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些行为正在偷走你体内的钙、导致骨质疏松!快看看你有几种?

健康   2024-10-20 19:30   河北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天给大家说说可以增加骨质疏松风险的一些行为习惯。

第一,长期大量喝浓茶:茶内含有草酸,可与食物内钙离子结合,形成难以溶解的草酸钙。这一方面会增加肾结石的可能,同时也可能减少钙的吸收利用,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但对这个问题要正确看待:茶水中草酸含量很低,一般适量饮茶不会对钙质代谢产生明显影响,除非长期大量喝浓茶才有可能会影响钙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所以不能因噎废食,怕骨质疏松就不敢喝茶了。适量喝茶对身体是有益的。

第二,喝咖啡有研究发现喝咖啡可以增加尿钙排泄,理论上讲可能增加骨质疏松风险乃至骨折风险,所以喝咖啡要适度,一般每天不宜超过3-4杯。实际上,常喝咖啡有很多好处,比如预防脑血管病、降低心衰风险、预防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和肝硬化等。很多人认为咖啡具有兴奋性作用,因此会增加心律失常风险,但是大规模研究却否认了这种推测。不仅如此,喝咖啡还可以降低发生房颤的风险(有兴趣者请参见:J Am Heart Assoc. 2019 Aug 6;8[15]:e011346)。所以咖啡是个好东西,喜欢喝咖啡的人适量饮用对健康是有益的。然而,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一些研究发现,喝咖啡会增加尿液中钙的排泄量,导致体内的钙丢失,据此推测会增加骨质疏松以及骨折的风险。对于这个问题仍需要更多临床研究论证。为慎重起见,不建议每天大量喝咖啡,一般每天喝3-4杯以内不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喝咖啡时用牛奶做伴侣,可以补充因喝咖啡所增加的钙丢失。如果老年人喜欢喝咖啡,适当补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所以,咖啡虽好,不要贪杯!

第三,吃得咸!这是人们经常忽略的问题。长期吃的太咸不仅容易患高血压,还可以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所以啊,少吃点盐吧!

第四,拒绝阳光!很多女士、甚至一些男士似乎跟阳光“有仇”,每当出门的时候把自己裹得严严的,恨不得一点阳光也不接触。结果呢,虽然皮肤白皙了一些,但是骨头却遭罪了,骨质疏松的风险明显增高了,骨折的危险性更大了!得不偿失啊……

第五,不运动。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当我们运动时,全身多处肌肉会不断地收缩,每次肌肉收缩都会挤压肌肉中的血管,而肌肉中的血管很多是通往骨骼的,所以每次运动都会挤压血管、从而往骨骼中推送更多血液。这就是说,体力运动可以增加骨骼内的血液供应,从而把更多的钙送入骨骼内,供制造新骨头所需,顺便把骨骼的代谢废物运出去,维护骨骼健康。

第六,抽烟喝酒:这肯定会增加骨质疏松风险的,是经过研究证实了的,所以不要怀疑,尽快纠正这些不健康习惯吧!

第七,碳酸饮料、碳酸饮料、碳酸饮料!!!这是影响钙磷代谢、影响钙吸收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很多年轻人早早地出现骨矿物质含量减少甚至骨质疏松,跟大量喝碳酸饮料有很大关系。

第八,某些药物。以下各类临床常用药物,长时间大剂量使用都可能增加骨质疏松风险,因此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并注意监测骨密度变化情况。1)糖皮质激素。例如泼尼松、甲泼尼松、倍他米松、丙酸倍氯米松、泼尼松龙、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这些药物常用于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重症肺炎等多种疾病。长期大量用药可以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以及股骨头坏死风险;2)甲状腺激素。一些患者因为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者曾行甲状腺切除术,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如果服用过量的甲状腺素可能增加骨质疏松风险,所以用药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必要情况下调整药物剂量;3)降糖药(噻唑烷二酮类)。此类药物称为胰岛素增敏剂,常用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研究发现,长期服用此类药物也可增加骨质疏松风险;4)质子泵抑制剂。临床广泛应用的有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等。这类药物具有抑酸作用,减少钙离子吸收,还可增加骨质破坏,加快骨质疏松的发生;5)抗凝药。华法林和肝素都可能引起骨质疏松;6)抗癫痫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可以加快维生素D的分解,减少钙质吸收利用;7)抗结核药。常用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可以减少钙磷吸收,诱发骨质疏松;8)利尿剂长期大剂量应用呋塞米(速尿)、氢氯噻嗪等会导致低钙血症;9)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与他克莫司等药物可以减少骨质,长期用药过程中需要监测骨密度;10)维生素A。适量摄入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有益健康,有助于促进骨骼代谢,预防佝偻病,但过多摄入可增加骨折风险。

如果觉得本文有用,请转发到您的亲朋好友群里吧

关注“郭艺芳心前沿”,每天收到有用的健康知识。

(河北省人民医院 郭艺芳)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老年人跌倒:不该发生的悲剧,为何总在重演?

为什么老年人跌倒可以危及生命?

警惕:老年人最后一次跌倒!(由拜登连续跌倒说起)

郭艺芳心前沿
本公众号主要任务在于第一时间为大家介绍心血管病领域的热点新闻,特别是新发布的重要临床试验与指南(面向专业人士)。没有热点时则发布一些科普短文(面向非专业人士)。不接受具体病例的医疗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