群众工作的平台,是社区民警的桥头堡。拱宸桥派出所提出“以德育警”提高民警素质,“文化育警”鼓励民警发挥所长比学赶超,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警员。
2024年是拱宸桥街道建街70周年,这70年的变化太多了。旧城改造、运河申遗、未来社区……我是部分见证了拱宸桥的发展。从低、小、破、窄,到为世界文化遗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是一个大的转变。最直观的是环境变化,其次是老百姓生活习惯的变化——住上新颖的电梯房,煤饼改燃气,瓶装改管道,城市和百姓共同改变了。
这些住在拱北地区的老杭州,度过了当年的苦日子,也迎来了如今的和谐生活。如果说当年的旧城改造,最显而易见的变化是给他们营造了一个温馨亮堂的“新家”,那么,如今对老旧小区的改造和未来社区的建设,则让这一地区又获得了“新生”,成为运河文化核心区。
在接受“拱宸”采访时,居民们都毫不掩饰对未来社区的建设“充满了期待”。
居民陈新新尤其期待蚕花港邻里中心的落地。“我看过规划,上面有花园,下面有健身器材,整体设计是蛮鼓舞人心的。我们老街坊有空就出去走走,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现在,她一天的相当充实:早上6点起床,运河边散步1小时,回家吃早饭,社区有事情了,及时去处理。8点八段锦,9点歌唱班,11点结束。下午在家待着读读报。偶尔出门逛逛。轮到值班日就到“微笑亭”出勤,不值班的时候也有很多接待任务,还有老年大学的太极班、腰鼓队等等兴趣社团的文娱活动。每周都安排满了。除了日常工作要安排好,每月还要进行一次社区平安巡逻。
她希望蚕花园未来社区能够实现更多对老年人的关心,配备让老年生活更加充实的公共基础。“现在改造好了,有了更多、更好的公共空间,可以考虑引进‘邻里节’类似的活动,来增进邻里关系。”
▲陈新新既是武林大妈·拱宸大伯志愿者团队的一员,又是拱北首批回迁房居民
1957年生的王伟娟原是杭一棉西纺前纺併精粗技术指导员,如今也是蚕花园小区业委会主任和“武林大妈·拱宸大伯”志愿者。2002年第四批回迁蚕花园高层住宅,她分到了89个平方。退休以后她没闲着,开始在社区帮忙,做了6年的志愿工作。
经历时隔近30年的两次大改造,她对这次的社区改善“90%都满意”。“有一次我的姐妹过来,一进来就说:哇,你们这里现在环境真好!拱宸桥这片区域,发展的速度很快,今天的永兴坊也正热火朝天地在修缮改造,再过些时日,将会是一片新的景象。”
▲点击图片,蚕花园旧改过程中如何破解“一片瓦”的危机
▲点击图片,蚕花园旧改过程中如何解决“一滴水”的问题
1961年出生的拱宸桥老底子居民金建民,是蚕花园第一批旧改拆迁居民,分到了14幢。1979年入伍,1980年入党,在部队立过三等功,1981年退伍分配到华丰造纸厂。“旧城改造的时候我还在华丰造纸厂,回迁的时候已经是三口之家了。”
现在的老金,既是蚕花园社区业主,也是社区的一名协管员。在日常巡视中,发现旧改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时,老金会马上沟通社区和施工方,抓紧时间整改;同时利用数字城管工具,协助城管条线,积极响应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改。作为20多年的老居民,老金对于这次老旧改和未来社区建设最关心的是整体环境:未来社区,肯定是比现在要好的喽!环境提升了,居民的素质也要一起提升,管好咱家门前的一米空间,把美好保持得久一点。
▲蚕花园社区腊八节活动
卢伟则表示,拱宸桥变化好了以后,诞生了房地产热门板块,听到别人对拱宸的高度评价,自己心情也非常“舒畅”。
▲和卢伟主席一起,重返拱宸桥
城市的更新,一头连着人民幸福,一头连着城市发展,将人与城有机地衔接,落脚点必然是民生问题。从1997成立旧改指挥部开启“世纪大拆迁”,到2024开启未来社区建设,二十多年以“新”换“心”,蚕花园已经告别过去时,向崭新的明天出发。
运河·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