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撒谎说去当铁匠,当兵20多年成司令,回家母亲给了他一耳光

2024-11-21 10:19   上海  

1952 年,贺健在离开家乡20 年之后,终于再次回到那片魂牵梦萦的熟悉土地。

当年他告知家里去学打铁,结果却一走了之,此刻的他满心忧虑,不知父母亲人如今是何模样。

待贺健回到那记忆中的家里,迎接他的并非想象中的欢喜场景,而是一记饱含着复杂情感的耳光。

贺健的母亲为何会出手打他耳光?他又为何这么长时间都不和家里联系呢?

1927 年,湖北黄安爆发的黄麻起义,在众多有志少年的心中深深印下了红色烙印,贺健便是这些少年里的一员。

那时的贺健仅仅十六岁,对外面的新奇事物充满了好奇。当起义军攻打黄麻县城之际,贺健竟敢偷偷前去凑个热闹。

目睹起义军英勇奋战的身姿后,贺健对这样的军队满是向往。起义军攻入黄安县城之后所施行的利民政策,更是让贺健由衷地钦佩。

贺健暗自思忖:我们国家的老百姓,所需要的正是一个一心为人民着想的政府。倘若能为建立这样的政府奉献出生命,那也算是死而无憾了。

在见识了我党的所作所为之后,贺健便萌生了参军的理想。然而,当他将这一想法告诉父母时,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

身为家中的老幺,贺健一直都是母亲最为疼爱的孩子。即便家中生活贫困,但贺健小时候却未曾吃过多少苦头。母亲宁可自己吃糠咽菜,也绝不让自己的幺儿挨饿。

如今贺健提出要加入起义军,这在父母心中,就如同在他们的心尖上割肉一般。诚然,起义军打下了黄安县城,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他们确实了不起。

可在父母眼中看到的,却是在攻打县城过程中的牺牲,是一条条鲜活年轻生命的逝去。贺健的父母并无多大的志向,他们仅仅期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平平安安地活着。

毕竟,若选择参军,那就等同于将脑袋系在裤腰带上,是要拼命的。身为父母,又怎舍得自己最为疼爱的幺儿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呢?

贺健深知父母的担心,可这却并未熄灭他心中那团革命的火焰。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一直默默关注着我军,四处打听我军的消息。

我军帮助老百姓打倒地主和土豪,给贫苦的百姓分配土地,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不吃百姓一餐一饭。传入贺健耳中的,皆是百姓对我党和我军的赞誉之词。

贺健听闻后参军的决心愈发坚定,然而他的父母却丝毫没有改变主意的意思。无奈之下,贺健只得另寻他法。

由于出身贫寒,贺健的哥哥们在他这般年纪时,都被送到镇上当学徒去了。因别的孩子都已成家立业,所以父母原本打算将贺健留在身边。

故而贺健到了年龄,并未像哥哥们那样出去当学徒。但若是一直在家种地,日后娶妻生子恐怕连饭都吃不饱。

所以父母还是希望贺健能学一门手艺,以后也有养家糊口的能力。当时贺健正为如何离家参军而苦恼,得知这一消息后兴奋不已。

贺健找来几个同村的年轻人,几人商议着一同前往邻村学打铁。贺健便加入了他们,并告知母亲自己要去邻村学打铁。

贺健父母未曾料想到儿子会欺骗他们,还以为贺健真的去学打铁了。谁料就在去邻村的路上,贺健便与这些人分道扬镳了。

他追上了即将离去的红军,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随后贺健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之后的二十年里,他从未回过家。

贺健参军之后,被安排担任一名通讯员。当时我军的通讯设备极为稀少,因此保障通讯设备的正常运作便成为了极为重要的一件事。

在战斗中,贺健机灵沉稳,数次凭借自身能力化险为夷。他出色的表现,也成功赢得了上级的赏识。

上级认为贺健有着极大的成长潜力,这样的人才不应被埋没。于是在 1931 年,贺健被调到徐向前身边担任警卫员。

得知自己要成为徐帅的警卫员,贺健亦是兴奋万分。徐帅出身黄埔军校,年纪轻轻便已成为军长,跟在他身边必定能学到诸多东西。

来到徐帅身边后,贺健发觉徐帅与他人有所不同。别的长官在战斗时多在后方安全地带,但徐帅却总是喜欢前往前线视察。

一旦徐帅前往前线视察,其安危便难以保障。毕竟子弹无眼,不会因为徐帅是军长就避开他。所以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警卫员挺身而出了。

警卫员必须时刻警惕首长的周围情况,确保徐帅的安全。也正因贺健聪明机敏,他才被调到徐帅身边担当警卫员。

而贺健也并未让人失望,他来到徐帅身边不久,便救了徐帅一命。

那是在反围剿时期,敌人气势汹汹地向我军发起进攻。

为了尽量减少伤亡,徐帅与陈赓亲自前往前线视察地形。然而所有人都未曾察觉的是,敌人正在准备轰炸我军阵地。

那颗飞来的炮弹无人发现,唯有贺健意识到了不对劲。他猛地飞扑上去,将徐帅与陈赓都压在自己身下。

就在他刚扑倒两人之时,那颗炮弹便爆炸了。得益于贺健的保护,徐帅与陈赓并未受伤,可贺健却被炸成了重伤。

徐帅心急如焚,背着他便去找卫生员。此事之后,贺健成为了军中声名远扬的战斗英雄,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抗战爆发后,贺健来到了山西。作为我党经营时间最长的根据地,山西曾是抗战的最前线。随着晋军的败退,我党在山区建立起了大片根据地。

贺健便是在此时来到山西,开始了和日军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面对强悍的日军,贺健总能想出一些妙计。

在贺健的带领下,游击队多次缴获敌人的物资。当时山西不仅有我党的根据地,还有阎锡山残留的晋军。

太原保卫战失利后,阎锡山带着晋军退到了山西的一角。山西是阎锡山的老家,他经营多年,怎会心甘情愿地将其拱手让给日军。

不仅阎锡山不甘心,大部分晋军将领亦是如此。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也都是军人。看着自己的同胞家人遭受迫害,这些人又怎会无动于衷呢?

但当时国民党内部存在顽固派,他们对我党的敌意甚至超过了对日军的敌意。为了能够更好地抗击日寇,我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阎锡山残留的晋军,自然也在我党的团结范畴之内。贺健临危受命,为留在山西的部分友军开展思想工作。

虽说贺健此前未曾从事过统战工作,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接下了这一重任。在贺健的斡旋之下,山西的抗日力量得以统一起来。

1941 年时,贺健已经成为了一名团长。每次打仗时,贺健都非常卖力,堪称军中的榜样。但就是这样的贺健,却成了首长眼中的 “老大难”。

究其原因,是贺健太过忙碌,忙到连自己的终身大事都无暇顾及。这可急坏了贺健的战友们,他们迫切期望贺健成家。

每次打仗归来,别人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唯有贺健孤身一人,战友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几个战友聚在一起商议后,决定为贺健说媒。

然而战友们还没行动,贺健便已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 杨洪昭。不过贺健虽看上了杨洪昭,杨洪昭却并未对贺健有好感。

贺健总是一脸严肃,而且脾气也不太好。一旦有人犯了些许小错,贺健便会对其破口大骂。杨洪昭在团部工作了一个多月,每次看到贺健时都胆战心惊。

从一开始,贺健就在杨洪昭心中树立起了一个不好接近的形象。所以当得知贺健喜欢自己时,杨洪昭直接被吓哭了。

不过组织的工作做得十分到位,为了解决贺健单身的问题,各级领导纷纷出马,都为杨洪昭做思想工作。

在众人的劝说下,杨洪昭也放下了对贺健的偏见,开始认真审视这个男人。贺健虽然会骂人,但都是在那些人犯错之后才会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贺健还是很不错的。

经过对贺健长时间的了解,杨洪昭决定与贺健在一起。就在两人举办婚礼之时,贺健接到线报,得知日军要来抢夺老百姓的粮食。

贺健当即下令暂停婚礼,就要带人前去阻击敌人。原本政委打算自己带人去,让贺健安心完婚。但杨洪昭深明大义,她让贺健一同前往。

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结束后,贺健才回来与杨洪昭完成婚礼。

随着日军投降,转眼就是内战爆发。贺健跟随部队南征北战,杨洪昭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新中国成立之后,贺健终于迎来了回家探望父母的契机。

在 1952 年,贺健回到了自己阔别 20 年的家乡。那一刻,他的内心激动不已,阔别多年,不知家中亲人是否安好,父母身体是否健康?

贺健看着路旁逐渐熟悉的景色,那一刻,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再也难以抑制。他恨不得立刻飞奔回家,回到母亲的身旁。

车子在村口停下,贺健的母亲早已在风中伫立许久。看到母亲那苍老的面容,贺健的泪水夺眶而出:“娘,我回来了。”

看到久别重逢的儿子,老人亦是泪流满面。然而在贺健走近之后,老人一个耳光扇在了贺健脸上,质问道:“你不是说要去打铁吗?你还知道自己有家啊!”

贺健扑在母亲怀里,尽情地痛哭了一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贺健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爱,所以才不想让自己参军。

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倘若每个父母都不让自己的孩子挺身而出,我们的祖国又怎能重获新生呢?

春亮说文
美好不期而遇,谢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