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还原的! 这是运河边独属的《小巷人家》

文摘   2024-11-25 19:30   浙江  


作者/倪晓芳


以苏州为故事背景的爆款年代剧《小巷人家》近日收官,该电视剧讲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的小巷中三个家庭的温情故事,剧中多次出现苏州方言、美景、美食,烟火气十足。


▲电视剧照《小巷人家》


这让我想到了同时期的杭州,也有一个类似的小巷,那里曾经也是国企大厂的家属区,也住着若干个“图南”“栋哲”“筱婷”(《小巷人家》中的主人公)。那里就是杭州人的小巷——桥西




以拱宸桥为分界线,桥的东面叫“桥东”,桥的西面叫“桥西”,这是杭州人约定俗成的叫法。

听老一辈的桥西人说过,老底子桥西有属于自己的“方言”,兼绍兴话和杭州话两者之间,本地人能听懂,但也能明显听出和杭州方言的不同。比如,桥西人说到桥东去,会说到街上去,这“街”字的发音为“ga”(音同“噶” )。后来,随着桥西的拆迁、回迁,新桥西人的加入,方言也在不断的融合中发生改变。如今,绝大多数住在桥西的居民早已改用“杭州话”来代替原先的“桥西方言”。但也有个别桥西人还是会在某些时刻不自觉地说起“桥西话”。


▲桥西旧照




在电视剧《小巷人家》中有一集,小巷中的一户人家买了电视机,周围邻居都跑去他家看电视了。80年代的桥西小巷内也是如此,当时的《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电视剧播出后,万人空巷。

80年代的桥西敬胜里是墙门房子,厨房、厕所都是公用的,桥西这里的公共厕所,唯独敬胜里的那一间“生意”最闹忙,因它离杭棉厂近,杭棉厂的职工上、下班都喜欢到这里来上厕所,晚上还有人来专门抢“粪”。

当时,每家每户都有一只马桶,马桶放在门口,一大早就有倒马桶的人会给你倒好并且清理干净。粪是不要钞票的肥料,倒马桶这个工作呢一般来说都是周边的农民。到了年底,他们会来感谢桥西小巷人家这一年来的“肥料”,送给每户30斤自家种的大白菜。老底子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要腌制大白菜,自家再去买70斤大白菜,合计100斤大白菜,脚踩大白菜,就是杭州人说的“冬腌菜”,是桥西人冬天最好的下饭菜。


▲桥西人家旧貌


桥西的邻里关系好,谁家有了“新花样”都会拿出来分享。住在桥西的赵伟强到现在还记得他们当时墙门里有个邻居在华丰厂上班,工资高,是小巷中唯一一家定牛奶的,邻居经常把牛奶留一点分享给他,他会弄点番薯粉搅拌着吃,这个牛奶的香味他一直记到今天。

那时候住房条件简陋,家门口的“小餐桌”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谁家烧了好吃的都会吆喝街坊过来尝尝。夏天,住在小巷中的人家会到天井来乘凉,家门口放上一块石板,水一浇,就成了天然的“床”,看着天上的星星入眠,别提有多惬意了。不过这样的小时光,也就只有酷暑那几日,大人们说立秋后有露水了,就不能睡在外头了。


▲桥西小巷子旧照




那时候住在桥西小巷的人家,晚上家里没菜,他们会到运河边去摸螺蛳,一摸螺蛳就出来了,当时的运河水质好,住在附近的人,用的、喝的水都是运河的。抲鱼、抲河虾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常常是一脸盆河虾,湖蟹装满缸,鱼多的没地方放。

桥西人还会去对面的吉如村“踏荸荠”,那里是一片荸荠地。到了那边,脱鞋子、撸裤脚,开始用脚踩了,虽然泥土水很冷,衣服裤子上到处都是泥巴,但是过程很开心。“踏荸荠要靠脚后跟去感觉,一脚下去,感觉有点尖的,硬的,就好去挖了。”从小住在桥西的柴选法说道。

五六十年代的桥西,也是很“闹忙”的,各种各样的店都有:米店、面点店、煤饼店、豆腐店、烧饼店、茶馆、药店,样样都有。然后还有棉花码头、土特产码头、茶叶码头都在这条路上。


▲桥西旧貌





60年代的桥西,物资匮乏,但一点也不影响小伢儿的童年时光,那时候的“玩具”都是他们自己做的。捡棒冰棒儿做成“挑挑儿”;捡树叶儿,两根法国梧桐树的树叶儿用力拉,拉断算输;拍洋片儿,当时桥弄街有爿酱油店,“聪明”的伢儿把洋片儿放到酱油点里一擦,洋片儿就重了;打旋陀螺,陀螺就是把木头削尖;捡青果核(橄榄核),在高级点就到半山的杭玻去捡弹珠,打弹珠算是儿时的高级玩具了。还有遛铁轱辘圈儿、抓蛐蛐儿、打水漂、踩高跷、打雪仗、躲猫猫果儿……

这其中的大部分游戏应该说都是杭州特色,杭州小伢儿都玩过。唯独躲猫猫果儿,在桥西有属于它的本土优势。桥西小巷多,路路通,前面的道路看上去是一堵墙,其实左右两侧都有小弄堂,所以在桥西小巷里穿来穿去,躲猫猫果儿实属过瘾。


▲如意里童趣小品“躲猫猫”

▲敬胜里一对铜像,母子二人相对卷线球,重现生活常态


2007年10月桥西地块开始搬迁,第一批参与摇号的有642户,排在摇号第1位的是居住在吉祥寺弄21-202号的居民陈龙,排在第642号的是桥西直街如意里102-22号的居民戴爱凤,也是巧合,两个住址叠加刚好是“吉祥如意”,两个名字相加恰巧“龙头凤尾”,寓意龙凤呈祥。


▲如意里

▲吉祥寺弄


锁匠师傅、鞋子师傅、红帮裁缝……这是往日桥西小巷的一幕幕繁华场景。

非遗手作、个性文创、茶馆店铺……这是如今桥西“流动的盛宴”。


▲90年代的拱宸桥地区,随处可以见的“拆”字

▲老同和里

▲桥弄街 孔顺祥摄


如今的桥西敬胜里小巷门口放着一排和老底子“小餐桌”一样的竹椅子,依然是给邻居们串门聊天时用的。

如今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在努力打造最文化的生活向往地。

如今的桥西小巷灯火可亲,小巷中的桥西人家温暖如故。


▲大运河畔的新民俗 书香守岁

▲桥西人家过年拍全家福的花絮


品读《小巷人家》,回归那段充满烟火气的年代里,岁月悠长,同悲同喜。

桥西,这里是见证昔日运河航运生活繁华的最南端,也是旧城离绪的起点。


▲暖心网友回忆起曾经的“小巷人家”


来桥西,一桥一街都还保留着老杭州的韵味,如果你也有关于小巷灯火可亲的故事,欢迎评论区给我们分享。






运河·明珠

拱宸
在这里,读懂大运河;在这里,发现拱宸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