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俗”的一首冬雪诗,仅56字,治愈了冬天的寒冷!

2024-12-13 06:28   福建  



点击上方“诗韵词意录”关注我们吧!
漫步于斑驳古道,夕阳如血,洒落千年尘埃,每一砖一瓦皆镌刻着历史的低吟。 仿佛能听见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苍凉,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痛,以及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兴衰更迭。 这些诗句,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吊古讽今,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唯有文化之魂,历久弥新,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一滴泪与笑,都化作了滋养心灵的甘露,让人在回望中,更加坚定前行的步伐。

雪,是冬日里的一抹诗意,它轻盈地飘落,仿佛天宫的精灵,悄然间将大地装扮得银装素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漫天飞舞的雪花,将寒冷化作了一曲悠扬的歌,让人在冬日的寂寥中感受到了一份别样的温暖。

苏轼,这位北宋的文坛巨匠,一生著作等身,诗词歌赋皆能,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在苏轼的众多诗篇中,有一首描写冬雪的诗,尤为引人入胜,这首诗不仅情感充沛、文笔流畅,而且用词优美、准确,层次分明。

更为难得的是,这首诗仅有56字,却将冬日的寒冷治愈得无影无踪,令人读后心生暖意,这首诗便是《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宋·苏轼《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首句“门外山光马亦惊”,以“马亦惊”三字,生动地描绘出了雪景的壮观与美丽。

这突如其来的大雪,使得山间的景色焕然一新,连那见多识广的马儿也为之惊叹不已。

接下来,“阶前屐齿我先行”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雪景的喜爱与向往。

他迫不及待地踏雪寻梅,成为第一个欣赏这美丽雪景的人。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这两句诗更是将雪景描绘得如诗如画。

雪花飘落在长春苑中,与梅花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而云月则长久地照耀着这座不夜城,使得整个城市都沉浸在一片宁静与祥和之中。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雪景的珍视与保护。

他不希望那些牛羊践踏这片洁白的雪地,只希望那些鸦鹊能够在雪后初晴的日子里嬉戏玩耍。

最后一句“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则是诗人对于雪景的留恋与不舍。

他希望能够留宿在寺庙之中,倾听那雪水从屋檐滴落、敲打竹叶的声音。

对于这首诗,古今名人的评价却也是褒贬不一。

陈衍《宋诗精华录》:“写山光,真写得出。”

纪昀《纪评苏诗》:“首句似用‘白马夜频惊,三更灞陵雪。’然不成语,三四俗格。”

其中对“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在纪晓岚认为是“三四俗格”。

或许这也是其他的一些文人对于苏轼的《雪后到乾明寺遂宿》这首诗,打上“俗”字标签的因由。

但是诗雅认为,当时苏轼正值仕途不顺,却因雪传递出的是如此欢快,似顽童般的嬉笑。

能在生活困苦之余,依然有心赏看雪景,细数生活中美好的瞬间,便是对得起人生困苦,能自渡的苏东坡。

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寒冷的季节里,也有那些美好的事物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欣赏。


让我们在雪花的陪伴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吧!

我不会画画,我只会在雪地上写诗,写下你想知道的一切。来吧,要不晚了,信会化的。

每一个日子往后退去,人就长大成年,冬天的夜虽然很长,总不会把梦做到穷尽了。


你若喜欢,点关注别忘了再点个在看/点赞哦👇

诗韵词意录
沉醉于诗词歌赋的世界,每一首诗都是心灵的悸动,每一阕词都是情感的流淌,在墨香古韵中得到了宁静与安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