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修身第一书《省心杂言》原文及译文

2024-09-16 00:01   广东  

易·道·儒·禅|诸子百家|传统文化




《省心杂言》 

吉庐阜老圃祁宽序

原文

夫入德之门,莫大乎知,知斯能至,知而不至者,有矣,未有不知,而能至者也。是以教虽多术,一言以蔽之,曰知。

译文

进入道德之门,没有比 “知” 更大的了。知道了就能到达,知道却不能到达的情况是有的,但没有不知道却能到达的。所以教育虽有多种方法,但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知”。


原文

故有志于天下国家者,亦以致知为本。寓直敷文阁领天台祠事河内李公,知而至之者。昔获见之于夔峡,今三十年,公日以通显,分符将指,歴官中外,至八易使节,凡可以利民为国,有知必为尝。因将漕帝畿数被召,对竭忠以告。上省费以纾民力,行所知,不少逊避。故于仕已,而无喜愠,俯仰而无愧怍然。

译文

因此,有志于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也应以获得知识为本。寓直敷文阁领天台祠事的河内李公,是知道并且能做到的人。过去在夔峡见过他,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李公日益显达,持符节担任要职,在朝廷内外任职,共八次更换使节。凡是可以利民治国的事,只要知道就一定去做。曾因负责漕运京城多次被召见,他竭尽忠诚进言。建议节省费用以缓解民力,践行自己所知,毫不退缩回避。所以对于仕途,他没有喜悦或恼怒,俯仰之间也无愧于心。

原文

以是受知于君,亦以是取异于世,其表着于时者,如是。有松楸在巴蜀,将归过九江,以《省心杂言》一编相示,皆平昔铭诸座右者,曰:毎患知之,弗至有得于心,輙榜之壁,以自警。儿辈録而藏之,积之久至,如此虽然,其敢示他人哉?姑欲付子孙以见吾志云耳,于戏今而。

译文

因此他被君主赏识,也因此在世上与众不同,他在当时表现显著的地方就是这样。他在巴蜀有祖坟,将要回去时路过九江,把一部《省心杂言》拿给我看,都是平时铭刻在座位右边用来自我警醒的话。他说:常常担心知道了却做不到,有心得就写在墙上,以自我警戒。孩子们记录下来收藏,时间久了就积累成这样。即使这样,哪里敢拿给别人看呢?只是想留给子孙以表明我的志向罢了。

原文

后乃知公之表,着于时者之所自也。其多至数十百章,旁见杂出,从容中道,无所不用其极。非明于忧患与故知,至而至之者,不能如已。试之医方已储之寳,聚盍广,其施俾人,得而知诚意正心推之,以及于天下国家是。乃竭尽所知报上,化俗之一端,而亦公所当任也。

绍兴庚辰八月初,吉庐阜老圃祁寛谨序。

译文

哎呀!从今以后才知道李公在当时表现显著的原因。这本书有很多篇章,旁征博引,不偏不倚,无所不用其极。如果不是明白忧患的道理和缘由,知道并且能做到的人,是做不到这样的。像试用有效的医方、已储备的珍宝一样,何不广泛传播它,让人们得以知道诚意正心,并推广到天下国家呢?这是竭尽全力报答君主、教化风俗的一个方面,也是李公应当承担的责任。绍兴庚辰八月初,庐阜老圃祁宽谨序。

林下老人郑望之书

原文

见性自悟,门入者不同十妷,以士举训儿孙杂言相示,敷阐经子与先圣道,不悖惜乎?桂林地下先生不亲见之。

丙子春,林下老人郑望之书。

译文

见性自悟,入门的途径各不相同。十妷以科举考试的教导训示儿孙,把杂言拿给我看,阐释经子与先圣之道,不相违背,可惜桂林地下的先生不能亲眼见到。

丙子春,林下老人郑望之书。

吴兴沈浚题

原文

仲尼之学至今光明硕大者,曾子传之于无穷也。曽子之学自一日三省其身为本,三审也,非数也,后世读之不详,不可不辩。此省心子之意也,因阅杂言,乃表而出之。

三十年孟冬旦,吴兴沈浚题。

译文

孔子的学问至今光明宏大,是曾子将其传承下去以至无穷。曾子的学问以一日三省自身为本,这里的 “三” 是多的意思,不是具体数字,后世之人阅读不详细,不能不加以辨析。这也是省心子的意思,因此阅读杂言后,特地揭示出来。三十年孟冬旦,吴兴沈浚题。

玉山汪应辰书

原文

此心之用与天地,相为无穷。而或者梏于区区之形体,受役于物,恬不知。反以其未之省也。提刑敷文平居训饬其家言,虽不一总,而名之曰省心,所以遗子孙者,岂不大哉!

丙戌正月上旬,玉山汪应辰书。

译文

此心的作用与天地一样无穷无尽。但有的人被小小的形体束缚,被外物役使,却安然不知反省。提刑敷文平时训诫家人的话,虽然内容不一,但总称为《省心》,留给子孙的,意义不是很大吗!

丙戌正月上旬,玉山汪应辰书。

揭阳王大宝书

原文

敷文以家训一册见示,名以《省心杂言》。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又曰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所谓省心者,防危精微,以复其初。屛伪进德,以臻其至,如斯而已。

戊子暮春,掲阳王大寳书。

译文

敷文拿一册家训给我看,取名为《省心杂言》。书上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又说:“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所谓省心,就是防范危险、追求精微,以恢复本心。摒弃虚伪、增进德行,以达到极致,仅此而已。

戊子暮春,揭阳王大宝书。

省心杂言

原文

简言择交,可以无悔吝,可以免忧辱。

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

孝悌之子,可以为家瑞。

译文

选择朋友言语简要,可以没有悔恨和遗憾,可以避免忧愁和耻辱。

没有瑕疵的美玉,可以成为国家的宝物。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子女,可以成为家庭的祥瑞。

原文

为政之要,曰公与勤。

成家之道,曰俭与清。

译文

治理政事的关键在于公正与勤勉。

成就家业的方法在于节俭与清廉。

原文

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非圣贤不能。

译文

听到善言就拜谢告知,有了过错就感到欣喜,只有圣贤之人才能做到这样。

原文

寳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和以处众,寛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译文

财宝货物使用起来会有耗尽的时候,忠诚和孝顺带来的福泽却享用不尽。

以和善的态度与众人相处,以宽厚的胸怀对待下属,以恕道对待他人,这是君子的风范。

原文

坐宻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

译文

坐在密闭的房间里却如同处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一样心境开阔,驾驭自己的内心就像驾驭六匹马一样收放自如,这样可以避免过错。

原文

谗言巧佞言甘,

忠言直信言寡。

译文

谗言往往花言巧语、阿谀谄媚且听起来很悦耳,

忠言通常直言不讳、真诚可信且话语简洁。

原文

多言则背道,

多欲则伤生。

译文

言语过多就会背离正道,

欲望过多就会伤害生命。

原文

语人之短不曰直,

济人之恶不曰义。

译文

谈论别人的短处不能称之为正直,

帮助别人做坏事不能称之为有义气。

原文

好胜者必争,

贪荣者必辱。

译文

喜好争强好胜的人必定会与人争斗,

贪图荣耀的人必定会遭受耻辱。

原文

知足则乐,

务贪则忧。

译文

懂得知足就会快乐,

一心贪求就会忧虑。

原文

好名则立异,

立异则身危,

故圣人以名为戒。

译文

喜好名声的人就会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就会使自身陷入危险,

所以圣人把名声作为警戒。

原文

内睦者家道昌,

外睦者人事济。

译文

家庭内部和睦,家庭就会昌盛;

与外人关系和睦,做事就会顺利。

原文

不匿人短,不周人急,非仁义人也。

译文

不隐匿别人的短处,不救助别人的急难,就不是仁义之人。

原文

心不清,则无以见道。

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译文

内心不清净,就无法领悟道理。

志向不坚定,就无法建立功业。

原文

结怨于人,谓之种祸。

舍善不为,谓之自贼。

译文

与人结怨,这叫做种下祸根。

舍弃善事不去做,这叫做自我伤害。

原文

诺轻者,信必寡。

面誉者,背必非。

译文

轻易许诺的人,必定很少守信用。

当面赞誉的人,背后必定非议。

原文

孝于亲,则子孝。

钦于人,则众钦。

译文

孝顺父母,子女也会孝顺。

敬重他人,众人也会敬重。

原文

声色者败德之具,

思虑者残生之本。

译文

沉迷声色是败坏品德的工具,

过度思虑是残害生命的根源。

原文

为善不如舍恶,

救过不如省非。

译文

做善事不如摒弃恶行,

弥补过错不如反省错误。

原文

欲不匮,则博施。

欲长乐,则守分。

译文

想要财物不匮乏,就要广泛施舍。

想要长久快乐,就要安守本分。

原文

广积不如教子,

避祸不如省非。

译文

广泛积累财富不如教导子女,

躲避灾祸不如反省错误。

原文

勉强为善,胜于因循为恶。

译文

勉强去做善事,胜过因循守旧去做恶事。

原文

责人者不全交,

自恕者不改过。

译文

苛责别人的人难以交到真心朋友,

自我宽恕的人不会改正过错。

原文

自满者败

自矜者愚

自贼者忍

译文

自满的人会失败,

自负的人很愚蠢,

自我伤害的人能忍耐。

原文

多言获利,不如黙而无害。

译文

多说话获取利益,不如沉默而不惹祸。

原文

寡言省谤,

寡欲保身。

行坦途者,肆而忽,故疾走。

则蹷行险途者,畏而谨,故徐歩则不跌,然后知安乐。

有致死之道,忧患为养生之本,可不省诸。

译文

少说话可以减少他人的诽谤,

少欲望可以保护自身。

走在平坦道路上的人,因为肆意而疏忽,所以快速奔跑就容易摔倒;

走在艰险道路上的人,因为畏惧而谨慎,所以缓慢行走就不会跌倒。

由此可知,安乐之中有招致死亡的道理,忧患反而是养生的根本,怎能不加以反省呢?

原文

太庙之牺,被文绣,

而悔不及鹪鹩深林一枝之乐也。

广积聚者,遗子孙。

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译文

太庙中用作祭品的牛,披着华丽的锦绣,

却后悔比不上在深林中自由自在、拥有一枝可栖息的鹪鹩快乐。

大量积聚财富的人,是给子孙留下祸害;

过度沉迷声色的人,是用斧头残害自己的性命。

原文

以众资已者,心逸而事济。

以已御众者,心劳而怨聚。

译文

依靠众人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人,内心安逸而且事情容易成功;

用自己一人来驾驭众人的人,内心劳累而且怨恨会聚集。

原文

自信者,人亦信之。胡越犹弟兄。

自疑者,人亦疑之。身外皆敌国。

译文

自信的人,别人也信任他,即使相隔遥远如胡地和越地的人也如同兄弟;

自我怀疑的人,别人也怀疑他,仿佛自己周围全是敌人。

原文

渔猎不同风,舟车不并容。

饮食嗜好,礼义贪残,四夷与中国殊若冰炭。

至于推诚则不欺,守信则不疑,非但六合之内可行,

动天地感鬼神,非诚信不可。

译文

捕鱼和打猎的方式不同,船和车不能同时容纳。

饮食喜好、礼仪规范、贪婪残暴等方面,四方夷族和中原地区差异巨大如同冰与炭。

至于推心置腹就不会有欺骗,坚守信用就不会有怀疑,不但在全天下都可行,

甚至能感动天地、鬼神,没有诚信是不行的。

原文

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确,而力犹恐不及。

为恶如乗骏走坂,虽不加鞭,策而足,亦不能制。

译文

做善事就如同背着沉重的东西登山,志向虽然坚定,但力量还是恐怕不够。

做恶事就如同骑着骏马冲下山坡,即使不挥鞭,速度也快得无法控制。

原文

务名者,杀其身。

多财者,祸其后。

译文

追求名声的人,会害了自己的性命。

拥有很多财富的人,会给后代带来灾祸。

原文

善恶报缓者,非天网踈,

是欲成君子而灭小人也。

译文

善恶的报应来得慢,不是天网稀疏,

而是想要成就君子而消灭小人。

原文

祸福者,天地所以爱人也。如雷雨雪霜,皆欲生成万物。

故君子恐惧而畏,小人侥幸而忽。

畏其祸则福生,忽其福则祸至。

传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也。

译文

祸福,是天地用来爱护人的方式。就像雷、雨、雪、霜,都是想要生成万物。

所以君子因恐惧而敬畏,小人却心存侥幸而忽视。

敬畏灾祸那么福就会产生,忽视福分那么灾祸就会到来。

正如《左传》中所说祸福没有定数,都是人自己招来的。

原文

薄于所亲,而责人重者,不可与言交好。

名欲速者,不可与共谋。

贪而喜诈者,不可与同利害。

忍而好胜者,不可与同逸乐。

译文

对自己的亲人刻薄,却苛责别人很重的人,不能和他谈论交好之事。

追求名声速度快的人,不能和他共同谋划。

贪婪而喜欢欺诈的人,不能和他共享利益和承担风险。

隐忍而喜好争胜的人,不能和他一同安逸享乐。

原文

以忠沽名者,讦。

以信沽名者,诈。

以亷沽名者,贪。

以洁沽名者,污。

忠信亷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译文

用忠诚来沽名钓誉的人,是好攻击别人。

用诚信来沽名钓誉的人,是狡诈。

用廉洁来沽名钓誉的人,是贪婪。

用高洁来沽名钓誉的人,是污浊。

忠诚、诚信、廉洁、高洁,是立身的根本,不是用来钓取名声的工具。

如果有其中一种情况,那么那些伪善的人,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原文

为已重者,不仁。

好广积者,不义。

足恭者,无礼。

贪名者,无智。

译文

只看重自己的人,是不仁。

喜欢大量积聚财富的人,是不义。

过度恭敬的人,是无礼。

贪图名声的人,是无智。

原文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或闻之曰:欲可去乎?

曰:不可。

饥者欲食,寒者欲衣,无后者欲子孙,是甘于自杀也。

然知足而不贪,知节而不滛,无沽名之心,而不求功,亦庻几乎欲可窒也。

译文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都可称之为欲望,都可能导致杀身之祸。

有人听到这里问道:欲望可以去除吗?

回答说:不可以。

饥饿的人想要食物,寒冷的人想要衣服,没有后代的人想要子孙,这是甘愿自杀式的行为。

然而知足而不贪婪,知道节制而不淫乱,没有沽名钓誉之心,也不追求功劳,这样或许可以遏制欲望。

原文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

肥家之道,上逊下顺。

不和,不可以接物。

不容,不可以驭下。

译文

立身的原则是内心刚强而外表柔和。

使家庭富裕的方法是长辈谦逊而晚辈顺从。

不和睦,就不能与他人交往;

不宽容,就不能驾驭下属。

原文

天下有甚于饥食渴饮之道?

而世或以名称,已或以为能事,哀哉!

臣之忠子之孝弟之悌是也。

孔子以文学为孝悌之余事,孟子谓良知良能不出于学,是非圣人,强人以甚难耳。岂爱欲汩其心,而妻子爵禄为贼忠孝之具。

间有得臣子之道者,宜乎表出于世,苟以孔孟之道反求诸已,则知舍孝悌不足以。

为人移孝悌,为忠顺则立身,行已之道当然,世或可称,已何能之有?

译文

天下有比饥饿时吃饭、口渴时喝水更重要的道理吗?

然而世人有的以名声来标榜自己,有的以为自己有能力做事,实在可悲啊!

臣子的忠诚、子女的孝顺、兄弟的友爱就是这样的道理。

孔子把文学看作是孝悌之余的事情,孟子说良知良能不是从学习中得来,这并不是圣人强人所难。难道是爱欲淹没了人心,而妻子、儿女、爵位、俸禄成为损害忠孝的工具吗?

偶尔有懂得臣子之道的人,应该在世上表现出来,如果用孔孟之道反过来要求自己,就会知道舍弃孝悌就不足以做人。

把孝悌转化为忠诚和顺,那么立身行事的原则就自然恰当,世人或许会称赞,但自己又有什么特别的能力呢?

原文

其出而用药疗疾,知古今无方可用。

此无他,闻见力极则止。

至于应变,则无有穷尽噫。

岂但论医也,士之学问,其失正在是。

苟以是心反之,孳孳旦夜,自不知为有余,纵未能尽愈天下之疾,亦庻几乎十失二三也。

译文

那些出来用药治病的人,知道古今没有固定的方子可用。

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见闻和能力达到极限就停止了。

至于应对变化,就没有穷尽了。

唉!这哪里只是谈论医术呢?士人的学问,失误也正在这里。

如果用这样的心态反过来要求自己,孜孜不倦地日夜努力,自然不会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即使不能完全治愈天下的疾病,也或许能减少十分之二三的失误。

原文

知不足者,好学。

耻问者,自满。

一为君子,一为小人,自取如何耳。

译文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爱好学习。

以向人请教为耻的人,自我满足。

一个是君子,一个是小人,取决于自己如何选择。

原文

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畏者,招祸。

不自满者,受益。

不自是者,博闻。

吉凶悔吝自天然,无有不由己者。

译文

不自我尊重的人,会招致侮辱。

不自我畏惧的人,会招来灾祸。

不自我满足的人,会受益。

不自我肯定的人,会见识广博。

吉祥、凶险、悔恨、吝惜自然有其规律,没有不是由自己决定的。

原文

寿夭在天,安危在人。

知天理者,夭。

或可寿忽人事者,虽安必危。

译文

寿命长短在于上天,安危在于人自己。

懂得天理的人,即使寿命短也可能长寿;

忽视人事的人,即使暂时安全也必定危险。

原文

千斤之石置之立坂之上,一力可以落九仭。

万斛之舟溯于急流之中,片帆可以去千里。

势使然也。

若驰羣马于平陆,集多士于大庭,非骏足竒才,不可得先。

译文

千斤重的石头放在陡坡上,一点力气就可以让它落下很深。

万斛重的船在急流中逆流而上,一片帆就可以行驶千里。

这是形势所导致的。

就像在平地上驱使群马,在大庭中聚集众多人才,不是骏马奇才,不可能领先。

原文

人之有过失,犹身之有疾病,

攻之以药石,诲之以廉耻,

虽过失,不害为贤者。

虽疾病,不失为全人。

译文

人有过失,就像身体有疾病,

用药物和道理来治疗,用廉耻来教诲,

即使有过失,也不妨碍成为贤者。

即使有疾病,也不失为完整的人。

原文

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舜跖之徒自此分。

舍生取义,固不可得。见利思义,圣人亦取之。

殆哉!不可言。况可为乎?

孟子答梁惠王之言,至矣。

译文

做善事的人不谈论利益,追逐利益的人看不到善事,舜和跖这样的人从此区分开来。

舍生取义,固然不容易做到。看到利益能想到道义,圣人也会赞许。

危险啊!不可言说,更何况去做呢?

孟子回答梁惠王的话,非常正确。

原文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

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译文

饮食没有节制,是导致疾病的原因;

念头思虑不端正,是招来杀身之祸的根本。

原文

骄富贵者,戚戚。

安贫贱者,休休。

所以景公千驷,不及颜子之一瓢也。

译文

对富贵骄矜的人,忧愁不安;

安于贫贱的人,悠然自得。

所以齐景公的千辆马车,比不上颜回的一个瓢。

原文

外事无大小,中欲无浅深,有断则生,无断则死,大丈夫以断为先。

译文

外在的事情无论大小,心中的欲望无论深浅,有决断就能生存,没有决断就会死亡,大丈夫应当把决断放在首位。

原文

人皆有好生恶死之心,人皆有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译文

人都有热爱生命厌恶死亡的心,人也都有舍弃生命走向死亡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不能明辨善恶。

原文

教子弟无他术,使耳所闻者善,言目所见者善,行善根于心,则动容周旋,无非善。

譬如胡越交居,再世则语音变,幼则视父兄,长则视朋友,虽然善恶有种,视先世如何耳。

译文

教导子弟没有别的方法,让他们听到的都是善言,看到的都是善行,把行善的观念根植于心中,那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无不是善。

就如同胡人和越人共同居住,过两代人的时间语音就会改变,年幼时看父兄,长大后看朋友,虽然善恶有遗传因素,但也要看先辈的行为如何。

原文

有过能悔者,不失为君子。

知过遂非者,其小人欤。

译文

有过错能够悔改的人,不失为君子。

知道过错却坚持错误的人,难道不是小人吗?

原文

官爵富贵在人,谓之傥来。

道德行义在我,谓之自得。

傥来者足以骄妻妾,自得者可以轻公卿。

君子所以修天爵而人爵,从之。

译文

官爵富贵取决于他人,可称之为偶然得来。

道德品行道义取决于自己,可称之为自己所拥有。

偶然得来的东西足以让妻妾骄矜,自己拥有的道德品行可以让自己轻视公卿。

所以君子修养天赐的爵位,而他人给予的爵位也会随之而来。

原文

事亲有隐,而无犯事。

君有犯,而无隐事。

师无犯,无隐。

圣人不易之论也。

古之所谓犯者,以己所见而陈之于君,不以犯上为犯也。

后世所谓犯者,处卑位而言非,其职徒以沽名之心务行其说,直前诋讦,无益于世。

愚以谓若能以事师之道事君,无隐则不敢逄君之恶,无犯则不忍暴君之失,谏可行,言可听,膏泽可下于民,不亦美欤!

译文

侍奉父母要有所隐瞒而不能冒犯,

侍奉君主可以冒犯但不能隐瞒,

侍奉老师既不能冒犯也不能隐瞒。

这是圣人不变的道理。

古代所说的冒犯,是把自己的见解陈述给君主,不是把冒犯上级当作冒犯。

后世所说的冒犯,是处于卑下的地位却谈论不属自己职责的事,只是出于沽名钓誉的心理竭力推行自己的主张,径直诋毁攻击,对世事毫无益处。

我认为如果能以侍奉老师的方式侍奉君主,不隐瞒就不敢迎合君主的错误,不冒犯就不忍心无视君主的过失,劝谏可以被采纳,言论可以被听取,恩泽可以施予百姓,不是很好吗!

原文

欲去病,则正本。

本固,则病可攻,药石可以效。

欲齐家,则正身,身端,则家可理,号令可以行。

固其本,端其身,非一朝一夕之事也。

译文

想要去除疾病,就要从根本上着手。

根本稳固了,疾病就可以治疗,药物就可以发挥效用。

想要整治家庭,就要端正自身,自身端正了,家庭就可以治理,号令就可以施行。稳固根本、端正自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原文

事亲孝者,事君必忠,何以知之?

良知固存,虽妻子不能移。

其爱推此以尽为臣之道。则爵禄安能易其守。

子惟知有亲焉。得不孝臣,惟知有君,安得不忠?

所以良知者,其可忘乎?

译文

侍奉父母孝顺的人,侍奉君主必定忠诚,怎么知道呢?

因为良知本来就存在,即使是妻子儿女也不能改变这种爱。

把这种爱推广开来,尽到做臣子的道理,那么爵位俸禄怎么能改变他的操守呢?子女只知道有父母,怎么会不孝顺呢?

臣子只知道有君主,怎么会不忠诚呢?

所以良知,怎么可以忘记呢?

原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须之理也。

然子不可待父慈而后孝,弟不可待兄友而后恭。

譬犹责人以信,然后报之以诚。

尽己之当,为君子所以立身之道。非求偹于人也。以礼义为交际之道,以亷耻为律己之法,游息于是,朋友见钦,而不敢欺妻子。取法而不敢侮。

尽思患预防之理,所以譬之四维,其可废而不张乎。

译文

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长友爱弟弟恭敬,这是相互需要的道理。

然而子女不能等父亲慈爱了才孝顺,弟弟不能等兄长友爱了才恭敬。

就好比要求别人讲信用,然后自己以真诚回报。

尽自己应当做的,是君子立身的原则,

不是要求别人完备。以礼义作为交际的原则,以廉洁知耻作为约束自己的方法,在这样的原则下生活,朋友会敬重而不敢欺骗,妻子儿女会效仿而不敢轻慢。

充分考虑预防祸患的道理,就如同国家的四维,怎么可以废弃而不加以张扬呢?

原文

畋猎声色之娯,易而难反。

车服口体之奉,相尚而无厌。

皆非逸豫安乐之道。

静吉动凶,德休伪拙,圣人戒告甚切,至反身而求,乐莫大焉。

知此为君子,昧此为小人。

译文

打猎、沉迷声色的娱乐,容易沉溺其中而难以自拔。

对车辆服饰、饮食等物质享受的追求,相互攀比且没有满足的时候。

这些都不是安逸愉悦、享受快乐的正确之道。

安静为吉、妄动为凶,美德美好而虚伪拙劣,圣人的告诫非常恳切。至于反躬自省去追求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明白这个道理的是君子,不明白这个道理的是小人。

原文

恐惧者,修身之本。事前而恐惧,则畏。

畏可以免祸。事后而恐惧,则悔。

悔可以改过。

知者以畏消悔,愚者无所畏,而不知悔。

故智者保身,愚者杀身,大哉所谓恐惧也。

译文

恐惧是修身的根本。事情发生之前感到恐惧,就会敬畏。

敬畏可以避免灾祸。事情发生之后感到恐惧,就会后悔。

后悔可以改正过错。

有智慧的人用敬畏消除后悔,愚蠢的人无所畏惧且不知后悔。

所以有智慧的人能保全自身,愚蠢的人会害了自己,恐惧的作用真是重大啊。

原文

心可逸,形不可不劳,

道可乐,身不可不忧,

形不劳则怠惰,易弊。

身不忧则荒淫,不立。

故逸生于劳,而尝休。

乐生于忧,而无厌。

是逸乐也,忧劳其可忘乎?

译文

内心可以安逸,但身体不能不劳累;

道理可以让人快乐,但自身不能不忧虑。

身体不劳累就会怠惰,容易衰败。

自身不忧虑就会荒淫,不能有所成就。

所以安逸产生于劳累,且要时常休息。

快乐产生于忧虑,且不会满足。

这样的安逸和快乐,忧虑和劳累难道可以忘记吗?

原文

毁誉杂至,观其事,则毁誉明

善恶混淆。公其心,则善恶判

此在上之职也。

若智効一官,能効一职,行其所当为,而不问毁誉,立乎其中道,则善恶如白黑也。

译文

诋毁和赞誉纷纷到来,观察事情本身,那么诋毁和赞誉就会分明;

善恶相互混淆,秉持公正之心,那么善恶就能分辨

这是处于上位者的职责。

如果智慧能胜任一个官职,能力能做好一份职责,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而不关心诋毁和赞誉,站在中正之道上,那么善恶就如同黑白一样分明。

原文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

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君子人则不然,无古、无今、无治、无乱、出则忠、入则孝、用则智、舍则愚。

译文

古代的人修养自身来躲避名声,现在的人修饰自己来求取赞誉。

所以古代的人在面临重大节操考验时不会动摇,现在的人见到小的利益就容易改变操守。

君子则不是这样,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太平还是混乱,在外就忠诚,在家就孝顺,被任用就发挥才智,不被任用就表现得愚钝。

原文

事亲孝,则专其爱,而妻子不能移。

事君忠,则尽其职,而爵禄不能动。

竭力于亲者,不必湏士类。

致身于君者,不必问品秩。

译文

侍奉父母孝顺,就会专注于这份爱,连妻子儿女也不能改变这份孝心。

侍奉君主忠诚,就会尽到自己的职责,连爵位俸禄也不能动摇这份忠诚。

竭力侍奉双亲的人,不一定必须是士大夫阶层。

献身于君主的人,不一定必须询问品级职位。

原文

黼藻太平,戡定祸乱,可以谓之忠乎?

苟有隐于君,不若愚下不欺之忠也。

列侯而封,击鲜而食,可以谓之孝乎?

苟有违于亲,不若贫贱养志之孝也。

译文

粉饰太平、平定祸乱,可以称之为忠诚吗?

如果对君主有所隐瞒,不如那些愚笨但不欺骗君主的忠诚。

被封为列侯、享受新鲜美食,可以称之为孝顺吗?

如果有违背父母的地方,不如那些贫贱却能坚守志向奉养双亲的孝顺。

原文

有圣贤之君,无忠直之臣,则聪明不能逹逺,虽圣贤,或可欺大哉!所谓为君难。

译文

有圣贤的君主,如果没有忠诚正直的臣子,那么君主的聪明才智就不能传达到远方,即使是圣贤之君,也可能被欺骗。这就是所谓的做君主很难啊。

原文

财用足以富国家,一夫可为。

风俗所以系治乱,非有位,君子不能变。

必欲弭祸乱,致太平,非风俗淳俭不可。

译文

财富足够使国家富足,一个普通人也能做到。

风俗关系到国家的治乱,没有一定的地位,君子也难以改变风俗。

如果一定要消除祸乱、实现太平,那么没有淳朴节俭的风俗是不行的。

原文

爱君切者,不知有富贵。

为己重者,不能立功名。

译文

热爱君主深切的人,不会在乎富贵。

把自己看得很重的人,不能建立功名。

原文

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生。

水有所养,则泉源壮,而流派长,灌溉之利博。

人有所养,则志气大,而识见明忠义之士出。

可不养哉!故孟子所谓苟得其养,无物不长也。

译文

树木得到滋养,那么根本就会稳固,枝叶就会繁茂,栋梁之材就会生长出来。

水得到滋养,那么泉源就会壮大,流派就会绵长,灌溉的益处就会广大。

人得到滋养,那么志气就会宏大,见识就会明达,忠义之士就会出现。

怎么能不加以滋养呢!所以孟子所说的如果得到恰当的滋养,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生长的。

原文

财不难聚也,取予当,则富足。

国不难治也,邪正辨,则丕平。

风不难化也,自上及下,而风行。

俗不难革也,自迩及逺,而俗变。

译文

财富不难积聚,获取和给予恰当,就会富足。

国家不难治理,辨别邪正,就会太平。

风气不难教化,从上到下推行,风气就会流行。

风俗不难变革,从近处到远处推广,风俗就会改变。

原文

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曲尽其孝。

以保富贵之策奉君,则无徃不忠。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译文

用爱妻子儿女的心去侍奉双亲,就能竭尽孝道。

用保住富贵的策略去侍奉君主,就会无处不忠。

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就会少犯错误。

用宽恕自己的心去宽恕别人,就能保全交情。

原文

士大夫若止以一官之廪禄计,则不知其为素餐。

请以驱役之卒,奉承之吏,供帐居处,详陈悉算,则廪然如履氷,岌然如临渊,有媿于方寸者多矣。若于奉公治民之。

译文

士大夫如果只以一个官职的俸禄来计算,就不知道自己是无功受禄。

请把驱使的士卒、奉承的官吏、供给的帐幕居所等详细陈述、全部计算,就会感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心中有愧的地方就很多了。那么在治民之事上应当用心尽力、廉洁奉公、勤勉作为。

原文

道不加思,则窃人之财,不足为盗矣。

译文

如果对为道之事不加思考,那么窃取别人的财物这种行为,相比之下都算不上真正的盗贼了。

原文

堂下远于千里,况于九重之深,虽尧舜不能知。

比屋有人,能以所闻所见上体人君,爱民求治之意,委曲详陈之,则都俞之间,可以弭祸乱,不兵而致太平也。

译文

殿堂之下的情况与千里之外一样难以知晓,更何况皇宫深处,即使是尧、舜也不能全部了解。

如果家家户户有人能够把自己所听到和看到的事情,体会君主爱护百姓、追求治理的心意,详尽委婉地陈述出来,那么在君臣问答之间,就可以消除祸乱,不用战争就能实现太平。

原文

以忠孝遗子孙者,昌。

以智术遗子孙者,亡。

以谦接物者,强。

以善自卫者,良。

译文

把忠孝传给子孙的人,家族昌盛。

把智谋权术传给子孙的人,家族败亡。

用谦逊态度待人接物的人,强大。

用善行自我保护的人,优秀。

原文

尔谋不臧,悔之何及,

尔见不长,教之何益。

译文

你的计谋不好,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你的见识不长远,教导又有什么益处呢?

原文

利心专,则背道。

私意确,则确公。

译文

利欲之心太专注,就会背离正道。

私心太坚定,就会损害公正。

原文

能自爱者,未必能成人。自欺者,必罔人。

能自俭者,未必能周人。自忍者,必害人。

此无他,为善难,为恶易也。

译文

能够自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未必能够成就他人。自我欺骗的人,必定会欺骗他人。

能够自我节俭的人,未必能够周济他人。自我忍耐的人,必定会伤害他人。

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做善事难,做恶事容易。

原文

子之事亲,不能承颜养志,则必不能忠于君弟之事,兄不能致恭尽礼,则必不能逊于长上。

译文

子女侍奉双亲,如果不能顺从父母的脸色、奉养父母的志向,就必定不能忠诚于君主;弟弟侍奉兄长,如果不能做到恭敬有礼,就必定不能对长辈谦逊。

原文

家不和,无以见孝子;

国不乱,无以见忠臣。

如是则孝子忠臣不容见于世也。

仆窃疑之,有人能克谐六亲,钦顺父母家,不使不和,莫大之孝也。

有人能引君当道,将顺正救国,不使之乱,莫大之忠也。

译文

有人说家庭不和睦,就无法见到孝子;

国家不混乱,就无法见到忠臣。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孝子和忠臣就不能在世上出现了。

我私下对此表示怀疑。有人能够使六亲和睦,恭敬顺从父母,不让家庭不和睦,这是最大的孝。

有人能够引导君主走正确的道路,顺从并匡正国家,不让国家陷入混乱,这是最大的忠。

原文

尝谓风俗不淳俭,则财用无丰足。

葢贵富者,奢侈相尚。
奉养之外,弃废。

寳货穷极,土木惟务相胜,贫贱者专于工巧伎艺,古所未见。

一日之直可以获农夫终岁之利,故弃本逐末,

耕桑者少而衣食者多,求其盈余储积,不亦难哉!

甲胄之士可以责以御侮,州县之吏不过委以簿书,

事君而变薄俗,非大有力者不可。

译文

曾经说过如果风俗不淳朴节俭,那么财用就不会丰足。

富贵的人,相互崇尚奢侈,在奉养之外,浪费宝物财物,极尽奢华地营造土木工程,只是追求相互攀比。贫贱的人专注于工巧伎艺,这是古代所没有见过的。

一天的收入可以获得农夫一年的收益,所以人们舍弃根本追逐末节,

从事耕桑的人少而衣食无忧的人多,要想求得盈余和储蓄积累,不是很难吗!

披甲戴胄的将士可以被要求抵御外敌,州县的官吏不过被委派处理文书之事,侍奉君主并改变浅薄的风俗,不是非常有能力的人是做不到的。

原文

妇人悍者,必淫。丑者,必妬。

如士大夫缪者,忌险者,疑必然之理也。

译文

凶悍的妇人必定淫荡,貌丑的妇人必定嫉妒,

就如同士大夫中乖谬的人必定忌恨、阴险的人必定多疑一样,这是必然的道理。

原文

费万金为一瞬之乐,孰若散而活馁者几千百人。

处眇躯以广厦,何如庇寒士以一席之地乎?

译文

花费万金来获取一瞬间的快乐,哪里比得上把这些钱散发出去救活饥饿的几千几百人呢?

居住在高大的房屋里却只有渺小的身躯,哪里比得上给寒士提供一席之地来遮风避雨呢?

原文

知足者贫贱亦乐,

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译文

知足的人即使贫贱也快乐,

不知足的人即使富贵也忧愁。

原文

夙兴夜寐,无非忠孝者,人不知天必知之。

饱食暖衣,恬然自卫者,身虽安,其如子孙何?

译文

早起晚睡,一心都是忠孝之事的人,别人不知道但上天必定知道。

饱食暖衣,安然地只顾自我保护的人,自身虽然安逸,但对子孙后代又能怎样呢?

原文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草木者,以其有为耳!皮毛齿角,禽兽以用。

而名香味补,泻草木以功,而着人之生也,无德以表俗,无功以及物,曾禽兽草木之不若也,哀哉!

译文

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草木,是因为人有所作为。皮毛齿角,是禽兽的用处;

名香味补、泻,是草木的功效。而人的生命,如果没有品德来为世俗做表率,没有功绩来惠及万物,那连禽兽草木都不如,实在可悲啊!

原文

噐满则溢,

人满则丧。

译文

容器满了就会溢出,

人自满就会遭受损失。

原文

用心专者,雷霆不闻其响。寒暑不知其劳。

为己重者,不知富贵可以杀身,功名可以及后。

行四通八达之衢者,不迷。

思大公至正之道者,不惑。

译文

用心专一的人,听不见雷霆的响声,感觉不到寒暑的辛劳。

把自己看得很重的人,不知道富贵可能会招致杀身之祸,功名可能会泽及后代。行走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的人不会迷路,

思考大公至正之道的人不会迷惑。

原文

蛮夷不可以力胜,而可以信服;

鬼神,不可以情通,而可以诚达,

况渉世与人,为徒诚信,其可舍诸。

译文

蛮夷之人不能靠武力战胜,而可以靠诚信使他们信服;

鬼神不能靠感情沟通,而可以靠真诚抵达。

何况在世间与人交往,作为人,诚信怎么可以舍弃呢?

原文

岁月己徃者,不可复。

未来者,不可期。

见在者,不可失。

为善,则善应。

为恶,则恶报。

成名灭身,惟自取之。

译文

已经过去的岁月,不可再回来;

未来的日子,不可预期;

现在的时光,不可失去。

做善事,就会有善的回应;

做恶事,就会有恶的报应。

成就名声还是毁灭自身,全在于自己的选择。

原文

以德遗后者,昌。

以祸遗后者,亡。

谦柔卑退者,德之余。

强忍奸诈者,祸之始。

译文

用美德留给后代的人,家族昌盛。

把灾祸留给后代的人,家族败亡。

谦虚、温柔、谦卑、退让,是美德的余韵。

强横、忍耐、奸诈,是灾祸的开端。

原文

舜之所以为孝者,有顽父嚚母傲弟,人不幸,而有此。

当克谐如舜,不为甚难。

孟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译文

舜之所以被称为孝顺,是因为他有顽固的父亲、愚蠢的母亲和傲慢的弟弟。

人如果不幸有这样的家人,应当像舜一样使家庭和谐,并不是特别困难。

孟子说:“舜是什么人呢?我是什么人呢?有作为的人也会像舜一样。”

原文

韩非作《说难》,而卒毙于说,

岂非所谓多言数穷之戒耶。

译文

韩非写了《说难》,最终却因游说而死,

难道不是所说的 “多言数穷” 的教训吗?

原文

屈己者,能处众。

好胜者,必遇敌。

译文

委屈自己的人,能够与众人相处。

喜好争胜的人,必定会遇到敌人。

原文

欲常服者,不争。

欲常乐者,自足。

译文

想要长久安宁的人,不与人争斗。

想要常常快乐的人,懂得自我满足。

原文

有限之噐,投之满盈,则溢。

太虚之空,物物自容,静。

躁寛猛视,量之如何耳。

译文

有限的容器,投入满了就会溢出。

广阔的天空,万物自然能容纳,关键在于安静。

急躁、宽容、严厉,要看度量如何。

原文

张饱帆于大江,骤骏马于平陆,天下之至快,反思则忧,

处不争之地,乘独后之马,人或我嗤,乐莫大焉。

译文

在大江上扬起饱满的风帆,在平地上疾驰骏马,是天下最快意的事情,但反思起来就会忧虑。

处于不争的境地,骑着落在最后的马,别人也许会嘲笑我,但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原文

胜于己者,可师。

拙于己者,可役。

爱于己者,知善而不知恶。

憎于己者,见恶而不见善。

译文

比自己强的人,可以作为老师。

比自己差的人,可以役使。

喜爱自己的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缺点。

憎恶自己的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优点。

原文

强辨者,饰非,不知过之可改。

谦恭者,无诤,知善之可迁。

善恶在自为,父子不相授,尧为父,而有丹朱。

舜为子,而有瞽瞍。

尧与贤易,舜克谐,以孝难。

译文

强词夺理的人,掩饰错误,不知道过错可以改正。

谦恭的人,不与人争执,知道可以学习善。

善恶在于自己的行为,父子之间也不能相互传授,尧作为父亲,却有丹朱这样的儿子。

舜作为儿子,却有瞽瞍这样的父亲。尧

把天下让给贤人容易,舜能使家庭和谐尽孝很难。

原文

与善人交,有终身了无所得者。

与不善人交,动静语黙之间,亦从而似之。

何耶?人性如水,为不善,如就下。

交友之间,安可不择?

译文

与善人交往,有终身毫无所获的人。

与不善的人交往,在言行举止之间,也会跟着相似。

为什么呢?人性如同水,做不善的事,就像水往低处流。

在交友之间,怎么能不慎重选择呢?

原文

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制水,朝培暮植,犹恐蚁漏之易壊,若泛滥不固,一倾而不可覆也。

译文

人控制性情,应当像堤防控制水一样,早晚培土种植,还担心像蚂蚁洞穴那样容易损坏,如果泛滥不坚固,一旦决堤就不可挽回了。

原文

近世士大夫多为子弟所累,是溺于爱而甘受其谤,殊不知父当不义,圣人犹许子诤。

子弟不肖,而不能令是,纳于邪而不知义,方之训也。父兄之罪大矣。

译文

近代士大夫多被子弟所拖累,这是沉溺于爱而甘愿接受他们的诽谤,却不知道父亲做不义的事,圣人尚且允许儿子直言规劝。

子弟不贤能,却不能教导他们,这是接受邪恶而不知义,进行训诫的时候,父兄的罪过就大了。

原文

绮语背道,

杂学乱性。

译文

华丽不实的语言背离正道,

杂乱的学问扰乱性情。

原文

邪正者,治乱之本。

赏罚者,治乱之具。

举正措邪,赏善罚恶,未有不治者邪。

正相杂赏,罚不当求,治亦难矣哉!

译文

邪正之分,是治乱的根本。

赏罚之法,是治乱的工具。

推举正直、摒弃邪恶,奖赏善良、惩罚罪恶,没有不能治理好的。

邪恶与正直相混杂,奖赏与惩罚不恰当,要想实现治理也很难啊!

原文

不临难,不见忠臣之心。

不趋利,不知义士之节。

译文

不面临危难,就看不到忠臣的心。

不追求利益,就不知道义士的气节。

原文

予夺者,上之柄,臣不得専。

赏罚者,上之权,其可私以循人乎?

译文

给予和剥夺,是君主的权柄,臣子不能擅自专权。

奖赏和惩罚,是君主的权力,怎么可以徇私用来对待他人呢?

原文

天下有正道,邪不可干。

以邪干正者,国不治。

天下有公议,私不可夺,以私夺公者,人弗服。

译文

天下有正道,邪恶不能侵犯。

用邪恶侵犯正道的,国家不能得到治理。

天下有公正的议论,私心不能剥夺,用私心剥夺公议的,人们不会信服。

原文

富贵在天,取舍在人,

在天者听,在人者断,

善良者听之,道谦损者断之本。

译文

富贵由上天决定,取舍由人决定。

由上天决定的就听从,由人决定的就决断。

对于善良的人来说,听从上天安排,以谦虚、自我减损作为决断的根本。

原文

富贵以道得,伊尹是也。

贫贱以道守,颜渊是也。

俱为圣为贤,负鼎干汤,与箪瓢陋巷,

劳逸忧乐不可同日而语也。

译文

凭借正道获得富贵的,伊尹就是这样。

凭借正道坚守贫贱的,颜渊就是这样。

他们都是圣贤之人,背着鼎去辅佐商汤和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简陋生活,

劳累安逸、忧愁快乐不可同日而语。

原文

圣贤师心,不师迹。

虽百世,而道同。

后世师迹,不师心,

虽时同,而术异。

译文

圣贤之人学习其思想,而不学习其行为。

即使相隔百世,道理也是相同的。

后世之人学习其行为,而不学习其思想,

即使处于同一时代,方法也不同。

原文

目主明五色,可以盲其明。

耳主聪五音,可以聋其聪。

非耳目之罪,心不正,则视听狂。

聪不聪,明不明也。

译文

眼睛主管分辨五色,可以使其明亮被蒙蔽。

耳朵主管聆听五音,可以使其灵敏被损害。

这不是耳朵和眼睛的罪过,而是心思不端正,那么视觉和听觉就会失常。

就会听也听不真切,看也看不明白。

原文

大则治乱邪正,小则昼夜死生,皆反手耳。

反邪则正,反乱则治,反夜则昼,反死则生,

岂可犹豫苟且而为哉!

译文

大到国家的治乱邪正,小到昼夜生死,都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反对邪恶就会归于正道,反对混乱就会实现安定,反对黑夜就会迎来白昼,反对死亡就会获得新生,

怎么可以犹豫不决、敷衍了事地去做呢!

原文

耳虽闻,目不亲见者,不可从而言之。

流言可以惑众,若文其言,而贻后世,恐是非邪正失实。

译文

耳朵虽然听到,但眼睛没有亲眼见到的事情,不可以跟着传言去说。

流言可以迷惑众人,如果把这些话记录下来传给后世,恐怕是非邪正会失去真实性。

原文

忧国者不顾身,

爱民者不罔上。

译文

忧虑国家的人不顾惜自身,

爱护百姓的人不欺骗君主。

原文

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者,强辩,足以惑众。

以无为有,以有为无者,便僻,足以媚人。

心可欺,天可欺乎?

译文

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人,强词夺理,足以迷惑众人。

把没有的说成有,把有的说成没有的人,谄媚逢迎,足以讨好他人。

人心可以欺骗,上天可以欺骗吗?

原文

君子独立而持正,故助之者鲜。

小人挟党以济私,故从之者多。

译文

君子独立而秉持正道,所以帮助他的人很少。

小人拉帮结派以谋取私利,所以跟随他的人很多。

原文

君子周身以道,

小人周身以术。

译文

君子用道来规范自身,

小人用权术来经营自身。

原文

忧天下国家者,

其虑深,其志大,其利博,

其言似迃,其合亦寡,其遇亦难,

吾孔孟是也。

译文

忧虑天下国家的人,

思虑深刻,志向远大,利益广大,

言语看似迂阔,与他们志同道合的人也少,他们的机遇也很难得,

我们的孔子、孟子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趋快捷方式者,不问大路。

喜佞言者,不亲正人。

译文

追求捷径的人,不会去问大路在哪里。

喜欢谄媚之言的人,不会亲近正直的人。

原文

得天地之至和者,为君子。故温良慈俭。

秉阴阳之缪盭者,为小人。故凶诈奸邪。

译文

得到天地间极致和谐之气的人,是君子。所以温和、善良、慈爱、节俭。

秉持阴阳错乱之气的人,是小人。所以凶险、狡诈、奸邪。

原文

重名节者,识有余而巧不足。

保富贵者,智不足而才有余。

智识明者,君子。

才巧胜者,小人。

译文

看重名节的人,见识有余而机巧不足。

保住富贵的人,智慧不足而才能有余。

智慧见识高明的人,是君子。

才能机巧过人的人,是小人。

原文

善恶之性,不可易。

如水不能燥,火不能湿,

形色语黙之间,善恶自见。

译文

善恶的本性,不可改变。

就像水不能干燥,火不能湿润一样,

在形体、脸色、言语、沉默之间,善恶自然显现。

原文

古之人孝弟力田行着于乡州,党族名闻于朝,故命之以官。

其临民也。安得不岂弟?其从事也,安得不服劳?其事君也,安得不忠?

译文

古代的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作,品行在乡里、州中被称赞,家族名声在朝廷被听闻,所以被任命为官。

他们治理百姓的时候,怎么能不温和快乐呢?他们做事的时候,怎么能不勤劳呢?他们侍奉君主的时候,怎么能不忠诚呢?

原文

爱身者,所以孝于亲。

爱民者,所以忠于君。

译文

爱护自身的人,所以能孝顺父母。

爱护百姓的人,所以能忠诚于君主。

原文

高不可欺者,天也。

尊不可欺者,君也。

内不可欺者,亲也。

外不可欺者,人也。

四者既不可欺,心其可欺乎?

我心不欺人,其欺我乎

译文

高不可欺的,是天。

尊不可欺的,是君。

内不可欺的,是亲人。

外不可欺的,是众人。

这四者既然不可欺骗,那么心可以欺骗吗?

我的心不欺骗别人,别人会欺骗我吗?

原文

溺爱者受制于妻子,

患失者屈己于富贵。

译文

过分溺爱的人被妻子儿女所控制,

害怕失去的人在富贵面前委屈自己。

原文

大丈夫见善明,故重名节于泰山,

用心刚,故轻生死如鸿毛。

译文

大丈夫看到善行明智,所以把名节看得比泰山还重;

用心刚强,所以把生死看得比鸿毛还轻。

原文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君善责臣者,责于冗贱。

葢嗜欲可以夺孝,富贵可以夺忠。

译文

善于教导子女的父亲,在孩子幼年时就教导他们。

善于要求臣子的君主,在臣子地位低微的时候就要求他们。

因为嗜好欲望可以夺走孝心,富贵可以夺走忠心。

原文

为善易避为善之名,难。

不患人易犯而不校,难。

译文

做善事容易,但躲避做善事带来的名声却很难。

不担心别人冒犯自己而不计较很难做到。

原文

渉世应物,有以横逆加我者,譬由行草莽中,荆棘之在衣,徐行缓解而已。

所谓荆棘者,亦何心哉!如是则方寸不劳,而怨可释。

译文

在世间待人接物时,有人蛮横无理地对待我,就好比行走在草丛中,荆棘挂在衣服上,慢慢行走解开就好了。

所说的荆棘,又能有什么坏心思呢?像这样就能内心不劳累,而怨恨也可以消除。

原文

以言伤人者,利如刀斧。

以术害人者,毒如虎狼。

言不可不择,术不可不择也。

译文

用言语伤害别人的人,其伤害如同刀斧一样锋利。

用权术伤害别人的人,其毒害如同虎狼一般。

言语不能不慎重选择,权术也不能不慎重选择。

原文

古人畏四知者,谓天地彼我必有一知者,不得不畏。

况处八达之衢,为万目所视,畏乎所当畏,行乎所无畏可也。

译文

古人畏惧 “四知”,是说天地、他人和自己之中必定有一方知道,不得不畏惧。

何况处于四通八达的道路上,被众人所注视,畏惧应当畏惧的,在无所畏惧的事情上行动就可以了。

原文

诚无悔,恕无怨,

和无仇,忍无辱。

译文

真诚就不会有悔恨,宽恕就不会有怨恨,

平和就不会有仇人,忍耐就不会有耻辱。

原文

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为人作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译文

为子孙谋划富贵的人,十有八九会失败。

为别人做善事提供方便的人,以后会受到恩惠。

原文

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

口不言人之过,庻几为君子。

译文

耳朵不听别人的错误,眼睛不看别人的短处,

嘴巴不说别人的过错,差不多可以算是君子了。

原文

为善不求人知者,谓之阴德。

故其施广,其惠博,天报必丰。

是故圣人恶要誉,君子耻姑息。

译文

做善事而不追求被人知道的,称之为阴德。

所以这种善举影响广泛,施予的恩惠博大,上天的回报必定丰厚。

因此圣人厌恶沽名钓誉,君子以无原则地宽容为耻。

原文

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逺之博,

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几于姑息。

译文

仁慈的言语不如仁慈的心真诚,眼前的利益不如长远的利益广博,

仁慈的言语有时可能失于口,眼前的利益有时可能接近于无原则的宽容。

原文

智大心劳者,狂。

力小任重者,踣。

译文

智慧大但心思劳累的人,会狂妄。

力量小却负担重的人,会跌倒。

原文

知过之为过者,恐惧不敢为。

不知过之为过者,杀身而后已。

译文

知道过错是过错的人,会心怀恐惧而不敢再犯。

不知道过错是过错的人,会一直犯错直到招来杀身之祸。

原文

攫金于市者,欲心胜而不知有羞恶。

求珠于渊者,利心专而不顾其沉溺。

译文

在集市上抢夺金子的人,欲望之心强烈而不知道羞耻。

在深渊中寻求珍珠的人,利益之心专注而不顾及自己可能会沉溺。

原文

昼之所为夜,必思之,有善则乐,有过则惧,君子人也。

昼之所为夜,不敢思行险蹈祸,以苟侥幸,其小人之徒欤。

译文

白天所做的事情晚上一定要思考,有善行就感到快乐,有过错就感到恐惧,这是君子之人。

白天所做的事情晚上不敢思考,行事冒险、踏入祸端,只是为了侥幸获利,这是小人之流吧。

原文

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受之于天。

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译文

从小人那里获取虚假的赞誉,不如从天那里接受。

把财物留给子孙,不如去周济别人的急难。

原文

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为己重者,不知利物。

译文

私心过重的人,可以泯灭公心。

把自己看得很重的人,不知道利益他人。

原文

不欺,不吝,不隘,不强者,可与人为徒。

译文

不欺骗、不吝啬、不狭隘、不强势的人,可以与人交往。

原文

礼义亷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寡合则非渉世之道,是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译文

礼义廉耻可以用来约束自己,不能用来约束别人。

约束自己就会少犯错误,约束别人就会很少与人投合,很少与人投合就不是处世之道,所以君子责备自己,小人责备别人。

原文

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

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

译文

德行有余却认为自己不足的人,是谦虚。

财物有余却认为自己不足的人,是鄙陋。

原文

愚胜智,拙胜巧,讷胜辩,知此者,全身。

昩此者,蹈祸。

译文

愚笨胜过聪明,拙朴胜过机巧,木讷胜过善辩,知道这些的人,可以保全自身。

不知道这些的人,会遭遇灾祸。

原文

合天地者,或不能周人情。

图近利者,必知其无逺虑。

块土不能障狂澜,匹夫不能振颓俗。

译文

能与天地相合的人,或许不能周全人情。

只图眼前利益的人,必定知道他没有长远的考虑。

一块土不能阻挡汹涌的波涛,一个普通人不能振奋颓败的风俗。

原文

苏张通六国,而皆合。

孔孟走天下,而不遇。

易进难,入王霸之道,岂止如霄壤。

译文

苏秦、张仪能让六国联合,而都能实现合作。

孔子、孟子奔走天下,却不被任用。

容易进入而难以退出,王霸之道,难道只是像天和地的差别吗?

原文

陶渊明无功德以及人,而名节与古忠臣义士等。

何耶?

岂颜氏子以退为进,寗武子愚不可及之徒欤!

译文

陶渊明没有功德施予他人,但是名节却与古代的忠臣义士等同。

为什么呢?

难道他是像颜回那样以退为进、像宁武子那样愚笨得别人比不上的人吗?

原文

巧辩者,与道多悖。

拙讷者,渉世必踈。

寜踈于世,不可悖于道。

译文

巧言善辩的人,大多与道相悖。

拙笨木讷的人,在世间处事必定疏略。

宁可在世间疏略,也不能与道相悖。

原文

华藻见于外者,谓之文。

今古积于中者,谓之学。

苟见道不明,用心不正,徒只以文过饰非,所以在德行言语政事之下。

译文

华丽的辞藻表现在外的,称之为文。

古今的知识积累在心中的,称之为学。

如果对道不明白,用心不端正,只是用文辞来掩饰过错,所以在德行、言语、政事之下。

原文

求师问友,急于教子弟者,始于章句中。于文彩终于科第。

所谓入孝出悌,泛爱亲仁,则瞢然如冥行,岂不违吾宣圣之言乎人。

译文

寻求老师询问朋友,急切地教导子弟的人,开始于章句中的文采,最终于科举考试中及第。

而所说的在家孝顺父母、出外敬爱兄长,广泛地关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却像在黑暗中行走一样懵懂无知,这难道不是违背了我们的先圣孔子的话吗?

原文

性如水,曲直方圆随所寓,善恶邪正随所习,富贵声色皆就下,不劳习者也。若非见善明,用心刚强,忍力行,则决堤坏防,不流荡者,几希。

译文

人的本性如同水,曲直方圆随所处的环境而变化,善恶邪正随所学习的东西而改变。富贵、声色都趋向低处,这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

如果不是看到善行明智,用心刚强,努力践行,那么就如同决堤坏防,能不随波逐流的人很少。

原文

责越人以鞍马,强胡人以舟楫,其犹询民瘼于贵游,索寳玩于寒士,艰哉!

译文

要求越人擅长骑马,强迫胡人擅长划船,这就如同向富贵之人询问民间疾苦,向贫寒之士索要珍宝玩物一样,太难了!

原文

用不节财,何以丰民,不蘓国,何以足?

译文

使用财物不节制,怎么能使百姓富足?不使国家复苏,怎么能充足?

原文

君容而断,臣恪而忠,父严而慈,子孝而敬,兄爱而训,弟恭而劳,夫和而庄,妇贞而顺,人伦之道,尽矣

!处内以睦,处外以义,检身以正,交际以诚,行己之道至矣。

译文

君主有包容之心且能决断,臣子恭敬且忠诚,父亲严厉且慈爱,子女孝顺且恭敬,兄长友爱且教导,弟弟恭敬且勤劳,丈夫温和且庄重,妻子忠贞且温顺,这样人伦之道就全了。

对内和睦,对外以义,自我检点要端正,与人交往要真诚,为人处世之道就达到极致了。

原文

饱藜苋者鄙膏粱,乐贫贱者薄富贵,

安义命者轻死生,逺是非者恶臧否。

译文

吃藜苋等粗食的人鄙视膏粱等美食,以贫贱为乐的人轻视富贵,

安于义命的人看淡生死,远离是非的人厌恶褒贬。

原文

不欺暗室者,肯自欺于心乎?

不媿屋漏者,肯有媿于人乎?

不欺于心,无媿于人,庻几可以希君子。

译文

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亏心事的人,会自己欺骗自己的心吗?

在屋漏之时也无愧于心的人,会有愧于他人吗?

不欺骗自己的心,无愧于他人,差不多就可以接近君子了。

原文

外重者内轻,故保富贵而丧名节。

内重者外轻,故守道义而乐贫贱。

译文

注重外在的人内心就轻视,所以保住富贵却丧失了名节。

注重内在的人对外在就轻视,所以坚守道义而以贫贱为乐。

原文

爱亲者,保其身。

爱君者,轻其位。

译文

热爱亲人的人,会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热爱君主的人,会看轻自己的职位。

原文

饱肥甘、衣轻暖,不知节者损福。

广积聚、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

译文

饱食美味、穿着轻暖的衣物却不知节制的人会减损福气。

广泛积聚财富、骄奢于富贵却不知停止的人会招来杀身之祸。

原文

穷不易操,达不患失,非见善明,用心刚者不能。

译文

穷困时不改变操守,显达时不担心失去,这不是看到善行明智、用心刚强的人做不到。

原文

身之中有小疾痛,则医卜杂进,愈而后已。

殊不知烹宰物,命以快口腹,岂不甚于己之疾痛乎?

戒之哉!戒之哉!

译文

身体有小病痛时,医生和占卜之人纷纷前来,直到病好才停止。

却不知宰杀动物,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难道不比自己的病痛更严重吗?

一定要引以为戒!一定要引以为戒!

原文

人有过失,己必知之,己有过失,岂不自知?

喜是非者检人,畏忧患者检身。

译文

别人有过失,自己一定能知道,自己有过失,难道自己会不知道吗?

喜欢议论是非的人会检视别人,畏惧忧患的人会检视自身。

原文

人以巧胜天,天以直胜人、小人。

译文

人用巧诈与天相争,天用正直战胜人。

原文

诈而巧,似是而非,故人悦之者。

众君子诚而拙,似迃而直,故人知之者寡。

译文

小人用巧诈看似能胜一时,却不能长久。狡诈而巧妙,似是而非,所以喜欢这样的人的很多。

君子真诚而拙朴,看似迂阔却正直,所以了解君子的人很少。

原文

君子小人不并用,如熏莸不同噐。

用君子,则逺小人。

用小人,则害君子。

译文

君子和小人不能同时任用,就如同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里。

任用君子,就要远离小人。

任用小人,就会伤害君子。

原文

舜耕于歴山,伊尹耕于莘野,圣贤力田,见于经传。

后世以文学明道,其弊至于菽麦不分,岂止不知稼穑艰难也!

译文

舜在历山耕种,伊尹在莘野耕种,圣贤之人亲自耕作,在经传中有记载。

后世之人用文学阐明道理,其弊端甚至到了分不清豆类和麦子的程度,岂止是不知道耕种的艰难呢!

原文

哀哉!人以麟鳯比君子,以豺狼比小人,徒论其表耳。

麟鳯能瑞世,而不能移风易俗,君子能厚风俗,致太平,以来麟鳯。

豺狼能害人,其状易别,人得以避之。

小人深情厚貌,毒人而不可防,闲豺狼之不若也。

译文

可悲啊!人们把麒麟、凤凰比作君子,把豺狼比作小人,只是从外表来比较罢了。

麒麟、凤凰能为世间带来祥瑞,却不能移风易俗,君子能使风俗淳厚,实现太平,从而引来麒麟、凤凰。

豺狼能害人,其样子容易辨别,人们可以躲避。

小人内心深沉、外表和善,毒害他人却让人难以防备,比豺狼还不如。

原文

善恶之报速,则人畏而为善。

天网虽勿漏,恐太踈,则流中下之性。

译文

善恶的报应如果迅速,那么人们就会畏惧而做善事。

上天的法网虽然不会遗漏,但如果太稀疏,就可能会让中下等品性的人放纵。

原文

少不勤苦,老必艰辛,

少不伏劳,老不安逸。

译文

年少时不勤奋辛苦,年老时必定艰辛;

年少时不习惯于劳作,年老时就不会安逸。

原文

明出处者,可以保身。

轻死生者,可以守节。

译文

明白出仕和退隐之道的人,可以保全自身;

轻视生死的人,可以坚守节操。

原文

梁栋朽者,屋倾。

贤不肖分者,国治。

上节下俭者,财用足。

本重末轻者,天下平。

译文

栋梁腐朽了,房屋就会倒塌;

贤能和不贤能的人区分开来,国家就能得到治理;

在上位的人崇尚节制、在下位的人崇尚节俭,财用就会充足;

重视根本、轻视末节,天下就会太平。

原文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

量寛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译文

不看重钱财就足以聚集众人,严格要求自己就足以使人信服,

气量宽宏就足以得到人心,身先士卒就足以率领众人。

原文

无常德者,不可以作医,存亡所系耳。

庸人假医以自诬,其初则要厚利,虚实补泻未必适当,幸而不死,则呼湏百出,病者甘心以足其欲。

不幸而毙,则曰饮食不知禁,嗜欲不能节,非药之过也,厚载而去。

死者何辜焉?世无扁鹊,望而知死生,华佗涤肠而愈疾轻,以性命托庸夫,何如畏致疾之因,固养其本,以全天年耶?呜呼哀哉!

译文

没有恒定品德的人,不可以做医生,因为这关系到人的生死。

平庸的人借助医生来欺骗自己,一开始就索要丰厚的利益,用药的虚实补泻未必恰当,侥幸不死,就会不断提出各种要求,病人也心甘情愿地满足他们的欲望。

不幸而死亡,就会说饮食不知道禁忌,嗜好欲望不能节制,不是药的过错,然后带着丰厚的财物离开。

死去的人多么无辜啊!世上没有扁鹊那样一看就知道生死的人,也没有华佗那样能洗涤肠胃治愈疾病的人,轻易地把性命托付给平庸的医生,哪里比得上畏惧生病的原因,巩固养护身体的根本,以保全自然的寿命呢?唉,真是悲哀啊!

原文

忧患疾痛皆养生,善知识,放逐闲废,皆仕宦。

善知识,不有忧,安知乐可为戒?

译文

忧患和疾病痛苦都是养生的好老师,被放逐和闲置废弃,都是仕途为官的好老师。

如果没有忧患,怎么知道快乐值得珍惜呢?可以引以为戒。

原文

女相妬于室,士相嫉于朝,古今通患也。

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妬之有?

译文

女子在室内相互嫉妒,士人在朝廷相互嫉妒,这是古今的通病。

如果没有贪图荣耀、专擅宠爱的心思,哪里会有嫉妒呢?

原文

情相亲者,礼必寡。

道相悖者,术不同。

礼简者,诚术异者争。

译文

感情亲近的人,礼节必定少;

道理相悖的人,方法也不同。

礼节简约的人真诚,方法不同的人会争斗。

原文

人不可无识。

识暗者,小人。

无识者,禽兽。

小人舍正而趋邪,假善而为恶。识明者果如是乎?

禽兽不知父子之亲,君臣之分,识安在哉!

译文

人不能没有见识。

见识昏暗的人是小人;

没有见识的人是禽兽。

小人舍弃正道而趋向邪道,假借善行而做恶事。见识明智的人难道会这样吗?

禽兽不知道父子之亲、君臣之分,见识在哪里呢?

原文

利可共而不可独,

谋可寡而不可众,

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译文

利益可以共同享用而不能独占,

谋划事情可以少数人商议而不可众人参与,

独占利益就会失败,众人谋划事情就容易泄露机密。

原文

火之炎上,水之就下,

顺其性,则烹饪之功成,灌溉之利博。

译文

火向上燃烧,水向下流淌,

顺应它们的特性,那么烹饪的功效就能达成,灌溉的好处就会很大。

原文

越鸟巢南,胡马嘶北,

物之直情,而况于人乎?

译文

越地的鸟筑巢在南方,胡地的马向北嘶鸣,

这是事物的本性,何况人呢?

原文

葢棺能定士之贤愚,

临事能见人之操守。

译文

盖上棺材才能确定一个人的贤愚,

面临事情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操守。

原文

食能止饥,饮能止渴,

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译文

食物能止住饥饿,饮品能止住口渴,

畏惧能止住灾祸,知足能止住贪婪。

原文

猛虎能食人,不幸而遇之,必疾走以避。

小人能媚人,人喜与之亲,不幸而同利害,必巧为中伤,毒人而人不知,然机穽之设,未若天网之勿漏也。

译文

猛虎能够吃人,不幸遇到它,一定要快速逃跑躲避。

小人能够谄媚人,人们喜欢和他们亲近,不幸有了共同的利害关系,他们必定巧妙地加以中伤,毒害别人而别人却不知道,然而设置机关陷阱,不如上天的法网不会遗漏。

原文

父之教子必以孝,君之责臣必以忠,子不子,臣不臣,安则为之。

译文

父亲教导儿子必定用孝,君主要求臣子必定用忠,儿子不像儿子,臣子不像臣子,却安然处之。

原文

以仁为宅,以礼为门,以义为路,

居处于是,践履于是,安得不谓之君子。

译文

把仁作为住宅,把礼作为门户,把义作为道路,

居住在这里,践行在这里,怎能不称之为君子呢?

原文

仁义忠信本自修,人必钦崇之,

放辟邪侈本自贼,人必轻鄙之。

译文

仁义忠信本来是自我修养的,人们必定钦佩尊崇,

放纵、邪僻、奢侈,本来就是自我伤害,人们必定轻视鄙夷。

原文

莫尊于事君,莫严于事亲,

莫逺于天地鬼神,莫踈于禽兽夷狄,

一于诚,则交际之道无不至矣。

译文

没有比侍奉君主更尊崇的事,没有比侍奉双亲更严格的事,

没有比天地鬼神更遥远的事,没有比禽兽夷狄更疏远的事,

一概用真诚对待,那么交际之道就没有做不到的了。

原文

内不欺于妻子者,事亲必孝。

外不欺于朋友者,事君必忠。

译文

在家里不欺骗妻子儿女的人,侍奉双亲必定孝顺。

在外面不欺骗朋友的人,侍奉君主必定忠诚。

原文

人性如水,水一倾则不可复,性一纵则不可反。

制水者必以堤防,制性者必以礼法。

译文

人的本性如同水,水一旦倾倒就不能再收回,本性一旦放纵就不能再返回。

控制水一定要用堤防,控制本性一定要用礼法。

原文

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

无欲易,无名难。

译文

保养生命的人要少欲望,保护自身的人要避开名声。

没有欲望容易,没有名声难。

原文

善人种德降祥于天,

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译文

善良的人积德行善,上天就会降下祥瑞;

邪恶的人种下祸根,就会给后代留下灾祸。

原文

妻子之书,可以示朋友,

袵席之言,可以白神明,

俯仰无媿,君子之乐也。

译文

妻子儿女的书信,可以展示给朋友;

床笫之间的话语,可以告诉神明,

俯仰之间没有愧疚,这是君子的快乐。

原文

以巧得者,不肯以拙守巧,过则失。

以力进者,不肯以谦退,力穷则坠。

译文

靠机巧得到的人,不肯用拙朴来守护,机巧过头就会失去。

靠力量进取的人,不肯用谦逊来退让,力量用尽就会坠落。

原文

人欲有所为,不必谋于人,当谋于心。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若我心为可,则人亦必以为可,或人心有不可为者,我岂可为耶。

译文

人想要有所作为,不必和别人谋划,应当和自己的心谋划。

一个人的心,和千万人的心是一样的,如果我的心认为可以做,那么别人也必定认为可以做,或许有别人心里认为不可以做的事情,我又怎么能去做呢?

原文

孝弟忠信之在身,犹金玉寳货之在室,扩而行之。

于己犹发,而施之于人,岂不美哉!

放弃而不知求,埋藏而不知用,是谁之过欤?

译文

孝、悌、忠、信在自身,就如同金玉财宝在室内,推广并施行它们。

对于自己就如同散发出去,施予别人,难道不是很好吗?

放弃而不知道去求取,埋藏而不知道去使用,这是谁的过错呢?

原文

天下无甚难事,若度己而取,量才而授,事罔不济;

若责聋者修声,瞽者司火,非不为,是不能也。

译文

天下没有特别难的事情,如果估量自己的能力去获取,根据才能去授予,事情没有不成功的。

如果要求聋子去修正声音,瞎子去掌管火,不是他们不去做,而是他们不能做到。

原文

大匠抡材、梁栋、榱桷,非一律。

良医用药、温凉、补泻,不槩用。

譬犹造屋瓦者,不可为盘盂,凿柱础者,不可琢璞玉。

似是而非,非工之过,用者之不审也。

译文

技艺高超的工匠挑选木材,梁、栋和椽子,不是一个标准。

良医用药,温、凉、补、泻,不会一概使用。

就如同制造屋瓦的人,不能制作盘盂,开凿柱础的人,不能雕琢璞玉。

似是而非,这不是工匠的过错,而是使用者考虑不周全。

原文

出必告,反必面,昏定晨省,问寝视膳,是人子之于亲,无顷刻忘也。

今士大夫之家,子弟幼则视,乳哺长则命,师友非不爱也。

及其一命在身,则挈妻携子从事于外,以亲为客寄。

父欲子之进,而忘其爱子,欲自致显宦,而忘其亲。

是父不父,子不子,岂不为名教罪人。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固不足诛。

贤父兄之过亦多矣。

译文

出门一定告诉父母,回来一定面见父母,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问候就寝情况查看饮食,这是子女对于父母,没有片刻忘记的表现。

现在士大夫之家,子弟年幼的时候照顾他们,长大就命令他们跟随老师朋友学习,不是不爱他们。

等到他们有了一官半职,就带着妻子儿女到外面任职,把父母当作客人寄居在别处。

父亲希望儿子晋升,却忘记了疼爱儿子;儿子希望自己获得显要官职,却忘记了父母。

这样就是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难道不是名教的罪人吗?

从孝子之门寻求忠臣,本来就不值得谴责.

但是贤能的父兄的过错也很多啊。

原文

用过其才则败事,

享过其分则丧身。

译文

使用超过自己才能的事情就会失败,

享受超过自己本分的东西就会丧身。

原文

量有余,则不隘。

力有余,则不乏。

德有余,则不争。

色有余,则不妬。

译文

气量有余,就不会狭隘。

力量有余,就不会缺乏。

德行有余,就不会争斗。

姿容有余,就不会嫉妒。

原文

用舍在人,不在我。

行藏在我,不在人。

在我者道,在人者时。

译文

任用或舍弃在于别人,不在于自己。

出仕或退隐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

在于自己的是道,在于别人的是时势。

原文

言,心声也。

心正者言直,心诐者言诞,

心不公者,言不中理,

心夸大者,言不究实。

译文

言语是内心的声音。

内心正直的人言语正直,内心邪僻的人言语荒诞,

内心不公正的人,言语不符合道理,

内心夸大的人,言语不切实际。

原文

事君如事父,以实不以文,以诚不以巧,尊而畏之,爱而敬之;

尊则不敢欺,畏则不敢侮,爱则不忍隐,敬则不忍犯。

译文

侍奉君主如同侍奉父亲,用实际行动而不是华丽的言辞,用真诚而不是机巧,尊敬并且畏惧他,热爱并且敬重他。

尊敬就不敢欺骗,畏惧就不敢侮辱,热爱就不忍心隐瞒,敬重就不忍心冒犯。

原文

伊吕起耕钓傅说,举版筑汤文高宗,致治之本也。

汉高祖得先圣之心,故用萧何追亡臣,为将削平祸乱,与黼藻太平举措不同。

译文

伊尹、吕尚从耕田钓鱼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中被推举,商汤、周文王、商高宗,这是实现国家大治的根本。

汉高祖领会先圣的心意,所以任用萧何去追回逃亡的臣子,作为将领去削平祸乱,和修饰太平的举措不同。

原文

欲饱暖者,事农桑。

兴王覇者,图秦晋。

农桑者,衣食之本。

秦晋者,兵马之区。

译文

想要饱暖,就要从事农桑之事。

想要成就王霸之业,就要谋取秦晋之地。

农桑是衣食的根本,

秦晋是兵马的要地。

原文

卧重冰而厚裀褥,耽大欲而储药石,

知所患,而不知所畏,宴安之惑也。

译文

睡在重冰之上却铺着厚厚的褥子,沉溺于巨大的欲望之中却储备着药物,

知道所担心的事情,却不知道所畏惧的事情,这是安逸带来的迷惑。

原文

不深耕易耨,难以责天时,

不正心诚意,难以服众议。

译文

不进行深耕细作,就难以要求天时顺遂;

不做到正心诚意,就难以服众。

原文

有违于亲者,不足以言孝。

有欺于君者,不足以言忠。

有欲者无刚,有私者无断。

译文

有违背父母的人,不足以谈论孝顺;

有欺骗君主的人,不足以谈论忠诚。

有欲望的人没有刚正之气,有私心的人没有决断之力。

原文

养刚大之气者,不溺于富贵。

明取舍之义者,不戚于贫贱。

然后可以断大事,立大节,岂小丈夫所能?

译文

培养刚正宏大之气的人,不会沉溺于富贵;

明白取舍之义的人,不会因为贫贱而忧愁。

这样的人才能决断大事,树立大节,岂是小丈夫所能做到的?

原文

鍜者夏不畏烈火,渔者冬不畏寒氷,

好名者不顾安危,耽欲者不顾生死。

译文

铁匠夏天不畏惧烈火,渔夫冬天不畏惧寒冰,

喜好名声的人不顾安危,沉溺欲望的人不顾生死。

原文

贵贱有分,大小有量,

分在天,贱不能贵。

量在人,小不能大。

君子修己以俟天,

小人怨天而不度己。

译文

贵贱有分别,大小有度量。

分别在于上天,低贱的不能变为高贵;

度量在于人,小的不能变为大的。

君子修养自己等待上天的安排,小人埋怨上天而不衡量自己。

原文

忧国者不谋身,

周人者不私己。

译文

忧虑国家的人不为自己谋划,

周济他人的人不自私自利。

原文

君子去取以是非,小人毁誉以好恶,

君子合以同道,小人合以附己。

译文

君子依据是非来决定取舍,小人依据好恶来诋毁或赞誉;

君子因为志同道合而结合,小人因为依附自己而结合。

原文

事无大小,理在其中,

当理者,必能践其言而卒于成。

理不当者,虽词穷力竭,而终于有画。

译文

事情无论大小,道理都在其中。

符合道理的人,一定能践行自己的言论并最终成功;

道理不正确的人,即使言辞穷尽、力量用尽,最终也会失败。

原文

孝弟忠信立身之大本。

礼义亷耻行己之先务。

译文

孝、悌、忠、信是立身的根本;

礼、义、廉、耻是立身的首要任务。

原文

窃富贵以巧者,甚于穿窬残性命,

以欲者过于焚溺。

译文

用巧诈手段窃取富贵的人,比穿墙偷盗的人更严重;

因为欲望而残害自己性命的人,比被火烧、被水淹的人更过分。

原文

忠言似苦,味之则有理。

快捷方式似直,行之则背道。

忠言难于求知,直道惟可行己。

译文

忠言听起来似乎苦涩,但品味起来却有道理;

捷径看起来似乎笔直,但走起来却背离正道。

忠言难以被人接受,正直之道只能用来要求自己。


马藻跋


原文

藻尝谓践履之学,见于日用,其本在于正心诚意。其效小用之,以齐家,大用之,以治国平天下,乃圣贤相授受之心法也。河内李公太中先生着《省心杂言》一编以贻训子孙,始终不离乎孝弟忠信仁义道德之说,践履至到,发而为言,简而有法,与大学篇相表里,先生不以藻为愚,暇日出所藏,以相付授。窃怪子房跪而进履,老人夜半授以兵书,未免教以杀人。虽富贵可猎取,非藻所愿学焉。是书也,实圣贤心法,所寓如老子之言道德,圣人将有取焉。乃刋而集之,以公其传吁今之学者,文有余而实不足,涸源蹙本,能践其言者,鲜矣!微此书,何以见圣贤之心法也。

夫门生右奉议郎、权通判兴元军府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赐绯鱼袋马藻跋。

译文

马藻曾说践行之学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体现,其根本在于正心诚意。其效用小则可以用来治理家庭,大则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平定天下,这是圣贤相互传授的核心方法。河内李公太中先生撰写了《省心杂言》一部来教导子孙,始终不离孝、悌、忠、信、仁、义、道德之说,践行得非常到位,将感悟转化为言语,简洁而有章法,与《大学》篇互为表里。先生不认为马藻愚笨,闲暇时拿出所藏之书,传授给马藻。马藻私下里奇怪张良跪着进献鞋子,老人半夜传授给他兵书,这未免是教他杀人之术。虽然可以借此猎取富贵,但这不是马藻愿意学习的。这本书实际上是圣贤的心法,它所蕴含的道理就如同老子谈论道德一样,圣人将会从中有所收获。于是将其刊印集结,以使其广泛流传。唉,如今的学者,文辞有余而实际不足,就像干涸源头、束缚根本,能够践行自己言语的人很少了!如果没有这本书,又如何能见到圣贤的心法呢?

门生右奉议郎、权通判兴元军府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赐绯鱼袋马藻跋。


江陵项安世谨书

原文

人有过,己必知之。己有过,岂不自知。喜是非者,检人。畏忧患者,检身。善哉言乎!此省心之要法也。李公生于太平之世,富贵之家,老于南迁之后,故其所自得者如此。嘉泰甲子二月戊午,江陵项安世谨书。

译文

人有过错,自己必定能知道。自己有过错,难道自己会不知道吗?喜欢议论是非的人,会检视别人;畏惧忧患的人,会检视自身。这句话说得真好啊!这是省心的重要方法。李公生于太平之世,富贵之家,年老时在南迁之后,所以他有这样的心得感悟。

嘉泰甲子二月戊午,江陵项安世谨书。


荆江乐章书


原文

君子之学,必尽其心而后能知其性,然心难尽也。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可畏也哉。今李氏之学省察之功,见于日用者如此,其殆庻几乎!嘉定壬申岁重阳节日,荆江乐章书。

译文

君子的学问,一定要尽到自己的心力才能了解自己的本性,然而心是很难完全尽到的。操持它就存在,舍弃它就失去,它的出入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人知道它的方向,真是可怕啊。如今李氏的学问中省察的功夫,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如此,大概差不多接近了吧!

嘉定壬申岁重阳节日,荆江乐章书。


李景初拜手谨跋

原文

先大父敷文平居自号省心杂言一编,皆箴规训戒之辞。耆冈儿童时尚及见,其手藁板行于蜀,名公巨卿书其前后者,非一士大夫爱重之,以其本刋于池阳,于新安,皆以为大父之文也嘉定。戊辰耆冈调官都城,见书坊有刋小本鬻于市,以为林和靖之作,按和靖处士隐于西湖,以诗名,坡谷淮海,皆称道之。设有此书,诸公乐善好贤,岂不揄扬而赞美之。而和靖畧无一字自叙,一以为品题者,不知妄人俗子何所据而云。然甚可怪也。

译文

先祖父敷文公平时自号 “省心”,有《省心杂言》一编,都是箴规训戒的言辞。我在儿童时期还曾见过祖父的手稿。这本书在蜀地刻板发行,有名的公卿大臣为其写序跋的不止一人。士大夫们喜爱并重视这本书,它的刻本在池阳、新安等地流传,大家都认为这是先祖父的著作。嘉定戊辰年,我调到都城任职,看到书坊有小本在市面上售卖,却以为是林和靖的作品。考察林和靖处士隐居在西湖,以诗闻名,苏东坡、黄山谷、秦观等人都称赞他。如果林和靖有这本书,各位贤达之人乐善好贤,难道不会宣扬赞美吗?而林和靖没有一个字的自序,那些认为是林和靖作品并加以品评的人,不知道是依据什么乱说,实在是很奇怪。

原文

耆冈通守邵阳敬以旧本摹写,锓木以广其传,可以破流俗之惑。使来世鹖冠晏子春秋之疑,尚于是乎。可考嘉定壬申仲秋,孙奉议郎通判邵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赐绯鱼袋、权州事耆冈拜。手谨识景。初四世祖提刑敷文,乃丞相文和公之介弟,生长太平中,更忧患,禀赋厚,而神气正识见逺,而界限明抱负伟,而发舒竒。经渉多,而酬应定人不知,其为贵人也。是以仕建绍间,歴事三朝,险夷一节,迭被玉音,襃宠曰:朕知卿所至,有爱民之誉。又曰卿平素爱民。

译文

我任邵阳通守,恭敬地用旧本摹写,刻版印刷以广泛传播,可以破除流俗的疑惑。让后世对《鹖冠子》《晏子春秋》的疑惑,也能在这里得到考证。嘉定壬申仲秋,孙奉议郎通判邵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赐绯鱼袋、权州事耆冈拜手谨识景。

四世祖提刑敷文公,是丞相文和公的弟弟,生长在太平年间,历经忧患,禀赋深厚而神气端正,见识高远而界限分明,抱负宏伟而抒发奇特。经历丰富而应对沉稳。别人不知道他是贵人。在绍兴、建炎年间为官,历经三朝,无论艰险还是平安都保持气节,多次受到皇帝的褒奖,皇帝称赞说:“我知道你所到之处,有爱护百姓的美誉。” 又说:“你平时爱护百姓。”

原文

一时缙绅歆羡,年踰耳顺,力上挂冠之请。人以比汉二疏,优游林下,寿踰八袠,人以比洛中诸老。晚年书所见于坐右,凡数十条,以训子孙,名曰《省心杂言》。明白洞逹,沉着痛快,杂之语録中莫辨。刋行已久,景初王父通守古邵,亦尝锓梓。不自意万里流落之余,徃蹇来连,连山水郡。唐韩昌黎、刘宾客我,宋濓溪周元公、南轩张宣公,或宦游,或客寄,辙迹犹香,膏馥沾匄,士皆希古。则是编,又且锓梓。

译文

一时之间,士大夫们都很羡慕。年逾六十,坚决请求退休。人们把他比作汉代的疏广、疏受。在林下悠闲生活,寿命超过八十,人们把他比作洛阳的诸位老人。晚年写下自己的感悟放在座位右边,共几十条,用来教导子孙,取名为《省心杂言》。这本书明白洞达,沉着痛快,夹杂在语录中难以分辨。刊行已经很久了。我的祖父通守古邵,也曾刻版印刷。没想到我在万里流落之后,艰难困苦不断,来到这个多山的郡城。唐代的韩愈、刘禹锡,我朝的周敦颐、张栻,有的在这里为官,有的客居此地,他们的足迹依然散发着香气,我沾染上他们的德泽,这里的士人都仰慕古人。于是这本书又要刻版印刷了。

原文

昔五峯胡先生论通书之指,人见其书之约,而不知其道之大,见其文之质,而不知其义之精,见其言之澹,而不知其味之长。杂言以之东坡苏先生,作《王氏三槐堂记》。嘉其四世孙巩,好德而文,以世其家,景初愧焉。敷文公名与,字及出处大槩见诸太史氏书,墓今并刻之省心,乃其道号。文和公名邦彦,擢进士第一,实政和宰相云。景定三年,太岁壬戌良月朔旦,四世孙朝散郎知连州军州事、节制屯戍军马提举民兵、借紫李景初拜手谨跋

译文

从前胡五峰先生论述《通书》的要旨,人们只看到这本书简约,却不知道它所蕴含的道理宏大;看到它的文字质朴,却不知道它的义理精深;看到它的言辞平淡,却不知道它的意味深长。《省心杂言》也是如此。苏东坡先生写《王氏三槐堂记》,赞美王家四世孙王巩品德高尚且有文采,能继承家族的传统。我感到很惭愧。敷文公名与字以及他的生平事迹大致见于史官的记载,他的墓现在也把《省心杂言》刻在上面,“省心” 是他的道号。文和公名邦彦,考中进士第一名,是政和年间的宰相。景定三年,太岁壬戌良月朔旦,四世孙朝散郎知连州军州事、节制屯戍军马提举民兵、借紫李景初拜手谨跋。

原文

杂言共二百二十八条,小子曾㞧复之熟之,旦夕筮仕,苍梧在舆,则见其倚于衡,犹以六经佐三尺法。下元日,景初又识。

译文

《省心杂言》共有二百二十八条,我曾㞧反复研读,熟悉内容。每日都在为入仕做准备,若前往苍梧,在车中可见此书倚于车衡之处,我依然以六经辅佐法律。下元日,景初又记。

传承传统文化优秀基因,

筑牢中华民族精气神魂。

★诸子界圣贤典籍诵读会★


版权说明并致谢书:

 版权免责声明 篇图文内容来自相关书籍或网络收集整理。意在分享中华圣贤智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涉及到的版权或所有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侵权即删!

 致谢书:  本号小编感谢并致敬所有为中华典籍和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分享而贡献力量、付出努力的人们,功德无量!

 阅习提示 对待古籍经典,吸其精华营养、对其不合适部分亦可加以了解,从中得到启发或警示。愿于君有益!🙏

END

欢迎阅读、分享!谢谢关注、星标!

诸子界
诸子百家典籍、优秀传统文化。(易·道·儒·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