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7日18:30,“语林望道”论坛第三十一次学术交流活动如期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科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人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殷晓杰教授,主持人为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李艳芝副教授,参会者有傅惠钧教授、唐善生副教授、袁昱菡博士、吴宗辉博士、任居易博士、陈柳蓓博士、卞威博士、席俊杰博士,人文学院和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硕博学生,以及北大、北师大、上师大、南开大学、贵州大学、华南师大等高校师生80余人。
活动伊始,主持人李艳芝老师对参与本次论坛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报告主题——“借代词汇化的阶段与表现形态”,继而邀请殷晓杰教授开启报告。
论文汇报环节,殷老师首先介绍了“大语言修辞观”视域下修辞词汇化的理论内涵和研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聚焦借代词汇化。她指出借代词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初化:临时组构,(2)熟化:初步规约,(3)固化:最终成词;存在两种表现形态:(1)形式词汇化,(2)形义词汇化。接着,殷老师介绍了三阶段的具体内涵:初化阶段,某一语言结构偶然地被用以借代另一相关概念,产生临时的借代性语境义;熟化阶段,临时词的借代用法不再是偶然为之,而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通用性,但仍带有明显的借代修辞性质,对语境仍有依赖;固化阶段,临时词的内部结构进一步丧失,字面义隐没,借代义得到认可,成为其约定俗成的词义。在此基础上,她继续指出,形式临时词通过词汇化产生新词的过程是“形式词汇化”,形义临时词通过词汇化,使旧词产生新义或新词的过程是“形义词汇化”。最后,殷老师总结了借代词汇化三阶段和两种形态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谈了进一步研究努力的方向。
论文评议环节,参会师生畅所欲言,朱静、朱一顺、张欣涵、郭子怡等同学分别就“形式词汇化与形义词汇化的关系”“词汇化的内涵”“语料的确定和选取”“语境依赖的量化标准”“‘玉帛’的形义词汇化与语义词汇化”“‘桂冠’的词汇化’”等问题向殷老师请教,殷老师都给予了深入解答。
之后,李老师提出疑问:“词义的微变、感情色彩义的变化等是不是也属修辞词汇化?”“是否所有的辞格词汇化都表现为三个阶段?”对此,殷老师与李老师进行了深入讨论。傅老师指出对于“形式词汇化”和“形义词汇化”这两个术语的使用仍需斟酌;借代词汇化内部的一些共性可以通过扩大语料范围、拓展观测点来作进一步观察;修辞化的分析要特别重视最初阶段修辞动因的驱动。唐老师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指出,单音形式的借代词汇化也应予以关注,修辞对于词义引申的关系须加以讨论。任老师从“土木”“关雎”等具体实例出发认为借代词汇化过程中的形式词汇化与形义词汇化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卞老师认为可以从词语内部结构关系、语义关系和借代对象等角度进一步比较两种类型,观察两者各自的倾向性,从而发现更多规律。
论坛最后,傅老师指出殷老师此次汇报的论文对于深入认识“大语言修辞”理念下的修辞词汇化理论内涵有着重要意义,希望可以继续修改为大课题增添成果。
李老师再次感谢殷老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汇报,希望在场的同学能够从中学习研究方法,增强学术研究的素养和能力。至此,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文字:王 林
图片:葛丹圆
编辑:王佳薇
李艳芝
审核:傅惠钧
/
关
注
我
们
/
语林望道
期待您的分享、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