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云南小孩和上海小孩的对话火了!这一刻我看到了世界的鸿沟

教育   2024-11-25 18:30   上海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妈咪OK(mami-ok)
一个来自云南山村的孩子,和来自北京、上海、香港、苏州的孩子一起参加节目,云南孩子会是什么样的表现?
紧张?局促?自卑?木讷?
实际情况和我们想象中不一样。
前阵子,一段云南孩子和上海、香港孩子的对话,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
上海孩子问云南孩子:你家是啥样的?我一直很好奇。到底是那种县城里还是山沟沟里?
云南孩子一点都没觉得被冒犯,坦然地大声说:我家那正版山沟沟,绝无虚假。
上海孩子又问:那你家方便吗?比如谁生个病,买个菜啥的。
云南孩子回答:我们家到买菜卖菜的地方,需要四十分钟,一般骑摩托车过去。
在和另外一个来自中国香港的孩子对话时,云南孩子的一番话,更是让无数人动容。
香港地区的孩子问云南孩子,将来想做什么工作。
云南孩子略一思忖,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是前往正义的路我都想走,但是真正想去做的两件事,第一就是做教师,第二就是做刑警。
香港地区的孩子表示,自己想做的事可能对社会没多大贡献,他就想做一个在网上画画的人,但他现在还不会画分镜头。
这个领域,在云南孩子的知识盲区内,但他没有窘迫,大大方方地说:其实这个我不是很了解,但我衷心地祝福你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善良朴实、不卑不亢、有抱负、有格局,谁看了不得被这个10岁的孩子圈粉!
视频中的云南孩子叫崔思敏,对话出自一档叫作《寒暑假》的节目,和其他孩子比起来,崔思敏的家境、外表并不光鲜,但他却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让所有人都喜欢上了他。
节目接近尾声的时候,汪涵盛赞崔思敏:他是一个像金子一般光明透亮的、珍贵的小孩子。
什么是世界的参差?什么是真正的“见世面”?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在崔思敏身上,我看到了答案。


什么是世界的参差?


崔思敏的家,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拉乌彝族乡的一个村子里,距离宾川县城有100公里,他父母都是农民。
接到《寒暑假》节目组邀请时,崔思敏的父亲带着弟弟在县城治疗眼疾,母亲要在家照顾爷爷,还要上山捡菌子,因此,崔思敏是唯一一个没有父母陪同、独自前往新疆喀什的孩子。
其他孩子都来自大城市,有的父母是明星网红,有的从小就拍剧拍广告,有的出生于艺术世家……
世界的参差与残酷,在一群孩子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物质上,崔思敏无疑是匮乏的。
去年,他和弟弟曾受邀参加山东卫视《中华家庭诗词擂台赛》。
节目上,主持人问崔思敏,有没有在诗词中读到过特别想吃,但没有吃过的东西。
崔思敏背了两首苏轼的诗,一首是《猪肉颂》: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一首是《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诗中提到的东坡肉和荔枝,他都没吃过,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主持人听后说,等节目录完,他要请崔思敏兄弟俩吃东坡肉和荔枝。但是,崔思敏却果断拒绝了。
接着,他说了一句让主持人和全网观众都破防的话:
“你的钱也不是天上刮来的呀。”
参加这档节目的时候,崔思敏胸前挂着一个大耳朵图图的玩具,那是他两岁多的时候,父亲在昆明给他买的,能播放5首古诗。
他如获至宝,翻来覆去地听,听到玩具很旧了也舍不得扔,一直珍藏到现在。
很多同龄孩子已经吃腻、玩腻的美食、玩具,崔思敏都没有吃过、玩过。
不得不承认,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人与人之间就注定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什么是真正的“见世面”?

成长环境闭塞、教育资源匮乏,崔思敏没有其他孩子见多识广,但是,他有自己“见世面”的方式。
从小到大,父母下地干活时,崔思敏就跟在一旁玩耍,广阔的大自然是他最好的老师。
荨麻、苦里巴、蕨菜、蒌蒿……我们见都没见过的野生植物,崔思敏如数家珍,不仅能准确地说出名称,还了解每种植物的特性。
崔思敏的另一个老师,是古诗词,他在核桃树上搭建了一个“据点”,只要有空就坐在上面背诗,现在已经能背诵800多首诗
丰富的植物知识和古诗储备,成了崔思敏在《寒暑假》节目中的最大优势,在和其他孩子一起合作时,他丝毫不落下风,甚至处处拔尖。
有一个环节,是植物学家杨宗宗带着孩子们煮香草茶,里面放了很多药材,倒茶的时候,杨宗宗突然发问:茶汤里的黄色是从哪里来的?
崔思敏发现两份配方里都有一个相同的药材,他拿起来闻了闻,不假思索地说:是栀子。
栀子是一种古老的黄色染料,我们平时吃的盐焗鸡就会用栀子染色,虽然不是特别小众的药材,但崔思敏小小年纪便能脱口而出,杨宗宗也有些惊讶。
去冰川科考时,崔思敏的功课做得特别足,对各种珍稀植物信手拈来:软紫草、点地梅、委陵菜、火绒草、红景天、大黄、雪兔子、长蕊青兰……
他还挖了一袋千年寒冰的标本,细心地贴上标签,备注采集时间。
所有人都啧啧称叹,特别是杨宗宗,眼神中的欣赏、感动已经快溢出来了。
之后的背诗环节,更是成为了崔思敏的“秀场”,新疆小朋友随意说一个诗人的名字,崔思敏就能背一首对应的诗。
有人说白居易,他背《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有人说杜甫,他背《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不仅能文,崔思敏还“能武”。节目中有个挑战——抛一根绳索到河对岸,然后顺着绳索滑过去。
其他孩子听完规则后,都面露难色,觉得“看起来挺恐怖的”。
只有崔思敏兴奋不已,跃跃欲试,第一个滑到了对岸,并大声给小伙伴们加油打气,说“绝对安全”,让大家放心尝试。
崔思敏的亮眼表现,让我想到前段时间刷屏的那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文章中说,暑假时要送孩子去美国游学,还要学钢琴、游泳、英语、奥数、作文,足足花了3.5万。
家长的初衷,是拓宽孩子的眼界,让孩子见到更宽广的世界,但所谓的“见世面”,是不是真的只有靠砸钱才能实现呢?
不是的。向上求索是一种世面,从广博的日常生活里汲取营养,何尝不是另一种世面?

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崔思敏之所以如此优秀,与他的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所在的乡村,是个典型的“空心村”——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留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但崔思敏的父母,宁愿日子过得苦点,也要陪伴在两个孩子身旁。崔思敏的父亲崔贵泽,虽然只有初中学历,却十分热爱诗词,农闲时,他会和儿子一起读诗背诗。
这样全身心、榜样式的高质量陪伴,是很多父母都欠缺的。
同时,崔贵泽也是一位很有格局的父亲。
参加山东卫视的诗词比赛,崔思敏和弟弟的成绩不是特别好,崔贵泽上台后说,他不在乎这个结果,因为,“钓胜于鱼”,充分享受诗词带给自己的快乐,比获得一个奖项更重要。
崔贵泽身上还有一种奉献感,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劳动力,他会主动包揽很多给老人买药、买生活用品的活,有求必应,不求回报。
耳濡目染之下,崔思敏也传承了这份善良。
参加《寒暑假》节目的时候,有一个细节让老师孩子们都很感动。
节目组一开始给了每个孩子200元钱,其他孩子的钱很快就花完了,崔思敏省着没花多少,看到大家没饭吃,他毫不犹豫地去给大家买方便面。
而且,他给小伙伴们买的是桶装方便面,给自己买的是袋装的。
晚上活动结束之后,崔思敏也会默默地收拾营地的垃圾,即使没有任何人要求他这样做。
超越年龄的成熟、懂事,让人欣慰,也让人有些心疼。
母亲细腻地观察到了这一点,无论儿子多么懂事,他终究还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啊,不该承受太多的压力和责任。
她觉得,崔思敏现在上四年级,学习压力很大,课余时间还要背古诗,童年没有同龄孩子快乐。所以她会经常对崔思敏说,考试只要尽力就好,开心快乐最重要。
临行前,父亲叮嘱崔思敏要听话,母亲则给了崔思敏一个温暖的拥抱。所有的关心和爱护,尽在不言中。
完整、健康、智慧的父母之爱,给了崔思敏最大的底气,和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人生的起点各有不同。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有的人终其一生也到不了罗马。
纠结世界的参差并没有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享受这段无法重来的生命旅程。
一个来自上海的富二代,和一个来自乡村的贫苦少年,从小看到的世界不一样,但他们的幸福指数可能相差无几,因为孩子对幸福的判断标准是非常简单纯粹的。
能否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从来都不应该是焦虑的关键点,给予孩子陪伴、支持、指引,就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托举
而孩子身心健康、幸福快乐地长大,已经是一种莫大的成功。











虎妈牛娃
关注国际化教育群体的全媒体平台,通过国内外知名教育家及学校管理人员的深入访谈,客观反映学校的特色与差异。帮助父母读者了解怎样的学校更加适合其孩子,从而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途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