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2025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农业机械化展望大会在金码大厦如期举办。这个大会每年一届,汇聚数百位中国农机化领域政产学研用全领域管理者,他们围绕政策、市场、技术、人才等话题展开交流,智慧激荡、寻路农机。
非常农机注意到,本次大会共有30余位官员、院士专家以及企业家等在会上发言,内容十分丰富,因篇幅限制,现择要记载如下:
粮食安全供给,农业装备先行。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郭玮多次负责中央一号文件起草。他在会上提到,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0%,这说明用户对农机以及农机服务已经成为刚性需求,这是农机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所以,有些行业可能成为夕阳产业,但是农机不会,农机产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曾任农业部农机化司副司长的张天佐对农业生产关系有深入研究。他认为,我国城镇化率超过70%,农村人口减少、空心化更加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为突出,农业竞争力更为严峻(包括农产品供求格局、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自贸区建设、贸易摩擦等),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农服”。
在张天佐看来,农服是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产物。传统农业是产前、产中、产后自己做;现代农业则是专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必然要推进分工分业,而且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服产业不断成长壮大,并走向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张天佐认为,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内在机理异曲同工。家庭经营加上完备的社会化服务,既符合我国国情农情,又适合多种形式农业生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生命力,也是一代新农人“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的迫切需求。
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机服务组织包括各地建设的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公司以及以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基础建立的各类现代农业(农事)服务中心等,目前已达19.56万个,农机从业人员4993万人,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已近9.6亿亩,农机跨区作业面积达到3.15亿亩,农机服务收入4829亿元。
张天佐断言,社会化服务(广义)将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带来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一系列革命。“这些服务组织采购化肥、农机、种子的方式绝不向大量的零售商采购,而是直接对接厂家。小农资经销商生意越来越难做,类似15年前电商的发展让实体店越来越难一样”。正如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所说,谁掌握了生产性服务业,谁就是产业链的祖宗。
中国农机产业的未来增长点在哪里?这从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站长刘恒新的分析中可以找到答案。他说,截至2023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3%,十五五期间要达到80%,这主要靠丘陵和水田机械化,靠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提升。中国农机院总工方宪法则分享了他对“丘陵山地农机化发展方案”的思考。
世界最大的农机巨头约翰迪尔看中这个务实高效的交流平台,多年来一直积极支撑协助大会。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评价大会“广受好评”“很了不起”——既有学术高度,又有政策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农机化发展研究中心不仅组织专家论道,还坚持行万里路,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讲述中国农机化故事。中心负责人杨敏丽教授近年来奔波于中巴农业机械化合作之间的协调组织,开创了一条以民间力量为主,集教育、科技、产业一体化的国际合作新模式。
经过3年多的发展,该中心联合国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在巴西落地2个中巴家庭农业机械化科技小院,联合17家中国农机企业在巴西共建2个家庭农业机械化合作示范农场,建设1个家庭农业机械化联合研发与技术推广中心,与7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开展实质性合作,共建中巴家庭农业机械化人工智能化联合实验室列入习近平主席访巴成果清单,中巴农业机械化合作成果被纳入国合署“全球发展项目库”。同时,在泰国、老挝、缅甸等澜湄国家也开展了农业机械化合作。
应当看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如高端装备技术水平与国外存在差距,农机研发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农机制造业整体能力不强、水平不高,农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农业机械化在区域、产业、品种等方面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农机供需存在不匹配情况,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需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完善,农机农艺农田协同配套亟待加强等。
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有待更多的探索者!
识别二维码,加入农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