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与哈里斯:女性向左转,男性向右转--美国大选专题(二)

文摘   2024-10-05 08:46   美国  

2024年的总统大选如火如荼,但这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对决。我们看到的更像是一场文化冲突和性别对立的大戏。在这场日益激烈的选战中,男人和女人的政治倾向正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特朗普与哈里斯的较量,更像是文化符号的碰撞:一边代表着传统男子气概,一边则象征着“社会进步”。

《纽约时报》/锡耶纳民意调查显示,特朗普在男性选民中遥遥领先,而哈里斯则在女性选民中保持显著优势。数据显示,特朗普在男性选民中领先12%,哈里斯在女性选民中领先14%。这种差距在年轻选民群体中尤为显著——在摇摆州的年轻女性中,哈里斯领先27%;而特朗普则在年轻男性中领先24%。《纽约时报》的一篇分析中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性别分化的程度在过去的美国大选中是前所未见的。

这种分歧背后隐藏的,是深刻的文化意识上的分裂,以及对社会未来图景的不同期待。哈里斯象征着一种多元、平等的未来,这种形象深得许多女性的认同,尤其是经历了MeToo运动和罗诉韦德案推翻的女性。而特朗普代表的,则是那些渴望重振传统社会价值观的群体,尤其是男性——他们从他的形象中看到了力量和反叛。

NBC的民意调查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分裂:男性选民对特朗普的支持率比哈里斯要高出12%;而在女性选民中,哈里斯则以58%37%的支持率领先特朗普虽说男人不是来自火星,女人也不是来自金星,但在2024年的美国,他们似乎真的生活在截然不同的星球上——一个星球怀念传统的英雄,另一个则渴望所谓社会进步的承诺。

MeToo运动的余波:性别关系的再定义

这场性别分裂的背景中,MeToo运动的影响不容忽视。起初的MeToo运动是为了揭露职场性骚扰和性别不公,推动性别平等。然而,随着它的影响扩大,一些激进的做法让许多男性感到不安和困惑。他们开始觉得,男女之间的关系变得像一场高压游戏,尤其是在职场和社交场合,仿佛随时可能踩上某个地雷

《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调查显示,60%的男性经理在MeToo运动后表示他们不愿与女性单独共事,尤其是在非正式场合,如共进晚餐或出差。这种谨慎并非毫无原因,但也无形中让性别之间的互动更加复杂和疏远。在大学校园中,情况也不乐观。MeToo运动最为活跃的那几年,性骚扰投诉数量显著增加,这使得许多男大学生在社交中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被误解或被指控。这些年轻男性,处于试图理解和适应社会的关键时期,却不得不时时自我警惕,避免触碰雷区

特朗普的吸引力:反抗政治正确的文化符号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特朗普所展示的男子气概恰好迎合了这些在文化潮流中感到迷茫和被边缘化的男性。他无视政治正确的种种约束,展示了一种充满反叛精神的男子气概,直接挑战了许多年轻男性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这种硬汉形象在今天显得尤为稀缺,也因此对他们充满吸引力。七月下旬川普遭遇枪击后,一向反川的扎克伯格也对其表示高度赞赏,称看到川普在中枪后依然站起来挥舞拳头,与美国国旗相映成辉,这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牛逼”的事情之一。

特朗普团队通过各种举动和形象,将他塑造为一种力量的象征——T恤上印有如同兰博一般的肌肉,到流血的面孔、挥舞拳头的照片,传递的都是强者无惧的信息。加上摔跤手胡克·霍根以及终极格斗冠军赛等名人的支持,这种力量美学对那些不满于现状的年轻男性来说,颇具象征意义。在那些穿着特朗普T恤、喊着口号的年轻男性心中,他代表的是拒绝软弱、反抗束缚的自由精神。

男性的“怨恨”与男性圈子文化的崛起

特朗普在许多反感于激进女权运动的男性中找到某种好感。这些人普遍认为女性的进步似乎是以牺牲男性为代价的。一项调查显示,支持特朗普的男性中,有三分之一持有这种看法,而在50岁以下的男性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40%。这种情绪滋生了一个新的男性圈子文化——通过播客和其它社交媒体,这些群体彼此支持,分享对女权、政治正确等社会潮流的调侃,并重新拥抱一种充满男子气概的文化,这种文化风格,正是特朗普所擅长的。

这些声音或许看起来有些偏激,但它们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正如理查德·里夫斯指出,美国男孩在学前准备和大学毕业率上显著落后于女孩。经济方面,男性失去了家庭主要支撑者的地位,许多他们认为属于自己的工作逐渐消失,尤其是那些不需要学位的体力劳动岗位正在逐渐消失。此外,在寻找伴侣和建立社交网络方面,男性也同样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对于很多人来说,特朗普成为了他们表达对抗和不满的渠道,也是他们文化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Z世代的性别分裂:年轻选民对传统与变革的选择

Z世代的政治分歧,尤为凸显了这种性别对立的复杂性。在1829岁的选民中,性别差距非常显著。更多的女性选择支持哈里斯,年轻男性则更倾向于特朗普。这背后的原因复杂且多样,涉及性别角色、经济前景和文化认同。

22岁的选民贾米尔·杰克逊表示,他支持特朗普的主要原因是性别角色的混乱感:我这个年纪的男人经历了持续的文化冲击,尤其是在性别角色上。我缺乏父亲的陪伴,渴望有一个像特朗普这样带有传统男性气质的榜样。特朗普的男子汉气概在贾米尔看来,是对那些曾经被打压的男性的身份肯定和宣告。

20岁的欧文则更看重经济问题。他表示希望有一天能买得起房,拥有稳定的家庭,但在拜登的经济政策下,这个梦想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他直言:以前靠一份收入就可以养家糊口,但现在,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经济上的困境,进一步促使他倾向于特朗普,期待通过传统价值的回归,重塑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有趣的是,Z世代中也有一些保守派女性站出来支持特朗普。比如20岁的卡罗琳·乔伊斯,她对特朗普的副总统候选人JD万斯赞不绝口,认为他年轻、有激情且努力奋斗,这种形象迎合了年轻选民渴望真实、可信政治人物的需求。她觉得JD万斯代表了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她所在的圈子里很多人需要的。

据研究机构CIRCLE称, 4100“Zoomers”(即Z世代)将有资格参加今年的选举投票。

华人二代的文化困境:女孩与男孩的不同境遇

2024年大选的背景下,美国华人二代的文化性别困境尤为突出。华裔男性和女性在适应美国主流社会的过程中,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华裔女性在学术和职业上表现出色,顺利融入了主流社会,这符合西方社会对模范少数族裔的期待。她们的努力和成就为她们铺平了通向成功的道路,迎合了对职业女性的正面文化期待。

与女性相反,华裔男性在美国社会中面临更多挑战。传统的华人家庭文化倾向于保持父权结构,这种文化在与美国社会强调独立和男子气概的主流观念相碰撞时,导致了华裔男性在性别角色上陷入了困境。在美国,男性通常被期望表现出独立、果断和雄心勃勃的特质,而传统华人文化中强调的谦逊、内敛和尊重权威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与此背道而驰。

这种文化冲突使得许多华裔男性在西方社会中容易被贴上缺乏男子气概的标签。首先,他们不符合美国社会对男性主导性的期待,而在家庭文化中又被赋予着传统的责任。这种矛盾的角色使得他们在寻找自我认同时感到格外困难。在职场和社交场合中,华裔男性由于文化背景和性别期望的双重压迫,往往难以在竞争合作之间找到平衡,也更难融入到主流的社交中。

这种文化冲突让许多华裔男性对特朗普的反主流形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他对于过度政治正确的不屑,更是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对这些年轻的华裔男性来说,特朗普象征着力量、独立与自由,是一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未曾获得却一直渴望的特质。

未来的性别和文化挑战

性别和文化分裂的加深,给未来的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这种性别和文化对立继续扩大,可能会演变为一个无法跨越的深渊。正如一家美国智库所警告的那样:历史上有许多国家因年轻人失去目标、毫无方向而陷入困境。这不仅是美国的危机,也可能成为全球的隐忧。

如今,随着大选临近,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Z世代的选民身上。这不仅是一场国家未来领导人的选择,更是一场文化与性别意识形态的较量。无论最终的选举结果如何,如何缩小性别和文化间的鸿沟,重新建立社会和谐,都将是未来必须面对的重大议题。在这场性别与文化的较量中,特朗普以力量和反叛的姿态,成为许多男性心中的强人象征,继续引领着一股充满力量与不屈的政治文化风潮。

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说:男人的骄傲和女人的傲慢是一场无休止的战争”。这一名言深刻总结了两性之间复杂的博弈,这种博弈不仅存在于个人关系中,也延续到了今天的政治和社会议题上。今天我们尚未意识到的是,在这场无休止的战争中,如何寻找到共同的理解与妥协,或许正是未来社会实现真正进步的关键。


万斯完胜,为川普挽回一局--快评美国副总统辩论

还特朗普清白:纽约州上诉法院质疑总检察长詹姆斯诉讼的合法性

乡下人的传奇----J D 万斯

美国文化灾难----宾大教授瓦克斯被停职(附瓦克斯教授2017文章“资本主义文化崩溃付出的代价”)

川普为何会成为“边民”的领袖?美国大选专题(一)

毁掉的一代:极左意识形态下的美国大学

扎克伯格的忏悔信-觉醒还是恐惧?谁来替换老态龙钟的拜登?

消失的地平线——欧美取消文化的来龙去脉

随米兔而去 ---- 库默今日辞职


印象与逻辑
浩瀚世界,所见所闻,无非印象; 悠悠古今,所思所想,皆有逻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