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过得好不好,看TA怎么花钱就知道了

健康   情感   2024-10-02 18:01   中国  
作者:芒来小姐 编辑:阿若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最近,一位朋友一改节俭风格,给自己买了一个快2万的LV包。

她从上大学就开始攒钱,每天只给自己30块定额消费;

毕业后工资不高,每周只花300,加上房租、水电、交通费,生活成本全部压缩到2000以内。

工作两年,就攒了十多万。‍‍‍‍‍

但她没有用这钱改善生活,而是买了个名牌包。

那个包和她朴素的穿衣风格完全不搭,也没见她背过几次,我们问她为什么要买?

朋友说:

“就是觉得过了25岁该有个像样的包,得对自己好一点。“

背着2万的包坐2元的地铁,她没有感觉满足,而是觉得别扭。

一直对自己特别吝啬,突然放开手脚花钱,然后又回归吝啬。

这种反弹的消费,其实很多人都有。

这让人感到困惑:

为什么一向节俭的人,会买那么贵的东西,买回来又不用呢?

今天,就来聊一聊「反弹式消费」。

图源:pexels

01

“买了它,我的生活‍‍‍‍‍‍‍‍
‍‍‍‍‍‍‍‍‍‍‍‍‍‍‍‍‍‍‍‍‍‍‍‍‍‍‍‍

也没有更美好”


朋友说,买包是要对自己好一点。

可她生病了不敢去医院,舍不得租条件好一点的房子,工作再晚再累也要坚持做饭…...

她一边委屈自己过度节约,一边又买用不上的奢侈品包爱自己。

这种矛盾的消费观,其实和朋友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朋友从小被穷养,哥哥弟弟能够轻易得到的东西,对她来说却是奢侈。

小时候很想要一个芭比娃娃,妈妈回绝:

“娃娃只有你一个人爱玩,哥哥弟弟都不喜欢,没那么多钱给你单独买玩具。”

她很羡慕同学有花裙子穿,想让妈妈买,却被说:

“你哥哥有那么多穿不下的衣服,你穿都穿不完。裙子以后弟弟也不能穿,浪费钱。”

类似的事情多了,朋友就再也不敢主动说自己想要什么。

只能穿剩的衣服、用剩的书包、吃剩的鸡腿、玩腻的玩具……

从小就滋生的匮乏感,让她长大后拼了命地省钱。

对朋友来说,

钱,是世界上唯一能带来安全感的东西。

图源:pexels

另外,从小到大不被厚待的经历,让朋友习惯于“不被满足”——

“我想要的东西,都不可能得到。”

因为这个根深蒂固的习惯,让她觉得不被满足才是正常的,哪怕有条件对自己好了,也不习惯满足自己。

她的节俭不是因为享受极简生活,而是因为“不被满足”是她的舒适区。

一旦想要满足自己,花钱任性一点,心里就会有刺挠感,觉得不舒服、不安全、不应该。

然而,出于人类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天性,她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对自己好的。

只是因为小时候没有被善待过,长大了也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

此时,铺天盖地的广告语乘虚而入,“爱自己就是要舍得给自己花钱”、“买xxx就是对自己好一点”,让她以为误以为爱自己=买奢侈品。

却忽视了真正的爱自己,最基本的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不让自己受凉受饿,照顾好自己的衣食起居。‍‍‍‍‍‍‍‍‍‍‍‍‍‍‍

而不是为了省钱什么都要委屈自己。

02

反弹式消费‍‍‍‍‍‍‍‍‍‍‍‍‍‍‍

的3个深层原因‍‍‍‍


反弹式消费不是在“犒劳”自己,而是在释放内心压抑的不满、愤怒、委屈。

因此,像朋友这样的反弹式消费者有一个共同的特质:

长期处于两个极端之间,要么过度节俭,要么爆发放纵,总是不能掌握好平衡。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有三个:

第一,讨好型人格。

讨好是一种令人自我厌恶的“习惯”。

它使人一直压抑自己,控制不住地把别人的感受排在第一位。

这些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人就会产生一种“自怜心态”

此时,如果别人跟你说“要舍得给自己花钱”,这种自怜就会被激活,于是走向放纵:疯狂购物、大吃大喝、买奢侈品……

然而根深蒂固的讨好习惯,使得一切都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昨天以为重获新生,今天依然困在原地。

图源:pexels

第二,自我价值感低。

每件物品都是有价值的。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会倾向于用昂贵的物品来掩盖内心的虚弱。‍‍‍‍‍‍‍‍‍‍‍‍

哪怕2w块的包根本背不出去,但仅仅只是“拥有”它,就能体现我的价值。

其实,当某样东西非常昂贵,但我们感到“不会用”、“不适合我”,这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觉得:

我不配好的,好的会让我有心理负担,担心磕坏了、用毁了;

差一点、便宜一点的东西,我用起来更轻松,更没有压力。

这类物品的低价值,是低自我价值感的投射:

正因为我觉得自己低价值,所以,我也只能从同样低价值的物品上,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图源:pexels

第三,攀比心态

虽然“攀比”被认为是坏事,但多项研究表明,“比较思维”对人有着无处不在的作用。

比如,比较自己的包和别人的包有什么不同,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形象、融入集体、受到关注、得到好评。

因此,即使崇尚节俭,出于自我保全的本能,也偶尔会想要攀比一下。

就像上文中的朋友,买2万的包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得到关注和优越感”

即使之后有些“肉疼”,但价格在她可承受的能力范围内,所以她觉得:

买包能让我得到更多尊重,偶尔奢侈一下也无伤大雅。
03

如何平衡‍‍‍‍‍‍
节俭与放纵?‍‍


如果,你也正处在“反弹式消费”里,不知道该如何平衡压抑和放纵。

我有三个建议:

第一,确认和接纳自己的需求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关注身体,听听它的呼唤。

就拿朋友来说,她首先需要觉察到身体的痛苦、觉察到长期住在阴暗房间里的抑郁情绪,觉察到下班后的疲惫。

然后尽所能地满足自己:

及时看病,换个有阳光的房间,偶尔点外卖不做饭休息一下......‍‍‍‍‍‍‍

当你照顾好自己的一日三餐、保证充足的睡眠,把自己当成一株植物一样悉心照顾,就不会再可怜自己而报复性消费。

 第二,放下负罪心理

如果你总是抠抠搜搜,觉得“乱花钱不好”、“钱要花在刀刃上”、“买这些东西没必要”……

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念头,不是事实”。

所谓事实,是指辩证地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比如:

花钱不见得不好,也可以带来一些收获;

这些东西看似没有用,但购买它们可以让我心情更好……

放下念头,看见事实。

经常做这个练习,能帮助我们慢慢放下负罪心理,不再对花钱感到内疚自责。

图源:pexels

第三,设置取悦基金

“取悦基金”,是消费、储蓄之外,专门用来“开心”的钱。

但在此之前,你需要花些时间来明确:

做什么事情可以取悦自己?

让自己真的开心?‍‍‍‍‍‍‍

你可以写下所有你喜欢的东西,比如:

我喜欢吃牛肉、喜欢看可爱有趣搞笑的书、喜欢买本子、喜欢放着音乐野餐、喜欢小狗、喜欢旅行......‍‍‍‍‍‍

然后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每月都投资一定数额。


哪怕只有20块、50块,也要告诉自己,我可以用这笔钱买喜欢的东西、做喜欢的事情。

这些钱消费起来心安理得,因为“基金”是有升值价值的。

好心情是第一生产力。

人只有开心了,才能把自己建设得越来越好。

图源:pexels

当然,你也可以报一个感兴趣的乐器班、私教课、语言班,花钱学习一项新技能,探索一个新领域。

这些钱带来的满足感,虽然不如一条裙子,一顿大餐来得及时。

但你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进步,产生源源不断的价值感。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那可以来试试我们推出的「心理倾听师课程」

“倾听”是一项心理学技术,这门课会教你聆听自己,更好地觉察自己的需要,帮助你自我提升。

更重要的是,学习结束后,它还有机会为你带来一份还不错的副业收入。

只要你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就可以花费1.9元来体验一下3天的试听课程。

扫码获取课程链接


写在最后

有句脍炙人口的话:

爱自己,是一种深深的看见。

用“花钱”来爱自己,只是流于表面的满足。

真正的自爱,是真诚地看到自己经历的一切。

不执着于一定要花多少钱,而是真心实意地觉得“我要让自己过得更幸福”。

当这个念头包裹全身,我们自然可以包容一切消费中产生的负面情绪,

重新梳理自己的生活,主导自己的人人生!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END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

壹点灵心理
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平台,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提供在线/门店咨询,已入驻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累计向4500万名用户提供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婚姻情感咨询、心理倾诉、心理测试、心理课程、心理咨询培训等心理健康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