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认定自己事业的模样,她用一生证明何为伟大的建筑师

文摘   2024-06-20 05:33   英国  
传承清华精神  服务校友成长


一百年前,林徽因和梁思成赴宾大学习

在那个女性不允许被授予建筑学学位的年代

林徽因只能入读美术系

她不但修完了美术系课程

还同时完成了建筑学学士学位

所需的大部分课程

她用坚韧的品格与卓绝的才学

彰显了勇敢开阔的女性力量


一百年后,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

正式向林徽因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

以表彰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

院长表示:

“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伟大的建筑师,

但今天,林徽因没有站在梁思成背后。”

“她对全世界建筑行业的影响

是不可估量的。”


2024年6月10日是林徽因120周年诞辰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

我们深深地怀念林徽因女士

并向这位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女性先锋致敬!




1904年6月10日,

林徽因出生于杭州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她原名“林徽音”,

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

父亲林长民是一位著名学者和政治家。

在家庭的熏陶下,

林徽因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并展现出对文学和艺术的浓厚兴趣。


1907年,3岁的林徽因


1920年,

林徽因随父亲前往欧洲游历,

开拓了视野,

并对建筑之美有了朦胧的认知。

从欧洲游学回国时,

林徽因只有十七岁,

即认定了自己“事业的模样”,

立志要成为一位建筑师‍‍‍‍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在欧洲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

一同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

此时,她已决定要以建筑为志业,

但却因女性身份而被宾大建筑系拒绝。

无奈之下,

她只好入读美术系,

并兼修建筑系的课程。


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时的照片


虽然身在北美大陆,

但林徽因始终心系祖国。

她有感于国内建筑学一味崇尚西方潮流

而忽视本国传统的风气,

产生了强烈的

想保全守护中国古建筑的壮志

想要提出“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建筑理论”。


1927年,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举办了婚礼。

在婚礼上,

林徽因不愿穿西方的白色婚纱,

自己设计了一套“中西合璧”的新式婚服。

这可以说是她后来一生所执著追求的

"民族形式"的第一次创作尝试。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举办婚礼


1928年,

林徽因与梁思成携手回国,

在东北大学创立建筑系,

培养了一批中国最早的建筑师。


1931年,

林徽因与梁思成加入

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中国营造学社”,

当时,这个领域在我国学术界

几乎还是一片未经开拓的荒原。

他们在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地

进行了大量古建筑的野外调查和实测,

林徽因梁思成二人的建筑思想由此发轫。


林徽因考察五台山佛光寺


1934年,

林徽因的建筑理论

为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所作绪论中,

进一步体系化。

她借助

“同时代西洋建筑学和美学的眼光”,

对中国的建筑结构作出了创新性的诠释。 


“七七事变”爆发后,

北平不宜久留。

林徽因与梁思成忍痛抛弃了

许多父辈与友人的赠物,

却紧紧怀抱着数千张古建筑的原始资料,

辗转南下,颠沛流离。


林徽因在测绘


1940年,

二人在宜宾的小村庄李庄安顿下来。

在李庄,林徽因饱受病痛的折磨,

家人在前线战死的消息更加重了她精神上的负担。

然而,一个坚韧的人格不会就此被打倒。

梁思成这样描述那时的妻子:

“近年来,

她虽罹重病,

却仍葆其天赋的机敏与坚毅;

在战争时期的艰难日子里,

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

主要应归功于她。


林徽因在李庄肺病复发,卧床不起


1945年抗战胜利后,

林徽因与梁思成回到北平,

并入住清华园。

在园子里,

他们着手建立清华大学建筑系

梁思成担任系主任,

林徽因为创立建筑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

她同青年教师们建立了亲密的同事情谊,

热心地在学术思想上

同他们进行毫无保留的探讨和交流。


1950年,林徽因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生合影


1949年,

随着国共内战的结束,

北平面临和平解放。

在这一历史转折点,

林徽因和梁思成提出了

保护古建筑的方案和建议,

避免了战乱对古建筑造成的破坏,

使得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存。


新中国成立后,

林徽因以抱病之躯参与了

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她呕心沥血,

只为对得起热爱的祖国和钟爱的事业。


林徽因与梁思成讨论国徽设计方案


1955年4月1日凌晨,

林徽因因病在北京逝世,

享年51岁。


在林徽因灿烂的一生中,

除了在建筑学上的造诣外,

她的文学成果也极为丰硕,

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诸多佳作,

犹如珠玑,熠熠生辉。

著名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以优美的语言与清新的语调,

展现了林徽因深邃的内心世界

与卓越的文学才华


1924年与泰戈尔合影,左起为梁思成、张歆海、林长民、恩厚之、泰戈尔、林徽因、徐志摩


林徽因还大胆地将文学领域的拟人手法,
放入了建筑学的理论论述中。
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与思考美学逻辑的大脑,
这使得她的建筑学研究视野
更加广阔、汇通

1931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北平

在今年5月举行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韦茨曼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
院长弗里茨·斯坦纳将属于林徽因的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
递到林徽因外孙女于葵手中。

在202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宾大正式向林徽因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

这张证书迟到了100年。
这一百年里,
中国的建筑学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颇为傲人的进展。
回望过去,
我们仿佛还能看到——
林徽因,
这位共和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师,
以其卓越才情、高雅志趣和铮铮风骨,
优雅矗立于民族历史之中。


文 | 马诗瑜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全英清华校友会THUAAUK
全英清华校友会UKT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