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原文”
“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认识周”是一项全球性活动,旨在提高社会公众对耐药的认知水平,遏制微生物耐药发展与蔓延,是在“同一健康”利益攸关方之间呼吁行动的最佳做法。2024年WAAW正在进行中,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教育、倡导、立即行动”(Educate、Advocate、Act now)。
本次活动共邀请8大领域专家多维度发声,共话“抗微生物耐药”。本期来自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徐英春教授从微生物角度发声:抗微生物药物已进入后时代,全球面临严峻耐药困境;需加强微生物学学科建设,与多学科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应对耐药;同时需提高患者对耐药性的认知,规范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多学科联合 全民参与
齐心协力共同遏制耐药
徐英春 教授
抗微生物药物已进入后时代,全球面临严峻耐药困境:
微生物是地球上结构最简单,数量最繁多生物,同时又是最古老的生命体。早在35亿年前,微生物就已经诞生在这个星球上,人类文明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千百年来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众所周知,上个世纪40年代青霉素诞生,以此开启了人类抗感染治疗的新纪元。近百年中,人类拥有抗感染药物后,寿命至少延长了十年。但是由于毫无节制的使用及滥用抗微生物药,导致耐药问题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特别是超级真菌、超级细菌的出现,使得多重耐药或者全耐药的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出现。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个全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研究,显示在未来25年内,全球可能会有超过3900万人死于耐药菌株的感染。抗微生物药物已经进入到了后时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耐药菌威胁。
如何应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学话题,也是个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在医疗机构当中,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其中包括临床、检验、感控、药学等,同时包括管理机构。在广阔范围内,耐药性不只是医疗健康卫生问题,同时也是食品安全、工业、农业、养殖业,特别是畜牧业中大量使用抗微生物药物预防用药的问题,也包括治疗用药问题,这些和耐药息息相关。这是一个全球性话题,也是公共卫生安全的话题。大家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希望政府多投入来开展流行病学或者耐药菌株致病机制机理的研究。同时也需要积极开展监测研究,大数据预测耐药菌株的流行病学风险至关重要。需加强重点人群检测,其中包括儿童领域抗微生物药的使用等。此外,也希望我们加强微生物学学科的建设,因为学科建设事关提高感染疾病的诊断能力,势在必行。
遏制耐药,重在行动!
扫描二维码
下载原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