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小故事:
小和尚问师父:
师父,我真是受不了了,我们为什么要修止语呢?整天不说话,像个傻瓜一样?
师父说:
像个傻瓜一样?可是,事实证明,闭上嘴比张开嘴的确要强。
小和尚说:师父,啊?
师父说:止语,虽然从表面上看只是不说话,但是却拥有无比的力量。在沉默面前,一切语言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沉默是金,行胜于言!
小和尚:
可是,不说话不是更容易产生误会吗?
师父说:
人们喜欢争论,其实就是想得到认可,只要一开口便已落入“我执”的陷阱。我们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行动,都会带有偏见。
那些忙着争论,忙着计较,忙着战胜别人、取悦自己的人,内心却无法因此得到平静。
小和尚:恩,的确如此。
师父说:
凡夫的烦恼习气很重,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发牢骚,看人不顺眼的就想去纠正和批评,止语可以避免这些过失。
克服自己烦恼抱怨的习气,做到心不跟随外境所转。
话,只有在比沉默更有力量的时候才值得说。
如果你脑袋里缺少智慧,语言又没有力量的时候,闭嘴是最好的选择!
止语,看似很简单,但是参加过禅修班的人对止语会深有体会。
当手机被统一管理的那一刻开始,多数人会有一种不习惯。
可是,离开手机还不是最难受的,最难受的是被迫离开手机的好几天。
我曾经参加过七天的禅修班,当时,主管人员告诉我要管理手机七天时,我的第一反应是:
啊,没手机怎么与家人朋友联系,他们不会以为我失踪了吧?
主管看出我的心思,接着说:
提前与家人朋友沟通好,给他们工作人员的联络方式,这七天期间如有急事联络工作人员就好,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告知你并协助你处理相关事宜。
我听从安排,提前与家人朋友做了告知后就关闭手机,并交由工作人员。
第一天,我的习惯动作就是从口袋拿手机,一拿一个空,等到了晚上休息前,更是没手机感觉就无法入睡。
要知道,没有了手机,一天24小时是全程止语的,不可以与其他人讲话,包括回到宿舍,也不得与同室友交流。
这真是让我不习惯,感觉七天不说话、不接受外界讯息太难了。
这样,第一天除了静坐时能真正安静些许,用餐、户外行走时都忍不住想开口,哪怕与同伴对个眼神也行。
可是,止语的目的就是切断接收外界的所有信息,与自己好好相处,向内观。
这样强制的止语方式,对于一般人来讲持续一两个小时还行,可是要持续七天就不是件易事了。
不过,我到了第三天,不知道是因为习惯了,还是服从了“管理”,竟然真的能安静下来,不看手机反而让生活简单很多,晚上也能躺下自然入眠。
直到第八天,管理工作人员发还了我们的手机,我都没啥欲望回复成堆的信息。
有时甚至铃声响起,我才意识到是自己的电话,很不习惯的拿出手机。
也许是经过了七天的安静,才能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向外涉猎,不断用眼耳鼻舌身意对这个世界进行分辨。
故而,我们在各种分辨里乱了自己的心智。如果不是绝对切断外讯,现代的我们真的是无法达到清明宁静的。
你还真别不信!
如果让你一个人呆一天,除了睡觉吃饭外,不与任何人联系,估计没几个人能做到。更别说长时间独处。
难点不在独处,难点在于独处时不与外界联络。
有人可能会说,我一个人时可以看剧、刷短视频。
对,这能很好的打发时间,但是你的情绪一直被剧情牵动着,忽上忽下,喜忧不定,你想,内核不稳定,身体即便是静止状态又怎样?
我们的言行是由思想决定的,思想长期散漫着,专注的能力只会越来越弱,遇到问题情绪失控,处理的事情就会不尽人意。
不是有句时髦语叫作:情绪内耗吗!
我们为什么总会内耗?
就是想法太多,且想法又散乱。
总喜欢拿自己的主观意识,或者眼前看到的去判断好与坏、对与错,不曾想,越判心越乱。
回到文章开头的对话:
我们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行动,都会带有偏见。那些忙着争论,忙着计较,忙着战胜别人、取悦自己的人,内心却无法因此得到平静。
的确如此:不说话难,不解释更难。
我们总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一旦被误会就想拼命地解释。
可是,有时候越解释越麻烦,越无法自证清白。
能理解自己的人无需你证明什么,而那些不理解你的,你的解释都是仓白无力的。
因为,他们是带着偏见来判断你的。
那么,我们就要被误解、被冤枉吗?
这个问题可以不向外求证,而是向自己提出。
难道你没有不信任和不喜欢的人嘛?
面对这些人,是不是他们解释了,就能令你改变看法呢?
不一定。
所以,你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对你信任,更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喜欢你。
学会止语,学会适度讲话。
看到的不去分辨,听到的也不去理睬,只看自己产生分辨的起心动念,认真观察。
你会发现,那个不信任、不喜欢你的人,是让你感觉被冒犯、被轻视了,
于是,你想扭转这样的现状,才要极力辩解。
往往会事与愿违,你做出的所有“补救”动作多半会“越描越黑”。
但是,如果你不去过度关注他人,注重自己的修身养性,成为内核稳定的人,做事尽责,做人尽心。
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既简单又清明。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止语是上等智慧,止心是上等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