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国联合对华施压,中方终于签字,主战场已选定,王毅捅破窗户纸

文摘   军事   2025-01-31 20:44   广东  

“风再大,草还是要长的。” 面对28国的联合封锁,中美在科技领域的较量,俨然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拉锯战。美方步步紧逼、封堵打压,中国则以静制动、灵活应对,在关键时刻短暂续签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这份看似简单的6个月协议,背后隐藏的是中美双方对科技主导权的争夺,以及中国对于未来战局的深思熟虑。

这份协定自1979年签订以来,已经伴随中美合作40多年,覆盖领域包括太空、能源、环保等方面。但今年的续签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中美关系正处在多事之秋。美方虽然在表面上希望继续合作,实质上却是“嘴上谈合作,手里却藏刀”。6个月只是暂时的缓冲期,并不是中方的退让。中方的签字,更像是在提醒美方:真正的谈判远未结束,主动权仍然握在我们手中。

美国不再满足于单打独斗,而是拉拢了荷兰、日本、德国等28国,妄图在芯片、光刻机、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全面封堵中国的发展路径。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美国要求其停止向中国提供关键设备和技术支持,甚至已经售出的设备也不许维修。日本也被卷入其中,被迫切断对中国光刻胶等重要材料的出口。德国方面,美国对蔡司集团施压,试图阻止其向中国提供芯片制造所需的光学组件。

更令人担忧的是,欧盟即将推出一项新的出口管制提案,专门针对微芯片和其他关键技术,目的是让这些技术远离中国。这些举动一环套一环,形成了一个封堵中国高端科技发展的“技术围墙”。在美国眼中,科技已经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更是维护霸权的最后防线。

但问题是,技术封锁真的能挡住中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几十年来从被“卡脖子”到技术自立,从引进到自主创新,这种韧性和应变能力不是简单的封锁能扼杀的。美方的“技术围墙”看似坚固,实际上漏洞百出。中国在芯片、AI、大数据等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美方的禁令反而激发了中国的内生动力,加速国产替代的进程。

更重要的是,面对这种外部压力,中国在策略上采取了灵活机动、沉着应对的方针。在中美科技协议的续签上,中方并未草率行事,也没有直接“撕破脸”,而是通过6个月的临时续签,为未来争取更多空间和时间。

王毅的一番话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在公开场合,他直接质问美国:如果总是说一套做一套,那信誉何在?如果每次听到“中国”就神经紧绷,那美国的自信又在哪?如果一边高喊“自由竞争”,一边封锁别国,那公平竞争又从何谈起?这四个问题每一条都戳到了美国的软肋。所谓的“国家安全”和“技术封锁”不过是掩盖他们对正面竞争失去信心的借口。

回顾这段历史,美国曾多次试图通过封锁遏制中国,但每一次都促使中国更加坚定地推进自主创新。今天的科技封锁,同样无法改变中国向高端科技领域迈进的决心。这也是为什么中方在面对美方联合围堵时,表现得如此沉着冷静。我们不急于反击,因为我们知道这场战斗的胜负,最终取决于谁能更持久。

“愈挫愈勇,愈封锁愈强大。” 美国的技术围墙,也许能暂时阻挡脚步,但它永远挡不住中国突破封锁的决心和行动。6个月之后,胜负自见分晓,而这场博弈,只是时间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