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社群中学会置身事内 |《不插电指南》研讨会回顾

文摘   2024-10-02 00:23   云南  

© Greenpeace


01 首本《不插电指南》正在生根发芽


在2024年5月的鸭先知文化节上,绿色和平、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与来自旅行社群的伙伴共同举办了一场工作坊。从事旅行行业的二十几位伙伴聚在一起头脑风暴,思考未来气候友好的旅行应该是什么样的。参与者们最终将这些思考整理成册,使用废纸装订成了四本基于旅行社群场景下的气候行动指南。


在2024年5月的鸭先知文化节上,来自旅行社群的参与者们写下旅行场景下可能开展的气候行动,这是《不插电指南》的开端 © Greenpeace


文化节结束后,参与工作坊的伙伴们并没有停下脚步。来自稻草人旅行、imPACKED的伙伴们与我们一起,继续完善这些思考,以期完成一本真正可以体现旅行领队实践智慧的《不插电指南》。


9月21日,这本为领队们而作的《不插电指南》初具雏形,更多来自旅行、艺术、策展、行为研究、心理学的专家和伙伴们,来到杭州,讨论如何改善手册的内容及其撰写方式,如何让手册上的行动在现实中落地,如何在社群中形成小范围的社会规范,串联起不同社群之间的协作。


《不插电指南》研讨会现场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02  把社群作为方法


把社群作为方法,是绿色和平与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在气候行动公众倡导领域的一次新的探索。


在会议一开始,来自绿色和平气候风险项目的刘君言、杨心然都提到,选择从社群出发激励更多的公众气候行动,是因为社群是介于个人与产业之间中间层。当前关于气候行动的讨论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取向。一种是琐碎的关于个人日常行为改变的讨论,另一种是艰涩的政策讨论。这两种切入点,最终都导向了公众的无力感。社群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提供了具体的行动场景和同行的伙伴。这既能拉近个人与宏大政策间的距离,也能提升个人行为的意愿。



03 落地、落地、落地


手册中所写的各种行动,在现实中“如何落地”是研讨会之前就被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在正式讨论中也果然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


写在纸上的话,如何才能对人的行动产生约束力?


付文贤作为稻草人旅行的创始人,拥有非常务实的考量。一方面他认可手册作为行动框架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行动知易行难。推动变革不能仅依赖于外部框架,更需要内在觉察的提升。


小卡在稻草人旅行有十年的工作经验。她认为公司的文化建设对落地气候行动至关重要。自上而下的价值观传递无法导向一线员工的行动。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同事们正在做什么,并且看到这些行动指向的意义,他们才会被激发,去创造出更多样的行动。


稻草人旅行创始人付文贤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来自稻草人旅行团队的四位身份、视角各异的伙伴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刘君言补充道,让指南真的能转化为行动就是设计《不插电指南》的初衷。我们尝试从社会规范对人行为产生影响切入这个问题。在旅行社群的众多角色中选择了领队这个角色作为读者正是考虑到,这个角色相比旅行者、供应商而言拥有更大的社群影响力。他们既能在圈子内形成行业示范效应,建立小范围的社会规范,推动更多同行转变,又能带动社群上下游的其他角色发生行为变化。


而手册中所撰写内容本身是否足够本土化、可执行,是行动能否落地的前提。


现场来自稻草人旅行的小卡、恨晚,来自瑞尔行为中心的李诗扬都不同程度地提到,目前第一版手册的内容还需要更加贴合领队的需求。手册应更明确区分哪些行动是领队的职责,哪些是旅行者的行动,并建议手册加入更多领队在实际带队中的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影响队员的行为。


前孤独星球指南出版人叶孝忠认为从制作一本指南的角度看,手册的内容或许可以按照旅行前、旅行中、旅行后来划分。现场来自绿色潇湘的观众来自 706 青年空间的Bala 分享了他们关于如何吃得更可持续的在地实践经验。付文贤Bala认为如何喝到卫生的水同时少用瓶装水,在国内外的实践方式较为不同,手册中相关内容需要继续完善。


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淑娟认为,公共健康是近年来公众关心的话题,如果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去谈气候变化,读者会更容易接受,手册也就更能够起到教育意义。


滑动查看现场照片

三张照片中的人物依次为来自瑞尔行为中心的李诗扬、前孤独星球指南出版人叶孝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测评主管,王淑娟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04 在不同社群看到的可能性


现场除了来自旅行行业的伙伴,还有来自不同社群的参与者们。


706 青年空间的Bala 看到了手册在不同场景中的潜力,认为这种形式可以复制到本地社区、学校以及公司行政中。


花花是一个展览设计师,平时的工作中会为一些大小展会制作可循环的纸版展具。听完对从社群出发的气候行动的介绍后,她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能对上下游的产业链起到一个带动作用。因为她和团队可以决定设计怎么做,用什么样的供应商,以及培养出怎样的供应商。


花花为展会设计的纸版展具 © 做書


来自善艺计划的游翔是一名长笛艺术家,他提出类似《不插电指南》这样的社群气候行动指南在欧洲和美国的音乐界已有先例。他期待可以和《不插电指南》一起,把音乐家聚集起来,设计出在中国可以落地的音乐界的气候行动。



05 做一本以读者为中心的手册


绿色和平公众与文化项目的管家艺提到,《不插电指南》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要平衡读者的阅读体验与内容信息量之间的张力。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秘书长李薇表示认可手册从行动到妙招再到知识点的三段式设计。在这样的内容设置中,信息量是层层推进的,不会一上来就给人过载的感觉。


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秘书长李薇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来自关注出版纸质书的媒体机构“做書”的荣雨波提出,即便是做给特定人群看的,近似于专业书籍的书,也需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这里面包括很多细节,例如纸的材质、字号、开本,都会影响一个读者阅读的耐心。书中所写内容需要涉及一些感性的内容表达。只有先打动领队,他才会产生认同感,进而把这些理念传递给他的队员。


李诗扬非常认可《不插电指南》把核心内容聚焦到六个行动上。这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讲,符合人做决策的一个习惯,能在影响个人行为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06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在讨论中,来自稻草人旅行团队的伙伴们一致觉得,探讨的过程似乎比手册最终长成什么样更重要。因为大家知道,气候行动背后不是一个人一蹴而就的事情。付文贤提出,探讨是一种能量的输入。如果行动者们停止探讨,其他议程就会占据大家的注意力。恨晚则希望稻草人在气候行动上的实践可以影响更多别的公司,甚至别的行业。小卡提到,或许稻草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在告诉更多人,即便为外部性付出了额外的成本,企业依然能够在市场上生存下去。而手册本身,也可以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中,逐渐收集更多的实践经验,逐渐完善。


在《不插电指南》研讨会中,不少参与者都表示最喜欢其中提到的第六个行动——开启一场对话。这场研讨会本身既是过去与不同社群对话的延续,也是未来更多新对话的开始。“生命影响生命”,“同行者的力量”这些词,在这样面对面的对话中变得更加具体。而《不插电指南》会在大家行动力的助推下,继续向前。


“如果更多的讨论带来了气候议题的意识提升,那下一步一定是行动。”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706青年空间
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