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喜宴》是由四川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全新民俗探索纪实节目。节目通过实地拍摄、真实记录和深入访谈等方式,用39集精彩纷呈的内容勾勒扣人心弦的文化图鉴,见证中国人一生中的重要时刻,全面展现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喜宴文化。
节目组跨越山海,走过四季,深入大兴安岭的林海雪原,追寻鄂温克族“勇敢的心”;走进黔东南的古老村寨,见证红红火火的“侗”人爱情;赶赴阿勒泰的冬季牧场,聆听冬不拉的千回百转;探索万里柔波的江南水乡,感受传统园林的细腻温婉……每一章每一节都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芒,每一幕每一景都彰显着多彩喜宴的魅力。
「 视听中国 」
请您介绍一下《中华喜宴》节目的主题与理念。节目组是如何平衡各地特色,进行每集主题的选择的?
我们所有的内容、所有的节目,都是通过细腻的故事来讲述每一个中国人的喜事文化。首季39期节目,我们以四川为中心,甄选了东南西北极具地方特色,同时应节应时的选题内容。
「 视听中国 」
“寻人喜事”互动活动是如何确定的?
寻人喜事互动活动在上线之初,第一是为了丰富我们的选题来源;第二也是想把这种和老百姓的交互,能够更好推广出去。
「 视听中国 」
关于多模态传播中华喜事文化,您有什么期许?
中华喜宴不只是一档节目,更多的还是一个多模态的传播形式,丰富喜事文化的一个产品、一个IP。我们也会运用39期的节目、一场落地活动、研讨会、喜事红皮书、影集、博览会,来丰富线上线下传播。
「 视听中国 」
在撰写节目脚本时,您如何准确反映各地独特的喜宴风俗习惯,以避免文化误读或刻板印象?
这档节目的选题是立足四川,面向全国的。不同的地方民俗文化不同,我们必须做好资料收集,并根据每一期的选题,跟当期的拍摄嘉宾进行前期采访,了解民俗文化运用在老百姓的生活场景里是什么样的。此后还需要和当地的民俗专家学者做多方求证,再进行文案的撰写,以确保它的准确性。
「 视听中国 」
在脚本创作过程中,您如何与导演团队进行沟通合作,确保文字内容与视觉呈现的高度契合?
首先我们在文案组会在选题构架的过程当中进行深度参与,了解前期故事的整体构架,以及嘉宾的性格、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性格,然后做撰稿风格的准备。后期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也会和导演组保持联系和沟通,去了解熟悉他的镜头语言是什么样的。我们的解说词和画面多数是互补关系,会根据整体的成片来定最后的文案。
「 视听中国 」
在脚本创作过程中,您如何平衡传统文化的厚重性与电视节目的轻松性,以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观众?
我们在文案的呈现上,希望能够采用故事化的叙事、青春态的表达,以小切口进入。在展现当地民俗或传统文化时,我们会通过第一人称的方式,借由嘉宾的口吻来呈现故事,通过第一视角的分享去讲述给更多的观众,去分享民俗文化,把它们变得更生动。
「 视听中国 」
在39集节目中,您对哪一次喜宴文化拍摄的印象最深刻?
最让我感动和印象深刻的是《勇敢的心》。该节目讲述了鄂温克族青年雨果索在而立之年,独自一人在冬季迁徙驯鹿的故事。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一个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他们与驯鹿相依为命,为了驯鹿觅食而迁徙。在拍摄过程中,当我抵达那片广阔的森林,看到雨果索与驯鹿和谐共生的场景时,我就知道这里一定会拍出精彩的作品。我们通常说拍好一个人物短片,导演首先要爱上这个人物。雨果索的每一句话都深深打动着我,这份真挚的情感让我能够将这个故事拍好,并最终做成了上下两集。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节目,把鄂温克族的文化和他们的驯鹿迁徙的过程真实展现给大家。
「 视听中国 」
在涉及各地传统仪式的拍摄时,拍摄方式上有没有什么特别设计?
《中华喜宴》这部微纪录片,拍摄手法我们更倾向于纪实风格,注重运用长镜头和特写镜头的巧妙搭配,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引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珍视。
《中华喜宴》于2024年11月30日起每周六晚 20:55在四川卫视、四川观察客户端同步开播,带领我们跨越中华大地,深入探寻各地喜宴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内涵。从侗族的民俗村落,到姑苏的园林盛景,节目通过纪实性的拍摄手法,生动展现了每一场喜宴背后蕴含的家族情感、社会关系与文化传承,让观众深刻体会到喜宴不仅仅是一场饮食聚会,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交流。
撰稿:冯思潮
视频编辑: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