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房地产的起伏,也不是社区买菜的APP对垒,更也不是教培等行业的跌宕,而是——科技创新之战。为什么中国要拼命抢在2030年之前,把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为什么美国要出手限制外籍人士从事AI行业,试图牢牢扼守人工智能领域的咽喉?为什么我们的独角兽新增数量下降,引起了最高层的关心和担忧?近日,一个史无前例的新机构在工信部设立,传递出中国应变的最新信号。这个高新技术司下属的机构,被命名为——“未来产业处”。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带着科幻色彩的名字。因为,国家部委的每一个调整动作,背后都有着深远的考量。它昭示着新型举国体制的微妙进化,也曝光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时代风口。接下来,天量资金的流动、财税政策的倾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都将与此密切相关。首先,什么是“未来产业处”?这个前所未有的机构,为什么要设立?我们从官方媒体可以看到一些解读。4月,经济日报有一篇文章阐释说,这是“国家部委首次为未来产业专门设置的业务主管机构”,此举意味着未来产业已进入国家产业布局规划。值得一提的事,这篇标题为《超前布局培育未来产业》的文章,落款署名是李玉举,身份为国家发改委直属的研究机构——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事实上,如果你关注中央和地方的工作报告、规划文件,就会发现,“未来产业”这个词,正在越来越高频地出现。何为未来产业?其精准的定义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但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这5个词: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不确定性、前瞻性,你细品。毫无疑问,它代表着未来。这个名词,也与当下唱主角的“新质生产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次,工信部做出的机构调整,其实就是国家部委层面的实质性动作之一。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上,新设置的“未来产业处”乍一看并不起眼。其位置在高新技术司之下,是其所属的六个处室之一。不过,尽管机构是新设的,但其排序却在“关键技术一处”、“关键技术二处”之前。 要知道,这个“高新技术司”本身就是去年9月才刚刚从科技部划入工信部,可见机构调整一直在持续深化。那么,为什么要把高新技术司划入工信部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动作——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关系到科技部的重组。组织拟订相关领域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规划和政策,组织相关领域技术发展需求分析,提出重大任务并监督实施,推动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了解这些,就基本能理解“未来产业处”设立的大背景了。对此,工信部等七大部委已经做出了清晰的界定。在今年1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未来产业可以细分为六大新赛道: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这六大新赛道,绝对是真正的时代风口,也代表着未来的产业方向。如果你在考虑创业或职业规划,结合这几个赛道来考虑,就有可能事半功倍。其中,每一个新赛道又可以细分出许多具体的领域。比如,未来制造就包括了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激光制造、循环制造等;而未来能源则涉及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能等重点领域。 更进一步,文件甚至还明确指出了,哪些是“未来产业”的创新标志性产品,共有10个:看到了吗?这都已经是详细列到产品级,可以说是划重点了!如果你所在的行业、企业,或者专业是这些领域,那就可以偷笑了,是真正踩中了时代的风口。未来在这些行业,都有可能诞生重量级的产品。 这些产品,也都是“新质生产力”所覆盖的领域,说白了就是国家最需要发展的产业所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国家为了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做出的战略选择。比如,很多人都在讨论的“独角兽之问”:为什么近年来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有所下降?答案显然是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原因,就跟未来产业有关。我们仔细盘点一下,从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来看,2021年、2022年中国独角兽数量增长,确实明显放缓。但是,到了2023年又显著回升。这一年里,中国新增56家独角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仍是仅次于美国(70家)的“二号选手”。要知道,独角兽企业的出现,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经济社会政策各方面的配合,土壤肥沃,才能水到渠成。前两年口罩的影响、外资尤其是风投资金的流动,都对独角兽企业的估值有巨大影响。 更重要的是,在未来产业发展上,中国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奋力追赶。因为,未来产业恰恰是最有可能“批量”诞生独角兽企业的沃土。比如,这几年风起云涌的AI领域,已经成为全球独角兽的三大主要赛道之一。凭借着人工智能创业浪潮的兴起,坐拥硅谷的旧金山也成为最大赢家,独角兽企业数量高达190家,稳居“全球独角兽之都”,并且是独角兽数量增长最快的城市。明星公司OpenAI的排名,在过去一年也飙升了14位,成为全球表现最好、成长最快的独角兽,价值达到7100亿,跻身全球前三。可见,在每一个未来产业对应的领域,大国博弈无处不在,角逐也将越来越激烈。比如,未来空间产业就是大国博弈的焦点领域。从空天到深海、深地等,你追我赶的竞逐一刻也没有停息,大国都在研制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等高端装备,重大科研攻关计划呈现“你追我赶”的焦灼态势。中国已经公布了最新的载人登月方案,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科学探索,满打满算只剩下5年半的时间了!届时,中国将发起两趟“星际快车”,将载有飞船和月面着陆器的运载火箭送到月球。在这一极为兴奋和紧张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正在持续研发新一代火箭、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装备,各方面的科技水平也突飞猛进。就在不久前的6月,嫦娥六号着陆器已经把携带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创造了历史性的一刻。几乎没有疑问,再过几年,月球表面将会印上中国人的脚印。而太平洋对岸的美国,显然也不愿意将荣光拱手相让,其推出的“阿耳忒弥斯3号”载人登月计划,显然也有“打擂台”的意思。尽管一鸽再鸽,目前仍锁定在2026年9月作为登月时间,希望抢先一步。你看,这些面向未来的探索,每一步都影响深远,关系到大国竞逐的新机遇,甚至意味着全人类的突破。正因关系重大,发展未来产业可能会影响未来30年,中国城市竞争的新格局。各地都在快马加鞭,只争朝夕。其中,行动最积极的,要数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其中,北京的优势最为巨大,也是产业布局最为全面的。作为首都,北京拥有中国最丰富的科创金融和高教资源,雄心勃勃地提出,要面向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六大领域,打造未来产业策源高地。上海也不遑多让。其特点是放眼世界,提出了具体的高目标。上海希望到2030年,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五大领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京沪之间,也有一些微妙的区别,在产业中心上有不同的考量。比如,北京提出在未来空间领域重点发展商业航天、卫星网络,上海则强调在未来能源领域提出加快商业化先进核能技术攻关。这些布局,显然也是考虑到了各自的优势和产业科研积累。其他省份和省市,则大多结合自身优势,瞄准了独特的细分赛道,蒙眼狂奔。江苏、浙江两省,依托比较成熟的制造业优势,集中在未来产业的具体赛道发力。比如,江苏提出的“10+X”未来产业体系,即优先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等一共十个成长型未来产业,并超前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类人机器人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浙江则选择了优先发展未来网络、元宇宙、空天信息、仿生机器人等9个产业,并对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控核聚变及核技术应用等6个产业进行探索。最值得关注的,还有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对“未来产业”发展也报以极高的期待。广东将发展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产业五大未来产业集群,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到城市,更是百花齐放。比如,深圳给自己选定的赛道,一共是锁定了8大“未来产业”: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谁能先行一步,抢占先机,就有可能拉开发展的差距,或者实现层级跃升。每一个火爆的未来产业赛道,都有可能催生一大批相关的科技创新企业,带来海量的财富涌动,带动科技进步。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智谷趋势(ID:zgtrend)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它为一个中产阶级的资本觉醒服务,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据悉,帝都深处的人也会在睡前打开这个号。高层会议、宏观经济、城市脉络、政策变动……这里有最真实的中国,有许多人难以察觉到的趋势信号。
| ● 放宽超大特大城市落户限制,户籍制度还须如何改? |
|
| ● 从丰田“编织之城”到成都未来公园社区,场景如何助力城市进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