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这本书里有一些特别有趣的章节,甚至让我想到了我的师父郭生白老师。郭老曾跟我讲过一个故事,他曾经在被批斗的时候,突然明白了一个很有趣的原理,他说“他终于意识到妈原来是个女人”。
此话怎讲?
他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所有治病的总纲是要配合生命本能。而生命本能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就是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排出去。
如果你观察一个很有生命力的组织,比如说某一个组织特别强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新来的同事不注重用户需求,慢慢他就会被这个组织边缘化。如果有背后投票,谁该离开这个组织,这个同事可能大概率会被大家fire 掉。
你会发现任何一个生命体,可能是个人,可能是一群人所构成的一个和合生命体,它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本能,叫「排异」。
所以郭老跟我说,有些人上吐下泻,我们以为是他得病了,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是我们的身体用吐和泻的方法在自救呢?如果你认为吐和泻是一种自救行为的话,你对这些行为的态度就不一样了。
汗、吐、下
把不属于身体的东西推出去
在《本草纲目》里讲到了张子和的汗、吐、下三法。
出病者亦三。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
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
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
如果打开《伤寒杂病论》,你会发现里面很多方子,它背后都有一个大的策略。
这个大策略就是:把那一些不属于你身体或者身体不能接受的东西,透过排异法推出体外。不过是用什么方法推出,是把它吐出来,还是把它透过拉肚子的方式拉出来,还是透过出汗的方式出出来。
有过深度喝酒经验的人都知道,喝得差不多了,自己跑出去先抠一下喉咙,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救方法。
你也会发现有一些人平常吃得很干净,当他吃到一些不干净的油、食物的时候,他会拉肚子。我们会说这人真不行,动不动就拉肚子,你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他的一种自我保护。
那么我们所有的治疗方法,可能就是要配合这一个生命的本能。
中医说「理法方药」,「理」是「一炁周流,升降出入」的理,「法」就是「汗法、吐法、下法」。有了这个大策略才会有后面的方剂,才有了后面的用药的原则。
所以它是不同维度的东西,就跟斗地主一样,你是一个同花顺。当然最小的同花顺也能打最大的俘虏,对吧?
所以我们要理解不同维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先通后补
在《本草纲目》里说张子和汗、吐、下三法里,有段表述特别精妙:“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良工先治其实,后治其虚。”
那些真正艺高人胆大的人,他们在治病的时候,先把里面的邪气堵塞的地方冲开,再用其他方法来补充他的虚。
“他病惟先用三法,攻去邪气,而元气自复也。”
什么意思呢?其实有很多的方法不过是用发散的形式,通过毛孔里面的汗液把体内的毒素、或寒邪排出来;或者用吐法,用抠喉也好,用瓜蒂散也好,让他吐出来;又或者让他拉出去。
当这一些东西能够出去以后,自然而然就能够往里补了。
所谓的“酸补肝、苦补心、甘补脾、辛补肺、咸补肾”等等各种的「补」,什么君臣佐使,都是以“发腠理、致津液、通气血”而已,这三句话很精妙。
整个《伤寒杂病论》两百多个方子,将近有一半都有桂枝,因为桂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扩充血管的药物,而且能够让血液循环改善,尤其是微循环改善。用中医的话来说,这叫“发腠理”,就是打开你的毛细血管,让它排出来。
“致津液”的意思就是令到我们身体的水循环,包括气化的水,也就是水蒸气的循环更加有效,这样的话就更能够把这一些垃圾带走了。
最后自然而然的气血就会“通”。
今天有很多人用所谓温燥的方法去补,用各种滋补品去补,其实这都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是药有三分毒”,药还各有偏性,当你把邪去掉之后,吃五谷、吃各种食物,其实都可以补。
所谓的“治乱用刑,治平用德,理也”。当出现病的时候,当出现混乱的时候,就一定要用攻罚的手段。当正常的时候,就要用一种保守的、巩固的、培补元气的方法。
这是完全不同的策略。
有了这个理解之后,我们再来看什么熏蒸、针刺、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什么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也就是说凡是那些让东西往下走的,都是排出去的,无非是前面排还是后面排,走小便排还是走大便排。汗、吐、下这三个方法是超越药物的一种策略。
腠理之上:汗法
当你明白上述策略后,你就会知道,比如在腠理——也就是在肌肤中间有各种不适应的时候,只要打开你的皮肤,可能就好了。
有一天小小梁长了很多湿疹,很难归纳到底是风症,还是属于哪个经络。但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这属于腠理之上的问题。
于是我就给他吃了一包风寒感冒颗粒,风寒感冒颗粒里面有桂枝、麻黄。当他的毛孔打开以后(当然这时很重要的就是不能够吹到空调,吹风),很快那个痒痒的小痘痘就没了,而且几乎是在三五分钟之内就解决了。
他感叹道:“好快”。其实这很简单,你可能在某一霎间,吹到了冷气或者是吹到了风之后,皮肤特别紧张,这个紧张就导致了从皮到肤到筋腱,甚至是腠理之间有许多的纠结。这个纠结可能是神经性的,也可能是属于化学性的,也可能跟信号有关。
不管怎么样,你不用管它的原因,你就只知道它是属于收紧了,你只需要让微微的出一下汗就可以。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没有风寒感冒颗粒,我可能会带他去吃一碗拉面,然后加两倍的大葱。我们平常都有这种经验,这个葱白和面食里的葡萄糖能够推动出汗,汗一出这些问题也能解决了。
所以张子和说:“风寒之邪,结搏于皮肤之间,滞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可发痛注麻痹,皆可汗而出之。”
在皮肤和腠理之间的问题都可以用发汗,比如说用荆芥、陈皮、白芷。
前段时间有很多人推崇用陈皮煮六堡或者是陈皮煮白茶,据说能够防感冒。其实原则很简单,因为陈皮本身有祛痰和一点点发汗的功效,加上白茶,就很容易达到这样的一个力量。
有很多人在做各种茶,会感叹:“这个茶霸道,怎么一喝下去浑身都热,汗马上就出来,这是一款好茶。”
很简单,你把一些陈皮水或者是其他的稍微有点发汗的药物,拿去熏蒸这些茶叶,让它渥堆发酵,让这些药力和这个茶混合在一起,它就能有用。
痰饮上焦:吐法
痰饮宿食在胸膈为诸病,皆可涌而出之。
如果在胸腔、肺里有一些痰,用各种方法把它引吐出来就行了。也就是说中焦以下的病症,不管是寒症还是热症,都可以透过泄下的方式让它出来。
虽然听起来有点粗暴,但是你想有许多很重要的事情,可能就是因为它比较简单或者比较质朴,才能够有力量吧。
如果在上焦的时候,在胸隔膜以上的问题都可以考虑用吐法,瓜蒂、栀子、豆豉、芥末。
热客下焦:下法
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
有的孩子拉不出屎就开始发烧,也许你让他能够把大小便一通出来,他马上就能降温。这是为什么呢?
以前小梁跟大家分享过一个比较粗鄙的,但可能比较比较有意思的说法:人在本质上,是一个移动沼气池。我们很多身体的热能,其实是因为食物在肠道里面渥堆发酵,之后就产生热。
在农村里面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渥堆发酵会产生热。搞茶道的人也都知道,普洱茶也是渥堆发酵的,它会产生大量的热。
当这个「热」不能够透出来的时候,它就会到处窜,窜到肺里是肺炎,窜到肝里是肝炎,窜到咽喉就是咽喉炎,窜到脑子里就是脑膜炎,窜到肠胃里就是肠胃炎,诸如此类。
有些时候还有寒,或者寒热交杂。
所以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在治疗这一类的发烧的时候,让他把大便、小便一通出来,通常他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在我们能够理解这个原理之后,许许多事情就变得非常清晰而简单了。
「下法」就是把我们肠胃里面的垃圾清掉,有大黄、瓜蒂,诸如此类。现在很多人还喜欢用所谓的酵素来排毒。
下法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临床上要既要用得合理,又要没有什么太大的风险,策略其实是非常精妙的。
我们以后慢慢的再去结合各种药的介绍,再带大家了解如何能够安全而有效的用好吐法、下法和汗法。
关于服药的方法
今天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想跟大家分享。
《本草纲目》里讲到:
病在胸膈以上者,如果你要吃药,应该先吃饭后吃药;
如果这个病在心腹以下者,应该是先吃药后吃饭;
如果病在四肢血脉里,宜空腹早上吃;
如果病在骨髓里,宜吃饱饭了之后,晚上吃。
大家可以自行对照一下,关于怎么要吃药的方法。
另外还有,“古人服药,病在上者,不厌频而少。”如果你的病在上焦(就是胸腔这个部分),不要怕麻烦,要频率高,每次少少喝,才能够把这个药带到上面。
如果你的病在下焦,要“不厌顿而多”,一顿突然哐当砸下去,药灌满肠,要很多的量才能够一下子冲下去。
洗下水道的人都知道,如果下水堵了,你一定要用一种很大的力量把淤堵的脏东西冲下去,但是冲之前最好化开它一下。
我有个朋友曾经跟我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他有一次去朋友家,席间上厕所,没有想到他把厕纸扔到人家厕所里之后就堵住了。他想大点力气去冲,没想到咔嚓一下没冲下去,整个还漫了出来。他一整个焦头烂额、一头汗水,真的很惨的一件事情。
后来我这个朋友跟我分享这件事情的时候,语重心长地说:“汗法、吐法和下法总策略是对的,但一定要注意操作细节。就像厕所本来已经堵住的时候,你装了一大桶水,想用大力气把它冲下去,但反而漫出来,这种情况真的很可怕,终身难忘。”
所以在用药的时候亦复如是,如果在临床当中发现有些东西还没有化开的时候,你要等一等,慢慢渗一渗再冲,可能有效。
或者要把它下面堵塞的地方用一些药力把它清洁、解开,当然也可用按摩,也可用针刺,也可能用导引,甚至可以用意念,总之方法不拘,你得慢慢地发现可以通下去的时候,再咔嚓一下,把它用大力一下子冲出来。
当我讲完了这些东西之后,让我想起了当年有一部小说,讲一个医生叫胡万林,这个人曾经用芒硝给人治病,全都是用芒硝把人往下拉(拉肚子),治好了很多重病,也治死了很多人,所以这个人后来被抓进了监狱。
因此老师都说,你只要明白他这个大方向之后,更重要的就是中间的细节了,你怎么样才能够做到安全、有效而不逾矩。
突然让我想到了孔夫子,他说人过七十之后就可以自由、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策略和艺术之间差的是什么?差的就是细心和传承了。在理法方药里面,吐法、汗法和下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至于用什么方法去达成它,是我们后面会慢慢和大家分享的。
升维身心、智慧生命,关注 👇
关注生命通识,免费领
价值299元《梁冬枕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