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刘家沟小流域径流泥沙特征及趋势分析

文摘   科学   2022-09-28 10:00   北京  
摘 要

    为了研究小流域不同时间尺度下径流泥沙关系和影响因素, 基于刘家沟小流域2006—2020年降雨、径流、泥沙状况, 结合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分析径流量及输沙量趋势变化。

研究区概况

  刘家沟小流域地处三峡库区腹心重庆万州天城镇万河村,地理坐标为E 108°21′45″,N 30°53′45″。刘家河小流域面积1.64 km2,全长3.10 km,沟壑密度1.89 km/km2,海拔452~1 042 m,年平均气温18.10 ℃,最高气温42.10 ℃,≥10 ℃积温6 625.7 ℃,无霜期349 d,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地利用以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为主,土壤类型以棕紫色沙壤、黄壤、水稻土和石灰土为主。平均土层厚度20 cm,土壤侵蚀模数2 826 t/(km2 ·a)。据2006—2020年资料统计,流域年平均降雨量1 258.51 mm,最大年降雨量1 717.30 mm(2017年),最小年降雨量1 042.41 mm(2010年)。

资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重庆万州刘家沟小流域监测站,监测站建于2004年,2005年开始运行,数据较完整,主要包括刘家沟2006—2020年降雨量、洪水水文要素(流量、含沙量)、逐次洪水测验成果(径流量、输沙量)等实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径流量、输沙量年际变化[13],利用多年各月径流量及输沙量计算年内径流量和输沙量[14]。结合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分析刘家沟小流域径流量及输沙量趋势变化[15],幂函数拟合方程反映径流泥沙的相关性情况[16-17]。基于刘家沟小流域2006、2010和2017年的3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实测资料,根据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将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等6类。通过Excel、SPSS 24.0、ERDAS IMAGINE和ArcGIS 10.2等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等处理。

主要研究成果

1) 小流域年输沙量变异系数大于年径流量和年降雨量变化程度。小流域年均径流量、输沙量和洪峰流量分别为58.20万m3/s、206.00t和12.49m3/s,最大径流系数(0.38,2017年)为最小径流系数(0.16,2019年)的2.38倍。


2) 小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均随时间呈总体增大趋势,两者突变发生时间一致。径流量显著突变点在2018年,而输沙量突变点发生在2006、2012和2020年,主要由于期间小流域内天然气建设工程的人为扰动活动引起的。

小流域年径流泥沙突变点检测


3) 年降雨量对小流域径流量的影响较大,对年输沙量影响不明显。年降雨量与年径流量呈显著相关(决定系数为0.7454),年降雨量与输沙量呈正向相关(决定系数为0.3658),表明刘家沟小流域监测资料数据质量良好。

小流域径流泥沙与年降雨量关系


4)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总体上降低小流域产流产沙量。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效应发挥年份与径流泥沙突变年份一致,降雨、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是影响小流域输沙量的主要因素,应同步实时监测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对小流域径流泥沙影响的贡献。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紫色土坡耕地耕层质量对侵蚀/管理响应机制试验研究"(41771310)资助。


相关阅读推荐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植物根系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土崩解性能的影响


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侵蚀与生态重建研究进展


涪江流域径流对气候与土地利用的响应


采用模拟试验研究水位涨落影响下的坡面波浪侵蚀过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003年创刊,双月刊,公开发行,2004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入选Scopus数据库。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推送优秀学术论文,传递期刊动态,加强编者、作者、读者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