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青藏高原南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蚀性分析

文摘   科学   2024-11-14 15:22   北京  

本文发表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4年第22卷第4期“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栏目。

01
目的与方法

  为评估青藏高原南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风险,对该地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进行大范围采样,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和有机碳质量分数,计算土壤分形维数和可蚀性因子K,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土层土壤侵蚀风险进行定量化评估,并分析土壤粒度特征对土壤可蚀性因子的影响。

02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E 79°47′~101°52′,N 28°12′~33°34′)。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在4 000 m以上,年均气温1.1 ℃,年均降水量400 mm左右,降水集中在6—9月,为高山高原气候。受地形和气候影响,土壤和植被分异明显,土壤类型主要包括砖红壤、黄壤、黄棕壤、棕褐土、棕壤等。研究区主要植被类型有高山豆(Sophora alopecuroides)、小山菊(Chrysanthemum oreastrum)、高山柏(Juniperus squamata)、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匍匐栒子(Cotoneaster adpressus)等。耕地主要种植青稞(Hordeum vulgare)和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研究区采样点分布示意图

03
讨论与结论

讨论:

研究区土壤可蚀性因子K介于0.022~0.036 t·hm2·h/(hm2·MJ·mm)之间,与梁音等对中国水蚀区土壤可蚀性因子K的计算结果基本相符。从整体来看,青藏高原南部中可蚀性以上(K>0.033 t·hm2·h/(hm2·MJ·mm)) 样地数量占样地总数超过40%,存在较高的侵蚀风险。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耕地土壤可蚀性最高,乔木林地最小。对于耕地来说,机械耕作破坏了土体结构,大团聚体难以形成,土壤结构稳定性下降,导致耕地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而乔木林地植被覆盖度高,枯枝落叶等生物残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大量腐殖质,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有机质的“黏合”作用有利于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进而降低土壤可蚀性。陈卓鑫等对坡面和小流域土壤可蚀性进行了研究,也发现乔木林地土壤可蚀性显著低于耕地土壤。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可蚀性呈增加趋势,抗侵蚀能力呈降低趋势。这主要是因为表层土壤中富含大量的枯枝落叶等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来源。另外,草地植被根系浅,根系对土体的“包裹”作用有利于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使表层土壤抗侵蚀能力强于底层。程李等针对贵州山区坡耕地开展土壤可蚀性研究,发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可蚀性呈增加趋势,这与本研究结果相同。从整体来看,研究区表层土壤相较于底层土壤抗侵蚀能力更强,当表层土壤结构因侵蚀而被破坏时,底层土壤将更易受到侵蚀,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因此应充分发挥好表层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强的特点,以减少水土流失。

土壤是由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土壤颗粒所组成的多孔介质。这些颗粒是土壤结构的基本构成单元,对土壤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分形维数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密切,常被用来反映土壤质地、均一程度、物理性状及肥力特征,一般认为分形维数越小,结构稳定性越强。笔者发现土壤分形维数与可蚀性K呈指数型正相关,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范家伟等对黄土高原不同退耕还林年限土壤可蚀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土壤可蚀性因子与分形维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本研究结果相同。笔者还发现土壤可蚀性与颗粒组成密切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指数型负相关,主要是因为砂粒是决定土壤渗透性的重要成分,高渗透性的土壤不易产生地表径流,因此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侵蚀。这与丁绍兰等对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的研究结果一致。土壤可蚀性与黏粒含量呈指数型正相关,原因可能是黏粒含量增加会降低土壤渗透性,导致地面容易形成径流,从而加剧土壤侵蚀。梁万栋等对西藏尼洋河流域土壤可蚀性的研究同样发现可蚀性K与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另外,土壤有机碳对土壤可蚀性的直接影响较弱,其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质地和结构间接影响土壤可蚀性。这是因为土壤有机碳的“黏合”作用可增强土壤的团聚性,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进而降低土壤可蚀性。

结论:

1) 研究区有超过40%的样地土壤属于中可蚀性以上土壤,表明青藏高原南部土壤侵蚀风险较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可蚀性普遍存在差异,其中耕地土壤可蚀性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这说明,退耕还林(草)是提高研究区土壤抗侵蚀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2) 在垂直剖面上,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可蚀性呈递增趋势。土壤侵蚀一般发生于表层,青藏高原南部有超过25%的表层土壤属于中可蚀性以上(K>0.033 t·hm2·h/(hm2·MJ·mm))土壤,因而预防或治理研究区土壤侵蚀需要重视表层土壤的保护力度。

3) 土壤可蚀性因子与土壤颗粒组成和分形维数密切相关,土壤结构对土壤可蚀性因子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可以通过提高植被覆盖度或控制放牧强度等方式,提高表层土壤结构稳定性,进而降低土壤侵蚀风险。


各类可蚀性土壤分布区间

草地土壤可蚀性与理化性质的关系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组成和有机碳质量分数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蚀性因子K


引用本文

李笑雨, 白金珂, 王力. 青藏高原南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蚀性分析[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24, 22(4): 68-74. DOI: 10.16843/j.sswc.2023107.

LI Xiaoyu, BAI Jinke, WANG Li. Analyze on soil erodibility of different land uses in sou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J].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24, 22(4): 68-74. DOI: 10.16843/j.sswc.2023107.


项目名称
国家计委、科技部科研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306)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003年创刊,双月刊,公开发行,2004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入选Scopus数据库。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三连一下,植树造林靠大家。
转载、投稿、咨询。
邮箱:sbxh035@263.net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推送优秀学术论文,传递期刊动态,加强编者、作者、读者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