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示:微信大改版,为避免失联,请点上面“七天读一本书>右上角···”设为星标⭐,感谢大家!
人到中年,好多朋友基本会进行一年一度的体检。体检报告出来,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人查出来了结节,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等,非常担心,猜想是不是癌?要不要切掉?
可见,大家对于『结节』都不太了解。所以今天就跟大家详细聊聊关于结节的那些事。
大多气结为先,痰瘀在后。
结节是一种体积比较小的肿物,稍微大一些的称为包块,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中医认为,结节的形成主要与气结、痰凝、血瘀有关。其中气结与肝的关系最密切,而肝主管疏泄,即肝气具有疏展、升发的生理功能,就是说肝气的疏泄,直接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与调畅。
若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是可以出现结节的,若仅仅是气结,那出现的结节往往忽大忽小,变化不定,不容易成形,临床表现为每次检查报告显示的结节大小、位置都不一样,或结节时有时无。
只有当肝气郁结进一步发展,损及脾气,脾胃运化失司,出现痰凝;或血行不利出现血瘀时,结节才会成形,固定一处。所以说结节的形成,大多气结为先,痰凝血瘀在后。
要注意的是,引发局部结节的痰瘀可不简单,普通的痰瘀属于散兵游勇,而局部有结节这种痰瘀已经成了气候,等于敌人在此安营扎寨了,力量强大了。中医把这种顽固性痰湿叫做痰核或痰柱,进一步会变成肿瘤,癌症。
结节都会癌变?不是!
结节不可怕,也不是都会癌变!但当结节生长到影响脏器功能时,必须进行干预。
结节没有恶性变化前,及时发现,及时控制与定期观察是对待结节的正确态度。
主要看反应区。出现结节时往往会有相应的信号出现,如何发现与避免身体中的瘀堵?专家教你看这些点。
1、看额头
额头太阳穴区域是否有青筋。
太阳穴侧面属于肝胆经循行的地方,在生气、焦虑、着急等情绪波动的时候,会造成肝气上逆,肝气郁滞久了,瘀血停留在血脉里,在肝胆循行的区域出现青筋暴露。
中医分实证与虚证,虚证的瘀堵:常表现为不凸起的青筋,实证的瘀堵:往往表现为暴露在外凸起的青筋,实证比虚证要更为严重一些。
黑斑也是瘀滞的表现,如果黑斑在身体均匀地分布并不可怕,黑斑比较集中的分布在了某个位置则是身体在提示你这个部位对应的脏器可能出现了问题,需要注意了。
2、看眼睛
是否有不能缓解的黑眼圈。
熬夜出现的黑眼圈无大碍,休息之后会自然恢复,怎么休息也不能缓解的黑眼圈需要警惕!这种黑眼圈往往表现为眼睛周围局部或整体发黑,皮肤晦暗无光泽,当眼部周围发黑时,提醒您一定要注意脏腑的健康。
3、看耳朵
耳垂下方与脸连接的区域是否肿大。
眼睛、耳朵、鼻子、嗓子、下颌淋巴结出现问题时,耳垂下方与脸连接的区域会肿大鼓包。
4、看舌头
舌底脉络是否色深、曲张 。
通过看舌底脉络的粗细、颜色、曲张程度可以判断身体瘀滞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血管越黑、越曲张,就瘀滞得相对越严重。
当发现结节后,请先咨询专业医生。如果医生认为其恶变的可能性不大,让你以观察为主,不妨运用中医经络的方法,既能去除结节,又能改善体质,标本兼治。
1、化痰祛湿
结节的本质是顽固性痰湿,唯有把痰湿连根拔起,才能彻底消融结节。
脾为生痰之源,脾阳亏虚就会导致水液运化失常形成湿气,而湿气是痰的根源,先有湿再有痰。因此,要想彻底解决痰湿,必须加强脾胃的运化能力。
取穴:丰隆、阴陵泉、脾胃经等
脾之主运化水液者,全在阴陵泉,按揉或艾灸等,能温脾阳健脾气而利水渗湿。而在所有祛除痰湿的穴位中,丰隆为“祛痰第一穴”,可治疗各种痰症,无论是有形之痰,还是无形之痰。
2、活血化瘀
血瘀痰湿互结,结节、肌瘤就都来了。因此,除了去除痰湿,还要活血化瘀。
取穴:四关(合谷+太冲)、四门(期门+章门)膈俞、血海等。
四关和四门是为了疏导气机,膈俞和血海是为了化解瘀血、化生新血。
活血化瘀为什么要疏导气机呢?
一则,气机郁结在身体里出不去,就会在体内乱窜,导致血行出现障碍,形成血瘀;
二则,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就会“木旺乘土”,影响脾胃,继而影响水液代谢,生成痰湿。
3、疏肝理气
调理结节,还得从肝入手。肝主疏泄而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集阴阳气血于一身,成为阴阳统一之体,对阴阳失衡最是敏感。
取穴:肝俞、胆俞、肝胆经等
把肝看为人体消淤散结的专业处理机关,有两个好处:一是肝气舒畅了,体内的痰气(结节)就能自动化解;另一方面,肝气疏泄正常了,把气血激活了,气血就风调雨顺,不易长结节和复发!
按这3个步骤调理,可以做到驱邪和扶正“双管齐下”。因每个人体质不同,以上原则,调理时往往还要兼顾其它病症一起调理。
温馨提示:调理后结节变大,别着急!
有人在调理过程中,反馈有软化、变大的过程,此时千万不要着急,只要继续调理下去,会有一个逐渐缩小的过程。
比如调理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也常常会遇到暂时性的变大现象,但是不要害怕,正是有了这些变化,提醒我们调理有效果了,结节正在软坚散结,在慢慢变软,慢慢变没有了,这需要一个过程。
版权声明: 本平台旨在传播医文化知识,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内容推荐: 点击下方关注七天读一本书公众号,每天更新中医知识讲解
点个赞和在看,一起为健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