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姑苏桥

时事   2024-12-26 07:04   江苏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桥是一种特殊建筑,桥上行人,桥下流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苏州乃水城,有水必有桥,水多则桥多。水是苏州的灵魂,桥是苏州的特色。桥从小巷中、从运河上向我走来;桥从岁月中、从变迁中又离我而去。
  我从小生长在万年桥边、歌薰桥堍、剪金桥巷头,水巷的桥可以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一座万年桥,带来了苏州一方繁华。万年桥上,从早到晚人流如织,熙熙攘攘。那是因为,桥的周围特别是桥的西堍商贾云集,店铺林立,那里有很大的菜市场,有新华书店,还有一家跃进电影院,我在那里观看过几百部中外故事片,它影响了我的人生。每当电影散场时,总是人声鼎沸。而万年桥下运河中更是舳舻千里,装卸货物,昼夜一派繁忙景象。我还时常下到船上,讨价还价去买那些南来北往而至的农副产品、水产品。永远忘不了少时的万年桥,它是除观前石路之外苏州最闹猛的商业购物地段。
陶开俭/绘

  说到富有诗意的歌薰桥,犹记在学生时代,每遇数九严寒那几个月,家里若用煤炉烧开水,“一吊子”(指旧式铝制烧水壶)水有时只能用半天。于是我经常哼着歌儿去歌薰桥堍的一家老虎灶泡开水。有时甚至一次提上四个热水瓶。印象中,有次还和邻居小伙伴提着热水瓶在小桥流水边的弄堂里来个百米竞赛,比谁到家的速度快。结果在冲刺中,热水瓶盖突然掉下,开水泼出,烫到脚上不算,更不爽的是还要忍痛再跑一趟。
  后来,苏州运河上、护城河上的各色大桥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建了起来。但印象深刻的仍是上世纪70年代初,位居万年桥北的红旗桥胜利竣工通车,崭新的大桥使道前街得以向西延伸到古城外,这成为当时苏州的特大新闻。这也是苏州护城河上第一座新桥,一度还称其为战备桥。后来,红旗桥又经过无数次的改造拓宽,并改名为姑胥桥,直至今天宽阔通畅的模样。
殷启民/摄 (视觉苏州供图)
  这么多年来,在我工作和生活的半径中,经常要走过路过的有饮马桥、吉利桥、乐桥、新市桥、黄鹂坊桥、人民桥和带城桥等,不一而足。
  改革开放后,我对桥的视野或认知有所提升。如多次观赏好莱坞名片《魂断蓝桥》《廊桥遗梦》以及南斯拉夫的二战大片《桥》,也有机会走过英伦的滑铁卢桥、旧金山的金门大桥、悉尼歌剧院边的港湾大桥等世界名桥。
  桥不仅有交通性、建筑性和年代性,而且还有观赏性、科技性和艺术性。有些桥还富有国家记忆,如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赵州桥、让红军冲出敌人重围的泸定桥、记录着我国抗战苦难经历的卢沟桥、打破西方学者预言“在南京修桥比登天还难”的南京长江大桥等。这些桥我也曾先后走过,走过它犹如跨过历史的长河。
  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翻阅新书《姑苏桥》,不免浮想联翩。由于有了一定的阅历,还有对桥与桥之间的比较,我这老苏州对桥对人生有了更多的体验——乡恋乡愁乡音在小桥,感慨感谢感恩在苏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桥出自人手,当然也和人一样有其个性,既有气势壮观的桥,也有默默无闻的桥,但它们都是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
  桥的功能也在不断地拓宽延伸。当下的苏州桥连着桥,这些桥不仅架在水上,而且也架在陆上或空中,都市中星罗棋布的高架桥、立交桥让人们出行更便捷。桥是苏州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它不仅连接着过去、现在,还必将承载着未来。
  漫漫人生路,桥要走多少?

(原《姑苏晚报》2024年02月19日 A08版)


作者姜宏 图片:苏报融媒记者 倪黎祥
编辑:小吉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引力播App

点点赞

点分享

点在看

苏州日报
苏州最权威主流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