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画”四川⑬|四川盆地:曾经沧海的天府之地

文化   2024-09-04 16:57   四川  

点击题目下方四川画报关注我们



万千气象“画”四川


Review of Sichuan Culture & Tourism


不久前获国务院批复的《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西南内陆,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


无论是“天府之国”的美誉,还是国家多次对四川“战略腹地”的明确定位,都与四川盆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物产以及在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文化贡献密不可分。


从龙泉山向西眺望,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夹在龙泉山与西部群山之间(嘉楠 摄)


在我国四大盆地中,唯有四川盆地气候湿润,植被丰茂,美丽富饶,人口密集,产业兴旺。更为神奇的是,北纬30°几乎都是荒漠或半荒漠地区,而四川盆地却因青藏高原的隆起,拥有明显的季风气候,成为一个“绿色盆地”,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乐土家园。


海洋时期的四川盆地想象图(田新怡 绘)


四川盆地究竟长成什么样?她是如何形成的?她的形成和存在对巴蜀文化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寻古探微,四川盆地是缩小的海;面对未来,海洋是四川盆地展望的心。本期万千气象画四川,让我们跟随地质专家走进四川盆地的“前世今生”,在沧海桑田中感悟“天府之国”和“战略腹地”的深刻内涵。




 四 川 盆 地 


 曾经沧海的天府之地

文/李忠东


李忠东   旅游地学专家、科普作家,中国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技术总监,四川省旅游学会副会长兼文旅孵化专委会主任。


四川盆地的形状类似于一个盒子。四川盆地示意图(田新怡 绘)


要了解四川盆地长什么样,有三个视角:第一视角借助卫星空中鸟瞰,用“上天的视角”;第二视角是行走在盆地内,用人类的视角;第三视角是进入盆地深部,用地质的视角。有人通俗地说,四川盆地更像一个倾斜的盆子。原来我们不是生活在“碗”里,而是在“盒子”里。



1

四川盆地

真实形状



从卫星上看,四川盆地像是一个深陷在中国大陆的一个“天坑”,平面形态呈不规则菱形,四周被青藏高原、大巴山、巫山、大娄山、云贵高原环绕,被称为“信封盆地”。重庆云阳,四川叙永、雅安和广元构成信封的东、南、西、北角,安岳至南充连线构成信封的中央密封线,中心点大致位于遂宁。


假如沿北纬30°线做一条地势剖面图,它正好东西向横切四川盆地,雅安二郎山以东、重庆石柱七曜山以西大致就是四川盆地的范围。我们发现,四川盆地既不是锅底也不是盆底,甚至都不是平坦的。构成四川盆地的其实主要是丘陵和低山。四川盆地面积约为26万平方千米,地貌由西向东依次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川东平行岭谷,其中成都平原占9%、川中丘陵占61%、川东平行岭谷占30%。


沿北纬32°的中国地形剖面示意图(史金伟据资料图绘)


中国四大盆地中,唯有四川盆地是外流盆地。贯穿四川盆地的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无一例外,都是从西北的青藏高原和秦巴山地向东南流淌,然后在盆地南部或东部汇入长江,最后冲出盆地,浩浩荡荡流入长江中下游平原,完成地貌单元的三级跨越。


水往低处流的原理告诉我们,四川盆地底部是斜的,盆地最低点一定是在河流冲出盆地的边界上。如四川盆地在四川省的最低点,便位于盆地东部广安市邻水县文武村御临河峡口,海拔188米,恰是御临河流出四川的地方。



2

四川盆地

沧桑变迁



四川盆地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它就像是由几个脸盆一个一个套在一起,每一个脸盆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岩石,有时是海洋环境,有时是湖泊环境,有时是陆地环境。


由于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和流水切割,位于盆地边缘的大渡河峡谷底部,还能看到四川盆地最古老的岩石(辜顺刚 摄)


四川盆地最底部由10亿~8亿年前巨厚的沉积岩与火山岩组成,在盆地边缘的深邃峡谷,如大渡河峡谷底部,还能幸运地看到这些古老岩石。基底之上的岩层,8亿年~2.5亿年前主要是一套海洋沉积物,2亿年前开始沉积了厚达数千米的红色砂岩、泥岩,四川盆地也因此被称为“红色盆地”。经过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变迁,四川盆地这才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自贡恐龙博物馆中的远古鱼化石(周乐天 摄)


四川盆地称为四川陆台,地质史上曾经经历过多次大规模海浸,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距今1.9亿年的一次地壳运动使盆地边缘隆起成山,四川地台也整体抬升,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海盆由此转化为湖盆,这个湖被称为“巴蜀湖”,四川盆地结束了海侵的历史。


四川盆地边缘沉积了大量海洋环境形成的灰岩,形成众多喀斯特地貌。图为宜宾兴文石海天泉洞的“泻玉流光”,一种名为“天窗”的特殊喀斯特地貌(杨建 摄)


在地质上称这个时期的盆地为陆相沉积盆地,它是今天四川盆地的原型,但要比现在的范围大得多。当时,今天四川大部和重庆大部都处于巴蜀湖中。距今二三百万年,地壳再次发生运动。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


受东亚多个板块运动影响,四川盆地周边形成了世界罕见的推覆构造褶皱山脉群。图为航拍下的贡嘎群峰(邹滔 摄)


世界罕见的推覆构造褶皱山脉群,将四川盆地围住,形成完整的盆地盆山体系。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下沉的刚性地块,不仅抵挡住了地质史上的板块挤压,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也表现稳定——周边山地在地震中天翻地覆、山河易貌之时,盆地内部岿然不动。这恐怕也是四川盆地能孕育巴蜀文明,数千年来一直维系“天府之国”之富庶的重要原因。



3

四川盆地

独特景观



从2亿年前开始, 四川盆地逐渐形成厚达3000~4000米的河湖相红色碎屑岩,也就是著名的四川红层。四川红层带给我们至少四种独特的奇观:大量的丹霞地貌,依托红层方山形成的一系列南宋抗蒙城堡要塞,凭借巨厚的红色砂岩雕凿出大量举世闻名的大佛、石窟,大量的恐龙化石。


横亘在屏山与马边交界处的绵延数千米的大红岩环崖丹霞(李忠东 摄)


南宋年间,宋朝军民在四川盆地创建了83座山城。1235年宋蒙战争全面爆发始,至1279年崖山海战最后一役止,浴血奋战45年。这其中,南宋在四川盆地的山城堡垒战,对左右战争局势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这些山城堡垒,皆依托红色丘陵中的方山而筑,山顶平阔、四面峭壁围绕,比人造城郭更为险要,更加易守难攻。砂岩层是良好的含水层,便于凿井取水,平阔的山顶也适于农耕自给,非常有利于长期凭险据守。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四川盆地的方山城堡,赢得了战争,只是输给了历史。


凭借巨厚的红色砂岩,四川各地雕凿出大量举世闻名的大佛、石窟。图为乐山大佛(罗庆祝 摄)


乐山大佛71米高的巨大身躯,深嵌在岷江之畔的巨厚红色砂岩中。在四川盆地,像这样的大佛还有很多。巴蜀石窟,无论总数还是分布区域,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并且写下了中国石窟的下半阕。这主要得益于广泛分布于四川盆地的红层。在四川盆地或边缘,几乎有红色崖墙的地方,都有石窟的出现。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图为自贡恐龙博物馆(周乐天 摄)


由于四川盆地形成期与恐龙在地球上生活时代正好一致,盆地自然环境又非常适合恐龙生存和繁衍,盆地的沉积环境还利于恐龙遗骸、遗迹的埋藏,盆地内的构造运动,形成的向斜、背斜、隆起、凹陷,加之流水切割,风化剥蚀容易将化石暴露出来,便于我们发现。


因此,四川盆地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产地之一,而且还发现了多个规模宏大的恐龙化石埋藏群。其中四川盆地的西南、东部最为集中,自贡被称为“恐龙公墓”,重庆被称为“建在恐龙脊背上的城市”。



4

四川盆地

丰茂繁华



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由岷江、西河、斜江、南河、澈江、石亭江、绵远河等多条龙门山的出山河流带来的泥沙卵石等沉积物堆积形成,是盆地内最为富庶的地方,号称“天府之国”(这一名称进而也指代四川)。成都平原的富庶得益于岷、沱二江的滋养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岷、沱二江的治理和科学利用。


成都平原是一个海拔750~450米之间、坡降较大的扇状倾斜平原。从都江堰到成都主城区,直线距离约50公里,海拔便由730米降至500米,非常适合自流灌溉。


李冰充分利用成都平原的坡降,对岷江因势利导,修建都江堰,成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何勃 摄)


历史上包括李冰在内的治水者因此对岷江因势利导,成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而河流冲洪积也带来肥沃的土壤,适合发展种植业和桑蚕业。成都平原也因此成为可兼济天下的“粮仓”,不仅形成独特农耕文化,还孕育出灿烂的古蜀文明。


成都平原是一个扇状倾斜平原,非常适合自流灌溉。这为古蜀文明的孕育创造了条件。图为三星堆青铜面具(周乐天 摄)


由桑蚕业带来的蜀锦以及茶、盐,可以说是四川盆地的特殊物质贡献。四川“蜀”之名最早见于甲骨文。传说因古蜀王教民桑蚕,“蜀”字便来源于“桑中虫”之意。2021年,在最新的三星堆考古中,祭祀坑内发现丝绸朽化后的残留物,证明3000多年前,蜀人便已掌握桑蚕技术。


四川盆地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成都城名“锦城”“锦官城”,江名“锦江”,显然与这里的优质特产——蜀锦有关。


3000多年前,蜀人便已掌握桑蚕技术,四川成为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图为蜀锦传统织造技艺(刘永儆 摄)


四川是茶叶的起源之地。最早有关饮茶的记载是西汉宣帝时蜀郡人王褒制订的《僮约》,证明早在西汉时期,茶饮已成为四川上层社会的日常消费。四川盆地气候温润,海拔适中,四季雨雾飘渺,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境内蒙顶山是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农民至今仍以种茶、制茶、贩茶为主要谋生手段。


四川盆地气候温润,海拔适中,非常适宜种茶。图为雅安名山茶山风光(黄继元 摄)


盐在历代被视为国家战略资源,关乎社稷民生。相传四川盆地东部的巴人领袖廪君便是因盐立巴国,“盐巴”便是指这是巴人所产之盐。四川盆地在海陆转换时期,大量盐卤、岩盐、天然气在那个时期被“囚禁”在地下。


自贡燊海井井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海盐”(赖欣宇 摄)


早在2000多年前,先民便在四川盆地发现盐这种特殊的物质。据说,李冰在治水中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四川盆地至今仍然是盐、天然气、页岩气的著名产地。



5

四川盆地

外拓之路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很多人印象中,四川盆地是一个落后、闭塞、交通不便的苦寒之地。但三星堆考古证明,成都平原与中原地区、西亚、南亚等都有广泛联系。而张骞在阿富汗发现购自印度的邛杖和蜀布,也证明四川盆地一直以来就四通八达。


李白说蜀道难,其实是指向北翻越秦巴山地到长安的路,除了这条古道,我们还有多条向南、向东的水路和古道走出盆地,居住在盆地的先民并没有被盆子围死。


就算是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李白,其实他出入蜀地走的大多数还是向南、向东的水道。“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坐在船上,夜行岷江,就着峨眉山月,喝着小酒,无比的惬意,有何难呢?


两千多年前,南方丝绸之路就成为川人向南拓展的国际通道(周乐天 摄)


著名学者霍巍曾说“四川是长江上游的文明中心、农业牧业文明交接带、中外文化交流的前缘、丝绸之路的中心点”。四川盆地在历史中的地位,恐怕真的是被人们长期低估了。


比如成都从汉朝开始,便是全国“列备五都”的一线城市。而隋唐时期,就有“扬一益二”之说,“益”即为益州,即成都,当时是仅次于扬州的大城市。到了宋朝,居住于这里的人由于太过富裕,嫌银两钱币太重携带不便,于是在1023年发明了“交子”——世界最早的纸币。


汉代时,四川的漆器已经远销海内外(周乐天 摄)



6

四川盆地

特殊贡献



四川盆地的富庶历来久负盛名,路人皆知,且不乏有人惦记。“伐蜀还是攻韩?”公元前316年,秦国开始了兼并六国,做统一天下的战争准备。秦大夫司马错说“蜀者国之宝,可以兼济中国”,并且称欲图天下,必先图巴蜀。


秦先后灭掉了盆地西部的蜀国和盆地东部 的巴国,将四川盆地纳入版图,除了“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之外,还获得另一个战略优势,那就是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可以说,四川盆地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益州险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大业”。东汉末年,诸葛亮为刘备献出的政治路线图就是取益州而安天下,刘备利用四川盆地雄厚的经济实力实现了他的建国梦,与魏、吴鼎立达40余年。


公元756年,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进入成都,在成都住了3年。公元880年,唐禧宗避黄巢起义逃亡成都,也待了4年。这两位皇帝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四川作为他们的政治避难地,而且都在四川度过了他们的政治危机。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张献忠曾在两次走投无路时进入四川。两百年之后,另一个农民起义将领石达开也在走投无路之际进入四川,最终兵败四川盆地西南缘的大渡河安顺场。


1937年11月,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的战略地位正式确立。据统计,四川盆地承担了国民政府战争总费用的三分之一,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近4成。还从生产生活中节余大量粮食,慷慨接纳1000多万外省入川难民,并有260万川籍士兵浴血抗日战场。


四川盆地以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物产和包容豁达的人文精神,在民族生死存亡时再次扮演了“避难所”“大后方”的关键角色!


四川盆地,曾经沧海

四川盆地,海纳百川

四川人的展望之心

越过高山向海洋




本文源自《四川画报》第373期

编辑/陈学军

二审/肖蓉

审核/李春林


点击下方封面购买《四川画报》


四川画报
《四川画报》创刊于1960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四川外宣龙头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