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南京大学石榴籽育人工作室”成立,并于2022年8月入选南京大学首批辅导员育人工作室。近三年来,工作室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展了一系列“有形、有感、有效”的主题活动。
为了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部署,“南京大学石榴籽育人工作室”组织开展“石榴籽奋进行”系列社会实践。在2023年“南大人奋进在新疆”主题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再次出发,新一批石榴籽社会实践团队成员9人,于2024年7月21日—7月27日赴青海西宁、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的足迹,重点挖掘人才强青的现实情况和战略意义,旨在描绘在青奋斗者群像,凝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实践中的奋斗精神,加强东西部地区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并将实践成果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重要载体,深入中小学、社区、乡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国情社情调研等活动。
大美青海,美在其人文风情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7月21日,“石榴籽奋进行”实践团队一行赶赴西宁市,先后参访青海省藏文化博物馆和青海省生态环境厅,既深度探寻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深入访谈在生态环保一线坚守的南大校友,共同走进青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交响序章。
7月21日上午,实践团队走进青海省藏文化博物馆——一座集藏族文化展示、研究、教育和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目前该馆已发展为青海省宣传民族政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文化阵地,不仅承担着保护和传承藏文化的重任,还是连接青海与外界的文化桥梁。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融的省份。全省共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49.47%。其中藏族是青海的主要民族之一,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有6个位于青海,涉藏州县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8%。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依次参观丝绸之路与青藏高原文明、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藏文书法、藏族建筑、民族服饰和卡垫艺术等6个常设展厅。《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为全世界最长的唐卡巨作,被誉为“当代国宝”,长达618米,总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绘有唐卡700多幅,堆绣图案3000多种,历时23年进行策划,并经400余名唐卡工艺美术师耗时4年时间,以藏族传统绘画技艺用金粉、玉石、珊瑚等珍宝颜料绘制完成,内容涵盖藏族历史、宗教、医学、艺术、民俗等,堪称藏族文化的百科全图。
高原精神生生不息,实践团成员们重温了古丝绸之路人文交流下的青海多元文化和青藏高原悠久灿烂的文明,走进了精深博远、极具魅力的藏文化体系。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更加坚定了民族文化自信,同时为促进民族困结、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接续奋斗。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区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肩负着全面筑牢国家生态安全根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当日下午,实践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参访了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走进青海生态环境保护队伍的重要阵地。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省情定位,青海省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青海省切实做到“中华水塔”持续丰沛润泽,“大美青海”愈加洁净美丽,绿色循环低碳成为发展常态,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新青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团队成员对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预警预报部负责人徐珣校友开展了深度访谈。徐珣是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作为“青二代”的他,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了青海生态保护的最前线,将专业所学转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实际行动。他凭借数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迅速成长为监测中心的中坚力量,为青海生态保护网点监测的建设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徐珣表示,价值判断的标准应是多维度的,而青海也在某种意义上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成长机会,在生态环保这一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重大领域作出贡献。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精神,相信他的故事也会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共同守护美丽家园。
END
文编 | 黄麒霖 卢璇
图片 | 拉巴卓玛 吴沫
美编 | 戴雅儒
责编 | 吴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