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点个关注吧 以防下次找不到哦
人们常说,“有人识得路边草,一生衣食不会少”,意思是说很多路边野草其实是可以治病的良药。如果一个医生能够对随处可采的本草合理运用的话,养家糊口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味中药很有意思,它的幼苗可以食用和药用,也有把成品砸软,编成辫,吊挂在梁上,用火点燃,常用点烟、生火、驱蚊之用。它就是茵陈蒿,类似蒿子的野草,“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至今还流传着。茵陈在古代叫做“因陈”,意思是“因旧苗而生”。“因”是承袭的意思,它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那一类,因为根还潜伏在地下,第二年旧根又会发出新芽,所以叫做因陈。陶弘景谓:“今处处有之,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古人很早以前就观察到,严冬来临时,茵陈的地上部分枯萎,但地下的根依然存活。翌年开春,前一年枯萎了的地上部分会重新萌发新芽。陈藏器《本草拾遗》因此释名道:“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后加蒿字耳。”茵陈,味苦、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可清热、利湿、退黄,一直被中医临床视为医治黄疸的要药。黄疸往往与湿热结合在一起,叫做湿热黄疸,表现为全身及眼睛均发黄,小便也发黄,每次排出不多,但去厕所的次数较多。中医称这种黄疸为“阳黄”(颜色鲜明的属阳,晦暗的属阴)。茵陈可以让肝胆脾胃的湿热从小便排出,让湿热从小便排出叫做清利湿热,使胆汁疏泄正常而使黄疸消退,就叫利胆退黄。比如,《伤寒论》中的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用治湿热黄疸,症见身黄如橘子色、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苔黄干、脉弦数之阳黄证。也可以单用一味茵陈蒿,大剂量煎汤内服。面色灰暗如烟熏样的症状,中医叫做“阴黄”。如果有手足冰凉等症状,中医认为是寒湿内阻。这时候需用茵陈加四逆汤(干姜6g, 炙甘草炙6g,附子,炮,一枚(9g) 去皮,破八片,茵陈18g,组成),合为茵陈四逆汤服用。寒湿是与湿热相对的,但是都有湿,还是需要茵陈卓越的利胆退黄和利湿的作用,只是用热性的制附子和干姜来制约了茵陈的寒性,同时起到温阳祛湿的作用。除了药用,茵陈的食疗价值也不错。来看一个健补脾胃、利胆退黄的食疗方子。取茵陈蒿25g,新鲜荷叶1张,粳米100g,白糖适量。先将茵陈洗净,煎汁,去渣,入粳米加水适量煮粥,欲熟时,加适量白糖煮至粥成。因茵陈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与健脾胃的粳米同煮粥,具有健脾胃、利胆退黄的功效。适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对疾病的彻底除根有很大帮助。茵陈蒿其实不止是治疗黄疸、肝炎的要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茵陈还有抗氧化、扩张血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利尿、平喘、解热镇痛消炎等作用。茵陈蒿作用较多,尤其是对肝胆作用极好,茵陈秉承了初春的“少阳升发之气”,所以有疏肝解郁、清热利湿的作用。肝火、肝胆湿热的一般表现:眼睛易发红、或干涩、失眠、头晕头痛、口苦口干、眼屎多,两肋胀胀的、容易发脾气。肝郁的表现:简单来说,就是气儿不顺,长期的精神不舒畅,又发泄不出来,就会得肝郁。爱叹气、胸闷、嗳气。长期肝郁还会引起乳房结块。茵陈还有治疗口腔溃疡的作用。具体用法是;取茵陈蒿20~30克,加水300毫升,文火煎10分钟,代茶饮。每日1剂,3天为1个疗程,顽固者可再服1个疗程。不过,茵陈虽好,但是我们也应该合理使用,不能盲目追求药效就大量使用,如果用量过大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或上腹饱胀等现象。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有可能是茵陈食用过量,此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医治,以防出现更坏的情况。茵陈的作用强大,只要合理使用,一定能帮助我们利胆、保肝,为我们的身体健康多一道保护。点击关注 了解更多
更多精彩推荐:
这个瓜堪称“肝脏洗涤剂”,化痰、祛脂、降酶,不给肝病“留余地”!
一味不起眼的小草药,却是除风祛湿的一把好手!
中草药:三棱、莪术在使用时,为什么要和人参、黄芪同用?
以上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参考,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