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解放日报社“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聚焦公司在“康巴第一关”——折多山脚下的折多山项目,作为连接川藏南线的重要通道,折多山隧道项目不仅承载着交通发展的重任,更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意义的工程。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折多山项目,感受那份在高原上坚守的初心与力量。
挑战极限的筑路艺术
国道318线康定折多山隧道项目、G4218康新高速折多山隧道项目均位于“康巴第一关”—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脚,向东毗邻康定市城区,向西距网红打卡地新都桥镇约32公里,是川藏南线进藏大通道的咽喉要塞。将来,国道318线折多山隧道项目主洞并入康新高速,作为康新高速右洞,平导洞(G4218康新高速折多山隧道)作为康新高速左洞。
驻地周围环境
项目整体呈现“一长、两低、三高、四个极其”的特点:一长指折多山隧道全长8540米;两低指低氧、低气压;三高指高寒冷、高海拔、高烈度;四个极其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建设条件极其困难。其建设难度之大,堪称世界之最,特长隧道的掘进、高寒低氧环境的考验、复杂地质条件的挑战……每一项都是对建设者智慧与勇气的极限挑战。
天堑逆境中的坚守与突破
在这片被誉为“天路”的折多山区域,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每一项挑战都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毅力,而每一次克服,都是对“不可能”的重新定义。物资设备运输难:在旅游旺季,318国道上车辆络绎不绝,人流如织,物资设备的运输变得异常困难,而到了冬季,冰雪覆盖的道路更是让运输任务难上加难,物流团队必须在拥堵和封路的双重考验下,确保每一件物资都能准时、安全地到达施工现场。高原缺氧人员适应难:职工们初登高原,不仅要应对年均低温及极端最低气温达-23.7℃的严酷挑战,更要直面高寒低氧环境下对身心的双重考验,每一次呼吸都显得尤为艰难,每一次前行都是对意志的磨砺。地理地质条件差施工难:频繁遭遇大变形、涌突水乃至瓦斯等复杂地质状况。恶劣的自然条件与频发的地质灾害不仅让施工难度几何级数上升,更使得安全风险无处不在,每一步进展都伴随着未知的挑战。生态环境脆弱环水保难:项目所在地是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必须承担起重大的环境保护责任,每一个施工细节都需要精心策划和谨慎执行,以确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隧址区年均积雪89~119天
项目污废水集中处理设备■ ■ ■ ■污废水处理后利用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项目职工们坚守初心、坚守岗位、不畏艰难、勇于面对各种挑战,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专业精神,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他们的故事,是对“两路精神”最好的诠释。
日新月异的筑路奇迹
截至目前,项目团队迎难而上,通过加强协作队伍管理、更新施工设备、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施工进度日见成效。截至9月初,隧道出口端掘进已突破2458米,完成占比70%,这一进展标志着离隧道贯通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这一成绩是对所有建设者辛勤付出的最好证明
项目部信息化中心
天堑变通途的壮丽蓝图
折多山隧道的贯通,将彻底改变川藏线的交通现状,有效缓解因道路险情引发的安全隐患,一举打破“入关”瓶颈。原本需要约1.5小时的艰难翻越,将缩短至仅8-10分钟的便捷通行。这条隧道不仅是一条“生命通道”,更是促进甘孜州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的关键纽带,它凝聚了建设者的坚韧与担当,见证了无数日夜的辛勤付出。随着隧道的建成通车,甘孜州的明天将更加美好,让我们共同期待并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兴川”初心,传承“两路精神”,在交通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