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对粟裕大将给出这样的评价:他根本不会打仗!
一向随和的陈赓听到这种言论后,瞬间大怒道:“他不会打仗,那还有谁会打?站出来让我看看!”
粟裕的军事能力到底如何?陈赓与粟裕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革命情谊,能够让陈赓为他仗义执言呢?
粟裕大将出生在湖南怀化的一个富裕家庭,家中拥有不少田产。相比同村其他孩子,他自小生活优渥,吃穿不愁。
然而,他并没有因优渥的成长环境而变得盛气凌人,反而始终秉持着正直善良的品性,对劳苦大众的艰辛感同身受。
在还没上学的时候,粟裕就常常替家里去老百姓家中收租。他不像其他富家子弟那般,收不到钱就在人家家里又打又砸。
粟裕常常安静地坐在乡亲家门口的小板凳上,平和地等着人家去凑钱。要是主人家实在拿不出钱,粟裕便起身默默离开,从不催债。
有时看到老乡家太过穷苦,他甚至会把收到的钱借给人家。这就使得他每次出去收租,不但很少能要到钱,反而还总是往外搭。
父母常常为他这种过于心软的性格发愁,毕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太过善良并不是一件好事。
但粟裕始终深信,国家面临的困境只是一时的,一定有办法改变社会现状,让老百姓不再受苦。
因此,在读书期间,粟裕就投身到了革命之中,一直积极参与各种爱国活动。
由于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粟裕很快就在学校里成为了佼佼者。在他的带领下,进步青年的队伍不断壮大。
但好景不长,他们的行动被敌人察觉了,参与革命的校长被抓捕后再也没能回来。在组织的保护下,粟裕等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并被安排到叶挺手下当兵。
南昌起义爆发时,他还仅仅是警卫队的一个班长,负责保护朱老总等重要领导的人身安全。
起义部队受到敌人压制后,开始向闽南边撤退。然而,前有阻拦后有追兵,进攻潮汕的路线也被敌人堵住了。
朱老总与陈毅商量后,决定转战湘南,建立根据地。在行动前,朱老总命令粟裕留下,牵制敌人,为大部队争取转移时间。
要知道,在此之前粟裕从未独立带兵作战过,他的军事能力谁也不了解,让他留下,无疑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但当时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起义失败后,部队遭受重创,很多干部都牺牲了。能主事的也就朱老总、陈毅等几个领导,粟裕相当于临危受命。
虽然知道会有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他深知万事开头难,革命刚开始,总有人要先做出牺牲。
他早已将生死抛诸脑后,之后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战场。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契机,他的作战天赋开始逐渐展现。
面对敌人疯狂的进攻,粟裕一边拼死坚守阵地,一边仔细探寻敌人的薄弱之处。经过一段时间的侦察,他发现敌人把主力都调到了战斗前沿,而后方防守薄弱。
有了这个重要发现,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在他脑海中形成。
他命令众人加强对敌人的进攻,吸引敌人的火力。他自己则带着几个战士悄悄迂回到敌人大后方,对其展开猛烈攻击。
这突如其来的袭击让敌人措手不及,很快,他们原本严密的阵型就出现了漏洞。在我军的前后夹击下,大部分敌人被歼灭,只有少数人四散而逃。
然而,就在战斗即将结束时,隐藏在暗处的敌人突然射出一颗冷枪,子弹从粟裕左耳侧的颞骨间穿过,他当即倒地不起。
看着眼前昏迷的粟裕,一个排长以为他已经牺牲了。恰好此时远处又响起敌人的枪声,排长只好卸下他的枪,带着部队先离开了。
粟裕醒来后,身边空无一人。他忍着剧痛从地上爬起来,靠着顽强的毅力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前走。
也幸亏他没有放弃,就在他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遇到了刚从山上退下来的几个同志。
战友们帮他洗净身上的泥浆和鲜血,又简单地给他包扎了伤口,然后背着他赶上了队伍。
朱老总和陈毅看到虚弱的粟裕后,都心疼地流下眼泪,但同时也松了一口气。
幸好他活了下来,部队从此又多了一位英雄战士。
在之后的日子里,粟裕一直跟随在朱老总身边战斗,上了井冈山后,朱老总还特意把他介绍给毛主席,说他是部队的 “后起之秀”。
在两位领导的悉心教导和亲身指导下,本就聪明机灵的粟裕,军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不久后,井冈山遭到敌人的围攻。
面对规模庞大的敌军,毛主席决定采用 “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部” 的战术,对张辉瓒的十八师进行围歼行动。
但我军多次设伏都未能成功。张辉瓒警惕性很高,行动极为诡秘,我军始终无法确定他的准确位置。
时间紧迫,为了掌握战斗的主动权,粟裕带人装扮成敌人的一个排长,深入敌营,套取情报。
在得知敌人将经过龙冈地区后,粟裕马上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计划。
他向中央请示,提前在龙冈设伏,用一支小分队作诱饵,把敌人引入我军的包围圈,然后再发动进攻。
毛主席随即同意了他的计划,并把指挥权全权交给他,让他放手去做。
张辉瓒对进军龙冈非常谨慎,他本想派一支部队去探查前路,但看到我军的 “诱饵” 后,他立功心切,立刻带着部队追了上去。
等他进入我军的包围圈后,粟裕当即带人杀了上去。张辉瓒知道自己中了计,马上丢下部队仓皇逃走。一番激战后,敌人大部队被我军歼灭,张辉瓒不知所踪。
毛主席派人来问粟裕,能不能抓住张辉瓒。粟裕信心满满地说:“张辉瓒肯定跑不了!”
原来他早就预料到张辉瓒会趁乱逃走,早早地就在四周部署好了兵力,只等敌人自投罗网。
他说完这句话没多久,远方的战士就跑来报告说:“张辉瓒抓住了!”
在之后的几次反围攻战斗中,像这样的战斗,粟裕经历了上百次。
随着战斗经验逐渐积累,他的作战能力越来越出色,毛主席也夸赞道:“粟裕同志前途不可限量,未来必成大器!”
此时的粟裕虽然开始崭露头角,但还没有到人人皆知的程度。抗战开始后,他便率领部队战斗在苏浙一带,与日军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这段时期,他经历的几乎都是以少胜多,在绝境中寻求生机的战斗。
直到解放战争时期,他的军事才能终于被发挥到极致,最后名震全军。
老蒋发动全面内战后,立刻将粟裕驻守的苏中解放区当作首要攻占目标。
为了一举攻下苏中,老蒋投入了十二万兵力参加战斗,而此时粟裕只有三万人马。
面对这种几乎没有胜算的战斗,毛主席建议他先撤出苏中,转到外线作战。
粟裕当然知道苏中失守是早晚的事,但他不想就这么轻易离开,他请示主席,在离开之前再打几场胜仗,好好挫一挫老蒋的锐气。
主席认为他的战斗思想已经成熟,于是就同意了他的提议。
老蒋本以为胜券在握,但事情的发展却大大出乎他的预料。面对他的强势进攻,粟裕不仅没有离开,反而开始主动迎战。
国民党军队由于太过轻敌,再加上内部不和,很快就被我军击垮,之后更是屡战屡败。
就这样,粟裕将四倍于己的劲敌打得一败涂地,取得了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
转战山东后,粟裕与陈毅强强联手,发动了孟良崮战役。他们不仅歼灭了老蒋的 “御林军” 七十四师,就连老蒋的爱将张灵甫也在这场战斗中阵亡。
这一连串的胜利足以证明粟裕高超的军事才能,全军都开始谈论这个横空出世的 “军神”。
毛主席也非常信任他,开始让他放开手脚去干。有华野的将军请示主席意见,主席也总是说:“按照粟裕同志的意思做。”
可见主席对他的信任程度之深。
后来陈毅也曾评价说,他原以为军中近二十多年来杰出的军事家并不多,但粟裕和陈赓的出现让他改变了这种想法。
那时的粟裕已经是军队中炙手可热的新星,很多人认为能与粟裕相提并论的,只有陈赓。
陈赓与粟裕年纪相仿,又都是足智多谋、用兵如神的将领,很多人喜欢将他们两个放在一起比较。
有人认为,粟裕不如陈赓灵活,陈赓不如粟裕稳重,一时间众说纷纭。
但在陈赓心中,粟裕的能力要在他之上。
当初为了能使刘邓这把 “大刀”,插进敌人的心脏 —— 大别山,毛主席专门派了他最信任的两个将军 —— 粟裕和陈赓,护送刘邓大军行动。
当时的粟裕已经是一个野战军的司令了,但陈赓还只是一个纵队司令,从毛主席的这一安排中也能看出,他对陈赓也是很信任的。
但毕竟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少,面对敌人八个旅的疯狂进攻,陈赓很快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
紧要关头,他向华野发去消息,寻求帮助。粟裕不仅立即派了一个师过来帮忙,还建议他要 “调动敌人作战”。
陈赓听后豁然开朗,随后他便声东击西,成功分散了敌人的兵力。
在敌人部队与我军部队拉开距离后,他又迅速集中兵力,歼灭了敌人的主力部队。
陈赓用兵如神,来去自如,敌人到死都没看清打他们的究竟是谁。
这一仗胜利后,毛主席特意发去电报对他表示嘉奖。但陈赓却并未邀功:“这都是粟裕同志的功劳,没有他,我不可能这么快战胜敌人。”
在之后的战斗中,粟裕一次次地出奇制胜,更是让陈赓钦佩不已。
因此,后来在听说有人说粟裕不会打仗时,陈赓才会如此生气。
其实很多事无需多言,粟裕将军在战场上的丰功伟绩是铁一般的事实,他的雄才大略不容置疑。
他不仅是革命的先驱,更是全军的光辉典范,永远值得后人铭记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