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李洪/王一凡Device:电化学气动电池助力自主移动机器人 | Cell Press对话科学家

学术   2024-10-12 17:01   北京  


物质科学

Physical science

近日,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的李洪教授团队与王一凡教授团队合作研究,提出了一种电化学气动电池(Electrochemical Pneumatic Battery, EPB),能够利用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气压和真空(负压)。该文首先研究了EPB的电池性能,还展示了EPB的几种可能的应用,强调了其在机器人应用中作为替代气源的潜力,并扩展了气动机器人设计和功能的范围。2024年9月20日,相关研究成果以“Electrochemical pneumatic battery for untethered robotics”为题,发表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期刊Device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

研究亮点


  1. 首次采用基于锌氧电化学原理的电池制作用于机器人系统的可重复使用的气源,具有轻量化、柔性好、静音等特点。


  2. 创新地结合该电池材料平面化、易裁剪的特性,成功实现紧凑的“材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执行器,包括正压、负压驱动器和变刚度部件。


  3. 本研究提出的电化学气动电池(Electrochemical Pneumatic Battery, EPB)对气动软体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自主移动机器人系统的研发有积极促进作用。


研究简介


气动机器人利用加压气体来产生运动和进行系统控制,其气源通常是气泵或者储气设备。尽管气动机器人已经被广泛研究,其柔顺性的驱动特点被软体机器人和可穿戴设备研究所青睐,但大部分机器人都被气源的体积、重量、噪音和能耗问题而制约,难以实现轻量化、柔顺化和自主能量采集。这些根本问题在发展气动软体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自主无人系统等方向时变得尤其明显,突破它们变得极具挑战性。


近日,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的李洪教授团队与王一凡教授团队合作研究,提出了一种电化学气动电池(Electrochemical Pneumatic Battery, EPB),能够利用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气压和真空(负压)。它使用无毒害材料和可控的电化学过程确保了电池使用过程的安全性,而无电机的设计保证了使用过程中的安静。EPB在放电时可以同时为机器人提供电力和部分真空动力,在充电时可以提供正气压动力。由于电池本身采用平面正负极材料,这种电池可以很好地被设计成各种软体机器人执行机构以提供所需的刚性或柔性,实现紧凑的材料-电控系统一体化,且这种电池材料适合大规模自动化生产,具有商业可行性。本文首先研究了EPB的电池性能,还展示了EPB的几种可能的应用,强调了其在机器人应用中作为替代气源的潜力,并扩展了气动机器人设计和功能的范围(如图1所示)。


图1:基于EPB的机器人应用展示。


气驱动作为自动化和机器人主流驱动方式之一,具有柔性好、洁净、配置相对简单等特点,不仅在工业机器人系统中具有广泛应用,且在软体机器人和可穿戴设备中也有不少研究,形成了大量气驱执行机构。然而,气驱的弊端也很明显,作为系统工作的基石,气源往往是由电机气泵提供。这些气泵往往笨重且工作噪音大,不能很好地和软体机器人和自主移动机器人结合。气源的问题成为了制约气驱机器人在这些新领域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纵观现有对气源问题的研究,已有部分工作在尝试采用新的方法为机器人提供气源,如采用人工肌肉构成的气泵、相变材料和爆炸等化学反应的气源。然而,它们普遍缺乏可控性和安全性,需要较高的电压或者剧烈不稳定的化学反应才能产生足够大的气压或足够多的气体。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锌氧化还原反应的锌-空气电池,它利用可逆的金属-空气电池机制来提供电力和气动动力,包括正压和负压。这种电化学气动电池安静、紧凑且无需连接外部设备,如图2所示。


图2:EPB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我们设计了实验来验证和刻画EPB在电化学和气体产生方面的性能,如图3所示。EPB在充电时可以释放氧气,在充电时可以吸收氧气。在常压、恒定电流的情况下,氧气的体积与时间成正比。我们的EPB具有约95%的法拉第效率,其气压范围可达-0.98(真空)至3.9个大气压。我们还测试了EPB的循环充放电性能。在5 mA/cm2恒定电流下,EPB可以循环充放电135次而不影响其性能。为了进一步提升EPB的电化学性能,我们用纳米压印技术制备表面布满纳米线的锌电极,该电极进一步提高了EPB的各项电化学性能和气体储存能力。


图3:EPB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基于EPB出色的电化学表现和稳定、安全、可控的气体控制能力,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两种不同的气源。一种延续了传统机器人行业中对气源的使用习惯,我们将EPB制作成电池包,并成功驱动工业中常见的气动夹爪和基于阻塞效应的变刚度护腕(图4)。另一种则考虑到EPB电极材料平面化易加工的特点,将电池本身作为机器人执行器的结构材料整合在一起,实现了紧凑的层阻塞变刚度部件、气囊执行器和折纸执行器(图4)。


图4:基于EPB的机器人气源和新型执行机构。


作者专访

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公众号特别邀请李洪教授进行了专访,为大家进一步详细解读。

CellPress:

请简要概述这项工作的亮点。



李洪教授:

气动机器人指的是利用加压气体来产生运动和进行系统控制的机器人。它们的气源通常是气泵或者储气设备,比如马达泵和钢瓶压缩气。尽管气动机器人已经被研究的很多了,比如常见的软体爪等等,康复设备等等,但大部分这类机器人都离不开气源。这些马达泵和钢瓶的体积、重量、噪音和能耗,对传统机器人工业来说或许不是问题,但对于软体机器人来说却是很大的麻烦。难以实现轻量化和柔顺化,和软体匹配。更不用说能自主移动的无线软体机器人了。为此,我们涉足软体机器人中较少被结合的领域——电化学,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化学原理的气动电池(Electrochemical Pneumatic Battery, EPB)。它能够利用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气压和真空(负压)。它的特点在于这个结构非常的紧凑,而且只需要供电就能产生氧气来改变气压。并且,它还可以在消耗氧气的同时放电,为机器人供能。因此我们可以彻底摆脱了使用马达泵或者钢瓶作为气源的局面。更进一步地,该材料还能直接被用于设计机器人执行器结构,在我们的论文中也有展示。

CellPress:

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团队是如何克服并顺利解决的?



李洪教授:

我们认为该项研究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将电化学中的知识和软体机器人中的研究问题进行结合。在传统电化学领域中,电池产生气体和漏气并不是一个好的事情。它往往揭示着电池性能不佳,容易产生鼓包等,对电池有危害,是需要避免的。然而,在软体机器人中,特别是气动机器人设计中,对气体的控制又是必须且最基础的事情。我们很幸运地能够在两个领域之间找到合作点,进行创新,将电池的气体产生性能和软体机器人相结合。

CellPress:

团队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是怎样的?



李洪教授:

下一步,我们准备在电池设计和驱动器设计上系统地进行研究。尝试新的电化学方法,并且对设计的驱动器进行更详细的力学研究,最大化气动电池的效能。我们也希望感兴趣的学者也能加入到气动电池的研发中来。

CellPress:

最后,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选择Device的原因。



李洪教授:

Device是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旗舰期刊,也是Cell、Chem、JouleMatter的姊妹刊。我们工作的初衷就是想开创一套新的气驱机器人气源解决方案和机器人执行器“材机电”一体化技术,这和Device的目标非常契合,即促进科研领域的创新整合和交叉融通,开发交叉性的应用技术成果,助力科研领域的发展。为了最大化我们工作的影响力,我们选择了Device进行了投稿。

作者介绍




葛峻羽

博士

在湖南大学获得本科学位,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担任博士后工作。



赵雨辰

副研究员

在山东大学获得本科学位,后在美国杜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在南洋理工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担任博士后工作。现在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体机器人、变刚度材料和结构、虚拟现实技术、力反馈设备等。



王一凡

南洋助理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的南洋助理教授。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设计和制造新型机器人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前所未有的感知、响应和与周围环境交流的能力,通过结合软物质构建块如颗粒、胶体和纳米粒子来实现。这些研究的应用范围包括用于外骨骼和触觉感知的智能织物、微尺度变形机器人以及主动声子超材料。王博士于2011年在中国北京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2016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2017年至2020年期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机械与土木工程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20年12月,他加入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担任南洋助理教授。他在顶级研究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包括Nature、Matter、Nature Materials、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no Letters、ACS Nano、Advanced Materials、SmallExtreme Mechanics Letters等。他还获得了许多奖项,如格兰杰基金会实验物理学奖学金和南洋助理教授奖。他的工作也被全球媒体广泛报道。



李洪

教授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了学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他获得了新加坡千禧基金会(SMF)博士后奖学金。2013年,他加入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专注于绿色氢气生成的电催化研究(隶属于可持续能源催化中心)。他还与三星合作开发了用于可穿戴设备的健康监测生物传感器。2016年6月,李洪博士加入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担任南洋助理教授,并于2022年3月晋升为终身副教授。

相关论文信息

论文原文刊载于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Device,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论文

论文标题:

Electrochemical pneumatic battery for untethered robotics


论文网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998624003338

DOI:

https://doi.org/10.1016/j.device.2024.100460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


经过50年的不懈努力,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的编辑与全球的作者、审稿人一起,创办了一系列优秀出版物,未来我们也将不断深耕科研创新和科学信息的传播交流,启迪更多科学新发现。


CellPress细胞出版社


推荐阅读

郑州大学王军雷/李新亮/胡国标Device:折纸/剪纸助力机械微能量收集、简化繁琐制造工艺 | Cell Press论文速递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细胞科学

CellPress细胞科学
1974年,我们出版了首本旗舰期刊《细胞》。如今,CellPress已发展为拥有60多本期刊的全科学领域国际前沿学术出版社。我们坚信,科学的力量将永远造福人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