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高速公路超特长隧道——大菁隧道的“坚守与改变”

学术   2024-10-11 18:34   山西  

近日,由公司承建的西宁高速大箐隧道传来捷报,隧道进出口左右洞累计开挖正式突破5000米大关!


在四川,高速公路的建设见证了从“蜀道难”到“蜀道通”再迈向“蜀道畅”的沧桑巨变。2024年9月12日上午,天邛高速公路建成通车,13日并网运营,全省高速公路通车运营里程正式突破10000公里。


从零到万,从成渝高速到天邛高速,路桥人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当“10000+”的时代正式来临,让我们从这条“进出口世界第一高差、最长纵坡的超特长高速公路隧道”建设中,一窥路桥人关于现代化高速建设的新答卷,探寻那些“坚守与改变”。


01

智慧化信息化

助力征服“世界之最”


西宁高速项目起线于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途经彝族聚集区腹地普格县,止于与云南隔江相望的宁南县,是深入川滇地区的重要线路,对沿线地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而大箐隧道作为西宁高速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全长超10km,最大埋深达720m,左右线纵坡均为2.5%,进出口高差达250.35m,是目前进出口世界第一高差、最长纵坡高速公路超特长隧道。洞身整体穿越九度地震烈度区,平行和交错于自治莫-荞窝断层、则母河全新世纪断裂带,建设难度极大。


大箐隧道建设过程中,项目坚定践行智慧高速发展理念,向科技“借力”,用科技“发力”,推动交通工程建设的创新转型深入实践。


目光向“内”


项目探索提升智能管理系统,增设线性决策支持系统、进度形象化管理系统、计量协同管理平台,尽力实现项目实时管控与成本预警的精准化、自动化,有效避免项目成本分析、计量支付“两张皮”、“闭门造车”等现象,同时还减轻了一线负担。

目光向“前”


映入眼帘的是西宁高速项目大箐隧道信息化中心。信息化中心作为隧道建设的“中枢神经系统”,集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应急通讯系统和有毒有害气体监控系统于一体,实现隧道建设全方位监测、预警管控。

戴上“智能安全帽”,走进施工隧道,监控屏幕上即刻显示施工人员不同位置的画面和数据流,其具备的定位、感知、预警和音视频通讯等功能,实现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控”五位一体。与此同时,智能化风机正在根据隧道内各点位的空气质量自动调节风速风量,确保隧道内的空气流通;隧道自动化断面监测系统直面施工隧道光照昏暗、尘土飞扬等诸多干扰因素,运用AI、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等技术,对隧道微形变过程进行基准感知、精确分析和预警,时刻守护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

目光向“上”


无人机自动巡航系统在项目的正式应用,将大箐隧道的智慧化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项目通过无人机野外机场与传统监测手段结合互补的方式,以无人机航测、卫星遥感、毫米波雷达、物联网、GIS+BIM、AI等技术为底层,构造全线、全要素动态可视化,打造工程安全监测新范式,切实可行地为项目安全监测领域提供技术支撑与决策辅助。


无人机自动巡航系统


正是这些先进技术的陆续应用,使得大箐隧道仿佛拥有了生命般灵动起来,它们相互协作、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慧管理体系。




02

恪守匠心

浇筑品质工程


百年路桥筑造匠心工程,项目团队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改进施工工法,全方位落实设计单位各项指标要求,在大箐隧道建设过程中,以“人、机、材”为中心,把好质量关,争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

精细化、精益化管理

项目配齐配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技术员、施工员、质量员、测量员等均持证上岗,同时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实行网格化管理压实责任,对大箐隧道超前支护、钻爆开挖、锚杆施工、钢架安装等关键工序进行领导带班管理,切实落实安全质量管控措施,做到精细化和精益化管理。

机械化换人、智能化减人

大箐隧道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机械化换人、智能化减人”工作目标,全面推广应用液压仰拱栈桥、智能二次衬砌台车、凿岩台车、拱架台车、挂布台车等智能设备,通过操作人员与智能化设备反复试验调配,实现智能化设备利用最大化,在极大降低工人施工风险的同时,大幅提升了隧道施工质量和效率。

把好材料入口关

除大量智能化设备的投入使用外,项目抓好原材料采购,确保钢筋、水泥、水泥外加剂、模板等原材料质量合格,并按规定做好原材料进场复验,根据配合比试验数据优选水泥、外加剂供应商,从源头上把控工程质量。在大箐隧道施工全面铺开的过程中,REV纳米晶胶材料因其低回弹、低原材用量、提升早期强度、缩短工序时间等特点也得到广泛应用,对项目质量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智能化设备




03

以“绿”起笔 

向“绿”而生


“绿色”,是西宁高速大箐隧道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西宁高速大箐隧道污水处理区


在大箐隧道洞口,项目构建清污分流、污水处理、水质监测预警一体化协同管理体系,实现了隧道左右洞合一汇集排水、清污分流;水质自动监测、超标预警;隧道污水净化一级标准排放;排放过程无人值守,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


另一方面,项目推行“油改电”设备应用,将现有的燃油设备替换为电力驱动的设备,利用电动旋挖机、电动装载机及电动罐车等“油改电”设备,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达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设备“油改电”


弃土处置、撒种护绿和洒水降尘也是大箐隧道践行绿色环保的一大亮点。弃土场严格落实先挡后弃、分层堆砌和碾压等要求。同时,项目对所有施工便道进行硬化处理,裸露的边坡和场地则通过绿网覆盖或草料播种进行保护,配备洒水车、自动雾炮机、各种喷淋设施洒水降尘。


以“绿”起笔,向“绿”而生。大箐隧道建设秉承绿色、低碳理念,积极开拓绿色发展新赛道。



04

薪火相传

赓续传承新时代路桥精神


掠过千盏车灯,他从高山深谷间呼啸而过;眺望漫天星河,誓要找到最亮的那一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万物日新月异,坚毅的心未曾更改。


“平安是底线、质量是根本、进度是追求、革新是手段、初心不改,笃行不辍。”项目经理宋镜在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阿布洛哈奋战过,“那时施工和住宿环境差,老前辈带着天天扎根在工地,白天到现场,晚上做资料,现在环境好,同事年轻,但是这一张张稚嫩的脸,不输给那些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前辈。”他这样说。


“隧道施工期间信息管理中心24小时轮班值守,隧道施工环境复杂、作业风险系数高,工人进入隧道那一刻,让他们平安回家,就是我们的责任。”安全员章鑫这样说。


“隧道施工不怕长,就怕地质条件差,大箐隧道围岩破碎、高压富水量大,关键工序都是由项目领导带班值守,他们带头打仗,我只管往前冲。”工程科副科长李学家这样说。


隧道一点点向前掘进,胜利的曙光在望,万山丛中一条隧道,通往的不仅是家,更是抢险救灾的对外通道、脱贫攻坚的发展通道。年轻的路桥人依然选择做天大的小事,朴实的面孔永远携带泥土,携一抹橘红在西宁高速的各个施工点践行着“攻坚克难、甘于奉献、勇于胜利”的新时代路桥精神。



05

新质生产力

连接全新时代


不远的未来,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化、绿色低碳发展将成为高速公路建设主旋律:


以数字化构建智慧高速建设新生态。BIM全线可视化模型、数字孪生公路技术更加完善,高速公路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以智能智造驱动高速公路建设新未来。结合6G、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可以实现施工过程的精准监控、智能决策与远程协作,有效降低施工风险,缩短工期,提升工程质量;


以无人化重塑高速公路建造新模式。凿岩台车、立架台车、二衬台车等智能大型机械设备实现无人化作业;


以绿色低碳迈向高速建造新生态。高性能纳米材料、环保材料得到实践验证全面投入使用,建设过程中电动、氢能等新能源设备实现全覆盖。


未来,一条条高科技、生态化的高速公路,如同城市的血脉,连接着梦想与现实,引领我们迈向更加智慧、绿色的新时代。


供稿|李世林、李阳、李帆、赵莉薇、陈庆、晋睿
校对|黄   栩
责编|晋   睿
核|熊   勇

四川路桥盛通公司
新闻动态 项目展示 文化宣传 员工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