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变课本的环节,完全使用课本上的问题串,不动手制作课件,完全使用北师大教材提供的免费课件,这样的课上出来效果如何?张静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在吴文红校长的指导下,一起努力在尝试……
学习内容: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花园 (解决 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 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
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借助几何直观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的重要性。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观察点一: 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材中 “花园”这一情景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即从情景图中寻找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情景中蕴含着与“倍”有关的数学信息,既可以提出乘法问题、也可以提出除法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以及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几何直观对于解决问题的意义与价值。
课堂观察点二: “画图”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量关系。
通过几何直观正确理解“倍”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解题至关重要。在提出问题之后,如何才能正确解决问题?一部分学生能根据信息正确列式,而一部分学生对于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不明确。因此,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分别表示出两种数量各是多少。再看一看、圈一圈、想一想,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这时,学生便能直观的看到:“蜻蜓有12只,蝴蝶有4只,把蝴蝶的数量4只当成1份,12里面有3个4,即12是4的3倍,也就是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3倍”从而抽象出数学算式“12÷4=3”,列式解决问题便水到渠成。
课堂观察点三: 亲身经历之后得到的经验更深刻。
在通过画图解决完“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之后学习第二个问题“有多少只蜜蜂?”这时,孩子们自然而然想到了继续画图,由于小鸟的只数是9,学生画起来并不费事,而蜜蜂的只数是它的3倍,画27个图形时却没那么快了,但是此时让学生亲身经历画27个图形,体验“不方便”,才能想方设法寻找更简单的方法,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简洁美。在学生画完图之后介绍两种不同的画法,感受当两个数量都比较大时,可以用一个图形表示其中较小的那个数量,使得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直观图得到简化,体验数学数学学习带来的愉悦。
课堂观察点四: 认识“2倍“,深化对“倍”的意义的理解。
“倍”是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不是单位名称,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相对抽象,难于理解。在解决前两个问题时带领学生感受“倍”不是单位名称。再在学习“什么是2倍”时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几个孩子通过举例子,能有条理地说清楚对2倍的理解:“两个数之间如果把一个当成一份,另一个是这样的两份。”学习了淘气和笑笑的表示方法之后,再次引导学生深化理解“2倍”,不管其中的一份用什么图形表示,也不管一份的量到底是多少,只要另一个是这样的两份就可以用“2倍”来表示,从而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把这样的课堂定义为精品课,很惭愧,这真的是家常课,还是准备不充分的家常课,但是很鲜活,很真实,把这样的课堂呈现出来,可能会更有利老师们的思考和批评,如果能为老师们的教学和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一点点帮助,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尊重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
我们一直在努力中……
执教:黑兰兰
制作:尚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