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戏法:仿真世界的后台表演

文化   2024-09-19 21:36   上海  


经历了蔓延整个二十世纪的全球化进程到人工智能的爆炸式发展后,主流文化下的技术中心主义削弱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意义,塑造了以资本和消费为中心的“仿真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体与表象文化进一步侵入日常生活,社交行为的表演化蔓延为了社会生活的戏剧化、城市空间的剧场化。戈夫曼将世界比喻为巨大的舞台,人人扮演角色,精心设计情节,在无数“前台”形象背后,是看不见的“后台”表演,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戏法下,世界成了“草台班子”。


“草台班子”这个网络热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质疑权威话语的视角,也迫使我们正视现代社会的既定规则。尽管“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但在这个野生的、业余的、甚至是流窜的临时团体中,人们仍旧以其自由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姿态,支撑着简陋的草台,演绎热闹喧腾的生活现场,在“仿真世界”里撕开一扇窗口,成为抵抗异化的力量。而“草台”上下,台前幕后,那些难辨真伪的“戏法”也恰恰成为了每个“把戏人”主动地、自发地、自下而上地应对周遭万千变化的行动方法。


“变戏法”是一个个现代把戏人变“戏”为“法”的法门,也是艺术创作者将生活世界点化为高能瞬刻的变“戏”之“法”。本次展览中的作品或因技术之“仿真”产生思辨,或为真实之世界进行排演,或对生活之“后台”展开行动。《变戏法:仿真世界的后台表演》是一场关注日常并讨论如何超越日常的展览,旨在通过“辨”戏法之症结,来“辩”戏法之辩证,重新审视和解构“仿真世界”的原始材料,展现“后台表演”的真实面貌,揭示被遮蔽和隐藏的社会实质,以此关照充满共同话语的生活世界。







展览将3³作为展期内划分现场的形式策略,以策展机制的临机制变,寻求展览的“变”、“戏”与“法”。物理空间上的3个篇章作为最基础的公共平台,是,博物馆的空间语义被裸露的木板框架粗暴扭转,“展示”这一“前台”属性成为了“后台”概念,观众成为入“局”的棋子,游走于一出出尚未启幕的自我排演中。展览在时间上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做是对三块空间的加成,即是


时间上的三个阶段以展期内的三次事件为节点,三次事件是——3³-1:“变”为展览开幕时的现场演出之变化,艺术家二高将带领观众游走于展厅现场,“来戏台摆pose”,以身体为媒介,首次激活展览空间;3³-2:“辨”为公教之思辨,由策展人王骁勇与任越带领公众展开工作坊活动,从“大众戏法”这一古早魔术文本切入,在物品的变身与转换中思辨前台与后台的关系,建构戏法与身体的物件剧场;3³-3:“辩”为对谈之辩证,将会邀请剧场人、策展人、设计师等不同领域的研究实践者参与对谈,辩证讨论仿真世界与后台表演。







《变戏法:仿真世界的后台表演》从三个篇章——“高保真分身”、“通天马戏团”、“向你问好”展开叙事,视角由全球化进程和人工智能的爆炸式发展推进,着眼于这一表象语境下被掩藏的复杂生活现场,试图提出一种自洽的、积极的、“不逾越又反抗”的现代把戏人行动态度。





展览中的五个AI分身在数字化与具身性的辩证纠缠中,杂糅重构了真实与虚拟的边界,渲染出第一篇章“高保真分身”的仿真世界模型。

3¹-1 - 01

两小儿辩日

2023,人工智能机器人,尺寸可变,艺术家惠允


在《两小儿辩日》这件作品中,谌汐雨晓和于玮萍让两个搭载不同图像识别模型的AI机器人追光而行,辩论沿途所见之光亮。一个认为是“太阳”,一个认为是“灯”。这是AI对“知识”和“世界观”的仿真演绎。


谌汐雨晓 & 于玮萍

谌汐雨晓,2016年-202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20-2024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

于玮萍,2016年-202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20-2024年就读于北京化工大学艺术与设计系。

二人以机械装置、影像、绘画为主要创作媒介,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创作方式来回应技术变革时代下的新问题。

🤖


3¹-1 - 02

后四末

2023,影像,4'35'',艺术家惠允


“The Last Four Things”,意为人生终极的四件事,《后四末》以“死亡、审判、地狱、天堂”四章,串联起“好莱坞AI游行、OpenAI听证会、马斯克和扎克伯格约架、Space X 火星移民计划”四个AI新闻。在充斥诙谐的流行元素与现实的蒙太奇中,浮现出人工智能的后四末。


陈子健、林煜肯

陈子健,2000年出生于浙江衢州,目前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作品涉及视觉数据交互,致力于探索虚拟与现实的边界问题,擅长通过三维制作、虚拟引擎构建世界观,探索展演、数据可视化、交互影像、增强现实等方向,通过技术哲学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媒介的关系。作品曾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明当代美术馆、当代艺术博物馆、798CUBE、北京时代美术馆等地展出。

林煜肯,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美院创新设计学院,现就读于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科技艺术创作者,擅长运用三维影像,互动装置,人工智能等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致力于探讨社会现实在虚拟世界的异化重构,将其进行解构、重组来进行艺术表达,剖析思考人、社会和媒介三者的关系。作品曾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上海西岸艺术博览会,北京时代美术馆,武汉美术馆,浙江展览馆,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等展出。

4️⃣


3¹-1 - 03

美丽身体

2024,不锈钢、电机、液晶屏、树莓派,2.3x1.7x1.4 m,艺术家惠允


现代技术曲解着“美丽”、“健康”、“身体”和“自我管理”等词汇的同时,进一步影响了人们塑造、控制和监视身体经验的行为,陈子健与李鹏辉试图在本次展览的委任创作中重新构建对个体的身体认知。作品由身体训练器具和身体表演影像两部分构成,数据在器具与影像中的人体间不断流转,营造出一场技术主导下的身体表演,身体经验在无意识中被重构。


陈子健、李鹏辉

陈子健,2000年出生于浙江衢州,目前硕士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作品涉及视觉数据交互,致力于探索虚拟与现实的边界问题,擅长通过三维制作、虚拟引擎构建世界观,探索展演、数据可视化、交互影像、增强现实等方向,通过技术哲学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媒介的关系。

李鹏辉,现工作居住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学士,Cheese_Trap艺术团体成员、数字艺术与装置艺术创作者、设计师,近期着力于探索"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领域,关注生态、科技、人权、及地区文化,擅长数字展演,用"超文本"与"超叙事"构建剧场以连接虚拟场域与日常空间。作品曾在浙江展览馆、浙江美术馆、良渚文化艺术中、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西岸穹顶艺术中心、苏州博物馆、当代艺术博物馆、天目里游牧画廊、深圳设计周、梵融美术馆、西湖天幕、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东郊记忆国际艺术展览中心参展。

🏋️


3¹-1 - 04

24熊猫

2021,视频、游戏,艺术家惠允


《24熊猫》项目源于艺术家武子杨在Sketchfab(世界上最大的开源3D模型平台)上选择的24个免费的3D熊猫模型。武子杨下载这些模型,并将它们放置在他构建的一个幻想森林场景中。这个场景作为一个载体,承载了24位熊猫模型创作者和艺术家共同“创造”的仙境体验。24个熊猫形象是24个模型创作者在作品中的数字分身,而艺术家打造的这一场景则成为了将创作者们联结起来的“节点”。作品在看似无意义、低概念的虚拟世界背后,探讨了关于数字艺术创作后台的社区性与复杂性。观众可以探索隐藏在森林中的细节与真相,感受到艺术家和社区成员共同构建的虚拟仙境。这个项目邀请我们重新审视数字时代的创作过程,并思考我们所见的作品“前台”与其创作“后台”的关系。


🐼


3¹-1 - 05

巴石河2030 - 6 Plus

2022,彩色数码有声影像,8'30'',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委任,艺术家惠允


《巴石河2030 – 6 Plus》以2030年的菲律宾为背景,虚构了当地的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和区块链公司,并以其视角呈现了未来发展中国家的数字生活环境。作品标题中的“巴石河”是影像叙事的重要线索:这条流经马尼拉大都会的河流因污染严重,早在2000年初便已被判定为“生态死亡”,但在CG渲染的虚拟场景中,河流却在当地政府与区块链公司的联手治理下恢复了“生机”,背后却氤氲着全景监控、数字殖民等一系列问题。


武子杨

生活工作于纽约和杭州,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前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INC孵化器项目成员。罗德岛设计学院艺术硕士,佛罗伦萨艺术学院艺术学士。他的视频,增强现实 (AR),人工智能 (AI)模拟和互动视频装置等在国际不同的展览展出,包括费城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新美术馆与旗下根茎,沃克艺术中心,罗切斯特艺术中心,SXSW,迪拜艺术博览会,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伦敦Annka Kultys画廊,柏林Eigenheim画廊,佛罗伦萨美第奇宫,米兰设计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长征空间,今日美术馆,昊美术馆,成都双年展,K11,松美术馆,明当代美术馆等。他的近期奖项和驻留包括阿尔弗雷德艺术学院The Randall Chair奖;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开物者”驻留;AACYF Top 30 under 30青年精英榜;纽约Residency Unlimited驻留;MacDowell 麦克道威尔基金;iea电子艺术学院驻留;罗伯特·劳申博格艺术基金会ROCI Road to Peace获选者等。

🎮



台前幕布拉闭,后台好戏上演——第二篇章“通天马戏团”将视角转向真实的、生动的、活生生的后台表演,“角色”在荒诞、重复、杂乱、无理、无序中演绎着光怪陆离的众生百态。


3¹-2 - 06

《恭喜发财》系列

2020,影像,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摄影师-光,艺术家惠允


《恭喜发财》系列作品始于2019年,是二高的5年创作计划,包含剧场、影像、合成现场作品、策展项目以及流动的工作坊,展开对于乡愁、流动性、土酷的戏仿,城乡结合部的文化杂合以及低科技的技术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变戏法》试图在展览中还原剧场作品的现场感,将《恭喜发财》系列作品作为“排演档案”进行展出,展现前台背后的系列行动、研究与实践。


🐲


3¹-2 - 07

电子莲·素材来源于网络

2023,影像,影像制作-赵梦,艺术家惠允


二高将当今的世界看作一个大卖场——人们身居其中,自我鼓励式地剥削自己,不断劳作,山寨大量信息与商品,售卖它、展示它、消费它。在《电子莲·素材来源于网络》中,艺术家从剧场、工作坊、数字影像等多媒介、多形式展开创作。作品中多次出现的彩色游泳圈如同刺目的“电子莲”,重复、闪现、叠加、复制的荧光圆圈入侵并占据眼脑。“电子莲”后是人们对于数字世界的趋之若鹜、深陷其中,不断通过改变行为、身体、情感以及共同学习与生活的方式来寻求“自由”的感觉。


二高

二高(何其沃),出生于1985年,广东阳江人,目前生活与工作于广州及顺德。于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毕业后,2021年继续研修新加坡[CP]3当代表演艺术评论。2007年创立二高表演,其作品常以身体作为审视焦点和创作对象,通过剧场、影像、合成现场、社区舞蹈等方式,荒诞且严肃地讨论中国社会和文化中身体、性/別、身份等诸多议题,近期作品关注中国社会中流动的新城市移民,山寨的身体以及舞蹈的公共参与性议题。

🪷


3¹-2 - 08

≠:“最后!平行线相交了!”#5

2024,黄铜(黄铜热着色)、丙烯着色、iPhone 12 mini,45.5×17×26cm,艺术家惠允


《≠:“最后!平⾏线相交了!”#5》是李明关于“平衡术”所长期进行的系列创作中的一件作品。在“平行线”系列作品中,李明于日常细微之处揭示深刻本质,但又如“戏法”般轻松隐藏玄机。幼儿园大班小朋友捏出的长鼻子皮诺曹、流出的蛋清鼻涕、摇摇欲坠的鸡蛋与倾斜手机的叠加组合使这件作品成为了一件“妙语连珠”的集结梗。这也是李明在创作中的独特风格体现,各要素被形似表情包“🤹”的形态关联起来,观众在要素间反复串联理解,这一过程的迷人之处往往并不仅在于意义的建立,更令人期待的是潜伏的、被击中的“灵光”瞬刻。


🥚


3¹-2 - 09

运动

◀︎▶︎

2014,八频影像, 彩色, 有声,2分30秒(4件), 3分53秒(4件),艺术家惠允


在同一空间的几个不同时间里,艺术家使用自己的身体与各种交通工具互动。这些交通工具引导了艺术家的动作,其运动的节奏似乎也在号召观众通过意念加入这情境中。


李明

1986年生于湖南沅江,现生活工作于杭州。于2008年学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他早期的实践以DV镜头记录下艺术家自身在中国高速城市化风景中进行的表演而为人所知。李明以自身作品媒介中的时间性,检视数字图像和物质流通的逻辑。在一些作品中,他尝试将这些流通逻辑转化为图像递进的规则。总体而言,其作品的偶发和游戏性等特质,能让人想起90年代中国观念艺术和录像艺术的若干线索。李明的录像作品除了探索数字影像存储设备对记忆和时间感知的影响以外,他的日常冥想实践也启发他追求一种感受性的电影,映射我们的内在现实,以及不同现实之间的超距联结。这点体现在他作品中的非线性影像节奏;在他的影像剪辑以及他对日常事件所进行的重新编排中,都可以见到这样的节奏——时而近乎迷幻,时而仿佛素人自制影片。

🛹


3¹-2 - 10

大梦想秀

2018,影像、装置,尺寸可变,艺术家惠允


叶甫纳在《大梦想秀》中扮演了一位饱受舆论与争议的早期网红“飞飞姐”,影像讲述了她通过移民和参加选美,追求爱情和名望的故事。“飞飞姐”在作品中既作为被审判者,又成为光辉笼罩下的自由女性;既作为审视者表达观点,也作为旁观者提出意见。在这一多重角色的转换中,一个复杂的社会女性形象被集中体现。而在叶甫纳“变戏法”般的表演中,虚构与现实交替出现,一个实体的虚构形象在现实景观中的照片再次模糊了前后台界限。


叶甫纳

1986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硕士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纯艺术专业。目前伦敦大学斯莱德艺术学院博士在读,并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

叶甫纳的作品总能反映了她对日常生活中多重现实关系的思考。她着重于用幽默的方式探讨权威和多元社会文化的关系。如大众媒体对少数民族等边缘人物的刻板印象、“完美”的审美观下虚构的风景。以引用,戏仿或反讽一些模式文化的方式,来分类和处理这种形态类似的典型系统,对它们进行分析和引伸。近年来她更多的对组织参与性艺术项目感兴趣,在“展示癖”系列项目中,她用自己模仿一个“机构”,为参与者提供不同的创造性体验。近期展览包括“We=Link: 十个小品”,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那比艺术中心(首尔)、新美术馆Rhizome(纽约);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成都东郊记忆,成都;“从手到手”,诺丁汉艺术中心,英国;“替代影院”,METRO PICTURES画廊,纽约。

🗽


3¹-2 - 11

我伪装起来了,就在你面前

2020,影像,3840×2160p 4K,艺术家惠允


《我伪装起来了,就在你面前》是关于万物数据主题的影片,在影片中一切事物皆是数字化的,其中“百目猴”的形象只是一个被数字信息可视化的形象。影片中出现的任何形象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意识体”,草或者流星都只是此时此刻意识转换的形态。在万物互联的世界,一切都是数字化的,事物、事件、意识或者一粒沙子都是数据,因此在这种数字化的关系中一切都是平等的。现实正在虚拟化、去中心化,人和事物都是一个单位,而数字则是其中最微小的单位。


朱昶全

1989年出生于山东,201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杭州和上海。他从分析人的日常生活来介入艺术活动。他想通过分析影响人的日常行为中种种潜在因 素来揭示当下日常生活的规律,他认为影像的效力并非源于自身承载的意义,而是缘于它们的潜在力量,能够释放观者自身积累的经验,并能在这巨大的社会机器运作之中更加自觉。朱昶全认为,事情的发展绝非单线性的,“全因素叙事”是艺术家对影像创作的理解,把影像与空间中的日常物品通过戏剧、动画、装置、绘画等各种形态生成新的叙事关系。

🐒



众声喧哗过后,又回到每个个体所迫切需要直面的现实状况。“向你问好”作为最后一个篇章,既是“变戏法”幽默诙谐的一面,也呈现其背后的积极意志,既是上一场表演的结束,也是下一次行动的开始。


3¹-3 - 12

孔洞、管道、洗衣机

2022-2023,蓝图纸、木板、金属建材、文件、物品、玻璃钢格栅、播放器,240×160×240cm,艺术家惠允


都市生活明亮、短暂、瞬息万变,而支撑它运转的内在结构复杂、隐匿、不可抵达。猫鼠狗将“孔洞、管道、洗衣机”作为叙事性概念的隐喻,指向“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建筑空间、家庭生活设备”的命题,并辐射至对身体运动、生活经验、社会联结、集体记忆和文化建构的讨论,进行了一场“由行动指导内容生产”的策展实验。他们将自己作为与城市对话的第一媒介,深入“管道”之下,赤身肉搏地展开具体行动,在“杭州丽晶国际中心”这一现代住宅的超典型样例中,捕捉场所的地方性特征、收集居民的异质话语、达成对微末日常的发现,追问“洁净”“间隔”的现代性加密之下、复杂结构中人的境况。


猫鼠狗

猫鼠狗是2021年在杭州组建的临时艺术小组,围绕文化研究、城市学、日常生活、公共性等范畴,展开包括策展、编辑、写作、策划、摄影等一系列实践,并乐于以任何方式展开行动。自成立以来,小组作为行动者广泛参与各种实践,包括“天问:文明的互鉴(Inter-World-View 2023: Mutual Learning of Civilizations)”(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2023);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特别项目“一吨续水池计划(One ton of Refilling Pool)”(浙江美术馆,2022-2023),特别项目“净因计划(Pure Reason)”(杭州博物馆);展览“流浪椅子新生计划(A Second Life of Wandering Chairs)”(城市阳台/黄龙万科/南宋书房/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2021-2022)。猫鼠狗同时是行动的收纳者,共同编辑策划了若干(未)出版物,包括:《孔洞、管道、洗衣机:设计策展行动》(2023),《可见不可见的附近》(摄影书,2022),《一吨续水池计划》(2022),《流浪椅子新生计划—社会行动与反思》(2022)等。

🚰


3¹-3 - 13

反复点亮落日

2022,现成品、毛皮、纸张、铝、亚克力、电线、音箱、自制电路板、投影仪,450×250×450cm,艺术家及香格纳画廊惠允


《反复点亮落日》戏仿的是一个没有明确时间指向的、有关现代生活的意象。散落一地的打印纸,慵懒躺在沙发上的猩猩服装,一直保持着机械节奏,一遍又一遍重复的打字,以及被茶杯开合所控制着的灯光的亮与灭。这是个空无一人的现场,当演员们谢幕,后台的表演继续……


🛋️


3¹-3 - 14

公园一角|序

2018,4屏幕3D渲染动画装置,尺寸可变,展览现场 - 索拉里斯星的海,艺术家及香格纳画廊惠允


《公园一角|序》启发自博鲁盖尔的《冬狩》画面背景中描绘的众多有情节性的人物活动,以及充满各色喜怒哀乐的人生细节。在这个4屏幕围绕的记忆现场里,多视角的3D数字渲染世界一镜到底,时而连成一个整体,时而分离成角落。影片旁白讲述着艺术家在小时候的日记中发现的一个无名之人的真实巧合。观众跟随着叙事渐进,如同一个梦境中的漫游者,在记忆的废墟中穿梭。记忆的幕间,藏着幕后卸妆的“演员”们,以及那些潜意识中被压抑的现场。


曹澍

曹澍的创作以叙事性的3D数字影像、电子游戏、场域装置为主。作品基于在地的工作,将计算机图形技术背后复杂的生产机制、神话隐喻,与历史档案、社会议题紧密编织在一起。近年于想象力学实验室、慕尼黑Muffatwerk、 浙江美术馆、上海科技大学展览厅、横滨黄金町Bazaar等地举办个展或个人项目;并参与过巴塞尔乡村州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马德里Matadero当代艺术文化中心,UCCA沙丘美术馆,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天目里美术馆,OCAT上海馆,OCAT深圳馆,北京民生美术馆,X美术馆,798 艺术中心等机构和美术馆的群展;曾获OCAT×KADIST 2022年青年媒体艺术家奖、2021 年上海影像博览会Exposure Award、2017年BISFF艺术探索奖等,也曾作为巴塞尔Atelier Mondial (2017),横滨黄金町Bazaar(2019),以及慕尼黑 Muffatwerk(2023)驻地艺术家。除此之外,曹澍的作品也在世界各地的影展主竞赛单元展出,包括莱比锡纪录片与动画电影节,米兰电影节,昂西国际动画节,渥太华国际动画节,汉诺威国际短片节等。作品收藏于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天目里美术馆、尧山艺术基金会、浙江美术馆等。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

📓





关于策展人


 


王骁勇

独立策展人、戏剧导演、野身WildBody主理人。本科、硕士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关注后现代社会的“公众性”议题与“戏剧性”问题,致力于社会协同的策展/剧场模式研究。曾任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杭州分场“天问2020:世界观的对话”展演执行、“天问2023:文明的互鉴”展览执行,获“设计互联”设计策展计划研究伙伴奖,入围第十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杭州国际戏剧节青年单元、杭州西戏 XIXI “2023剧场变奏计划”。作品曾在2021“深圳设计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上海西岸艺术中心、浙江美术馆展览/演出。



 


任越

生活工作于杭州,独立策展人、戏剧制作人、野身WildBody联合主理人。本科、硕士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关注内容的系统与间性,在行为与表演、视觉与编辑、内容与策展等领域进行跨媒介研究实践。曾任“缓存在/Being Theoria”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助理策展人、“天问2020:世界观的对话”视觉设计、“天问2023:文明的互鉴”展览执行、获“设计互联”设计策展计划研究伙伴奖,入围杭州西戏XIXI “2023剧场变奏计划”。作品曾在2021“深圳设计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上海西岸艺术中心、浙江美术馆展览/演出。




特别鸣谢:吴小华、姜珺、刘益红、刘畑

视觉设计:石羽晨

展览协助:郑林亦心、王岚






相关展览


青策计划2024

Emerging Curators Project 2024

时间:2024年6月22日 – 2024年10月08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7

主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票价:免费


“青策计划”旨在呈现多样化的艺术创作,以艺术为媒介,为城市和社会引入不同层面的思考与讨论。在创立十周年之际,“青策计划2024”回归PSA7楼空间,再次展开关于策展、策展人的发问,回归关于艺术追求最为朴实和真切的原动力,缔造多元化的社会声音。






 加入PSA会员 


“时尚宣言”纪念版会员卡

218元正在热售中

一卡在手

免费观展、消费优惠、专享体验,就等你来!




烟囱PSA
【预约入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它坐落于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畔,占地4.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5万平方米,内部最高悬挑45米,高达165米的烟囱是上海的城市地标和特别的展览空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