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的某一天,南京军区司令员的办公室里传出一阵激烈的争吵声,屋内的两人正是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和副司令员王必成。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人,身上自然有着异于常人的脾气秉性。
想当年,在战场上正是凭借着他们这种敢打敢拼的急性子以及热血沸腾的冲劲,才赢得了一场又一场战役的胜利,进而推动了新中国的建立。
然而,让战士们倍感意外的是,当下既无大战要打,军队里也没出现什么特殊状况,两位司令员平日里虽说有些严厉,但向来都是极有涵养之人,今日怎会在办公室里爆发如此激烈的言语冲突呢?
只听王必成说道:“他可是你的老首长啊,这点情面你都不肯给吗?”
紧接着向守志回应道:“不管是谁,都得按流程办事。” 话音刚落,王必成便摔门而去。
那么,王必成和向守志究竟为何而吵?他口中的老首长又是谁?向守志又为何拒绝提供帮助呢?
在湖南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革命仿佛是其专属的代名词,粟裕便是从这里诞生的一位革命勇士。
1907 年,粟裕出生于湖南怀化一带。在叔叔的影响下,有感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粟裕心中早早便对革命萌生了向往与期待。
不到 10 岁时,他就开始接触先进的革命思想,这也为他 20 岁时能跟随毛泽东、朱德等人参加起义奠定了基础。
粟裕的最大优势并非仅仅在于他年轻,更在于他平日里善于勤学思考。
1935 年,在许多同龄人还只是担任团长、营长之时,粟裕就已率领 500 人成功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
其出色的指挥能力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也为他赢得了党中央的信赖,师长这一职务便是对他实力的最好证明。
粟裕带兵打仗数十载,若要说他这辈子打得最为过瘾、最为酣畅淋漓的一场战役,恐怕当属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了。
当时,与粟裕对阵的国民党军队正是解放军的劲敌 —— 由张灵甫率领的 74 师。
且不说这 74 师是国民党武器装备最为精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支部队,早在 12 年前,74 师的前身就曾给红十军团造成了毁灭性的战略打击,蒋介石更是将 74 师誉为国民党的御林军。
此次交战,粟裕一方起初并不被看好,然而经过三天三夜的两军激战,张灵甫最终为他的大意与轻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这场险象环生的战斗之后,粟裕又如法炮制,在淮海战役中也上演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彩一幕。
其实,在淮海战役前夕,军内就这场仗该如何打法产生了严重分歧。
绝大多数将领认为,当时的解放军尚不足以与国民党正面对抗,应当横跨长江继续开辟敌后战场。
但会议结束后,粟裕却将自己的想法汇报给了毛主席,经过军委连夜商讨,最终冒着巨大风险采纳了粟裕的作战方案。
也正是在这场连国民党都未曾料到自己会输的正面交战后,国共双方的战争局势被彻底扭转过来,粟裕这种险中求胜的作战方法也赢得了党内军内将领的一致赞誉,毛主席更是称赞道:“这场仗,也就粟裕能打得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担任了解放军参谋总长等重要职务。
1955 年的授衔仪式上,粟裕被军委授予大将军衔,且位列 10 位大将之首,这足以证明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对革命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在军事领域建功立业的粟裕,在爱情方面也收获了自己的终生伴侣。粟裕初次见到妻子楚青时,已经 30 岁了。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虽说粟裕肩负着革命任务,但大多数指战员也并未耽误个人的成家立业。
毕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斗争中,有一个贤内助帮忙操持家业也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已过而立之年却依旧单身的粟裕,便成了军区和党委优先考虑解决个人问题的重点对象之一。
不过,在老战友给他介绍了诸多女同志后,却引起了粟裕本人的反感,他说道:“我现在心思都在打仗上,男男女女的事不重要。”
战友们见粟裕如此不开窍,俨然一个 “直男”,也只好纷纷作罢,唯有好友陈毅还一直在操心他的个人问题。
每次粟裕因个人问题想要发脾气时,都会被陈毅给顶回去。两人在军队中是老搭档了,粟裕碍于老战友的面子,也只得硬着头皮去见对方。
有一次,粟裕去军队教导处考察几个从事文秘工作的女干部时,正巧看见楚青正在办公桌前奋笔疾书。
粟裕一见到这个姑娘,目光便再也移不开了,早把自己前来的目的抛到了九霄云外。粟裕率先开启了话题,两人一来二去,也就逐渐熟络起来。
起初,楚青对粟裕大多是基于革命同志的欣赏与崇拜之情,粟裕写给她的情书甚至被她撕得粉碎,两人的关系也瞬间跌至冰点。
这可让对楚青颇为满意的粟裕着了急,不过粟裕有个难能可贵的优点,那就是持之以恒。
在粟裕 3 年多的不懈努力下,楚青终于被他打动,两人也成为了军队中的一对模范夫妻。
然而,嫁给指战员在当时并非好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不是定期随着部队大范围转移,就是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这让身体本就有着严重伤病的粟裕有些吃不消。
眼见丈夫疾病缠身,楚青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多次想向主席汇报,让粟裕能多些休养时间,可粟裕却说:“干革命哪有不受伤的,比起那些壮烈牺牲的同志们,我这又算得了什么。”
频繁头痛的问题困扰了粟裕 50 多年,直到 1984 年粟裕因病离世时,入殓师递给楚青从粟裕头颅中发现的三枚弹片,这才找到了病因,这些都是战争时期粟裕受伤的 “军功章”,想起丈夫这么多年的付出与奉献,楚青不禁泣不成声。
粟裕的葬礼办得极为简单,弥留之际,粟裕对楚青说:“现在国家形势不太乐观,我的死无足轻重,不要给国家增添负担,等我死后将骨灰撒向天涯海角,不要搞追悼会。”
为了完成丈夫的最后遗愿,楚青怀着满心悲痛独自来到南京。
这里有许多粟裕年轻时的老战友,尤其是王必成,得知老首长的妻子来到南京,王必成忙完手中的工作便赶到楚青入住的招待所。
当听到这几年老首长的遭遇和遗愿后,王必成拍着胸脯说:“嫂子,这事包在我身上,你放心吧。”
可没想到,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王必成来找楚青的次数越来越少,而且也很少再提及这件事。
楚青心里明白,王必成闭口不言肯定是有他的难处,于是便说:“必成,有什么困难你说出来。”
王必成叹了口气,将前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楚青。
当时,王必成在南京军区党委会议上提出了粟裕大将的遗愿,军区司令向守志说:“我说最近你们怎么老是外出,原来粟裕的妻子来了就值得你们这么大张旗鼓地去探望吗?”
向守志紧接着又说:“粟裕现在的身份还有一定的问题,他的名誉还未恢复,军区党委不应该为他出面。”
听完司令的这一番话,在场的人都面面相觑,王必成率先忍不住说道:“老向,你也是他的老部下了,老首长是个什么人你最清楚,如今老首长就这么一个遗愿,你这么做合适吗?”
向守志不为所动,说道:“纪律是纪律,感情是感情,另外楚青同志现在不属于军人家属,她的招待该怎么收费就怎么收费。”
听完这些话,王必成气愤不已,这才从办公室夺门而出。
楚青听完王必成的这番话后,也陷入了沉思,屋内静悄悄的,让人感觉有些阴森。
楚青率先打破了沉寂:“我明天就走,粟裕的事给你添麻烦了,守志的话有道理,老粟活着的时候都不愿意给党组织和战友添麻烦,现在我更不应该麻烦别人,这是这段时间的住宿和饭费,代我转交给工作人员。”
隔天,在车站,王必成带着几个要好的战友前来相送。
临别之际,王必成对楚青说:“嫂子,回去我想了想,守志不是不念情分的那种人,现在局势很复杂,他也承担着很大的压力,请你多多理解,当时老首长在的时候,就属他俩最对脾气了。”
楚青握着王必成的手,眼中含泪,用力地点了几下头,这才踏上了回家的火车。
之后的几年,王必成一直在为老首长粟裕的名誉问题奔走,终于在 1994 年彻底为粟裕平反,而粟裕大将生前的遗愿也在王必成等人的帮助下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