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篇文章阅读破万:我看到创作者的更大社会使命

文摘   2024-11-07 05:34   美国  


一万五千多次阅读。一千三百多次转发。此时,数字还在增长。
《针灸改变美国?她用二手躺椅开启了一场医疗革命》这篇文章突然获得如此关注。看着一个个新增关注者的头像,一种莫名的感动和责任涌上心头。
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奇迹
当你说出内心真实的声音,总会唤醒他人心中沉睡的共鸣。
它们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触及了这个时代的某种缺失,也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当然,这突如其来的关注,也激发我开始认真的反思和梳理自己的创作初心、创作历程和使命定位。

网红与创作者:三个关键的区别



当我和朋友谈论创作者时,常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是要当网红吗?要做IP吗?"
表面上看,他们都在互联网平台上产出内容,都在吸引关注。但,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网红更像是一场短跑。用最快的方式刺激观众的情绪,获取即时的关注。他们追逐的是当下的流量,依靠的是人性最基础的娱乐需求。就像一杯加了大量糖分的饮料,给人即时的快感,却难以带来持久的满足。
而创作者则在进行一场马拉松他们不仅仅是在生产内容,更是在创造价值、建立连接、推动改变。创作者的工作像是在建造一座灯塔,它不仅照亮自己,更要为他人指引方向。
三个关键的区别:
  • 价值导向:网红关注"我能刺激和满足读者什么需求",创作者思考"怎样让读者更好地成为自己"。
  • 时间维度:网红在当下爆发,创作者着眼未来生长。一个是烟花,一个是雨林。
  • 内在动力:网红被外在数据驱动,创作者源于内心使命。前者追逐潮流,后者创造和引领潮流。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能用深度思考和真诚表达来影响他人的创造者。内驱创作者的核心是通过真实的自我探索,创造持久的价值。(关于内驱创作者的相关文章可以阅读Dakvava的公众号“INFP在AI时代”)

我作为创作者的三重困境


1. 学者or创作者:身份的冲突与融合

很长一段时间,我在两个身份间挣扎:作为学者,担心自由写作缺乏学术价值;作为创作者,又怕专业思维束缚了表达。直到我明白,这种双重身份恰恰是一份独特的礼物。
转折恰恰发生在《针灸改变美国?她用二手躺椅发起了一场医疗革命》这篇文章。第一次,我尝试将学术研究的深度洞察,用故事的方式讲述出来。当文章发布后,读者的反馈让我惊喜:有中医师说终于找到了表达专业理念的新方式,有普通读者说理解了中医的更大社会价值,还有人因此看到了医疗改革的新可能。
这些回应让我明白:严谨和感动并不冲突,专业和共情可以共存。关键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 用研究者的视角发现规律
  • 用讲故事的方式传递洞见
  • 用数据支撑核心论点
  • 用情感打动读者心灵
学术训练给了我:系统思考的能力、理性分析的工具、探索真相的韧性、跨界研究的视野
而INFP的创作天赋给我带来:感知生命的敏锐、讲述故事的能力、连接人心的力量、表达真诚的自由。
现在,我不再纠结于形式的选择。无论是严谨的学术论文,还是打动人心的故事,每种表达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适用场景。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保持深度思考的同时,让表达更自由、更有温度。
是的,我看到了学术体制的局限:过度的内卷竞争,僵化的评价标准,狭窄的研究范式。但这不意味着我要完全否定学术。而是要突破体制的围墙,把学术精神带入更广阔的天地。
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一次更高维度的融合。当专业性和共情力结合,当理性与感性交织,文字就有了突破藩篱的力量。
当我放下"必须成为标准学者"的执念,反而找到了学术与创作的最佳结合点:
用学者的深度去探索,用创作者的温度去表达。
感谢生命给我的这份特殊礼物: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在学术与创作之间,在深度与温度之间,找到一种独特的平衡。
这不仅是一种个人的解放,更是一种价值的创新 —用新的方式传递知识,连接生命,推动改变。
在这条路上,
学术训练不是束缚,而是让我能看得更远的基石;
自由表达不是放纵,而是能让思想触达人心的桥梁。
这种张力恰恰成就了独特的价值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2. 多元主题与核心议题

"三分钟热情"曾是我最大的困扰。从国际关系到公益慈善,从玄学命理到外星文明,从复杂系统到中医针灸,从心理治疗到内观禅修……这些年我数不清掉进了多少个兔子洞。我的大脑似乎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推动着,去探索心灵、个体、组织、社会、国家、世界、宇宙的复杂性和神秘性。
我这颗不安分的大脑,浮光掠影地掠过这么多五彩斑斓的知识领域,却又不愿意将自己完全沉浸到任何一个框架之中。
自由探索的喜悦和无法安顿的焦虑,两种能量在精神世界交织。在未能清晰认识自己“雨林脑”的特质之前,焦虑和自我批评常常占据上风。我总会反思:是不是又浪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去乱逛?为什么不能聚焦于一个明确的目标?
如何将看似散乱的兴趣点,整合成一个有力的叙事?是继续寻找那个最底层的力量,还是在写作中让主题自然涌现?
当我尝试去整合这些主题时,一个核心议题始终在浮现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这个问题贯穿了我所有的探索:
  • 在个人成长中,探索改变真正发生的瞬间;
  • 在公益领域,看到社会创新如何引领制度变革;
  • 在评估研究中,思考隐性的价值如何被创造和衡量;
  • 在中医领域,体会无形的能量如何疗愈人的疾病。

3. 社会价值与商业变现

坦白说,我对"商业化"存在本能的抵触。我只想享受纯粹的探索与思考,对于打造产品、设计服务这些事情总是心存抵触。
但现实告诉我们,找到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才能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如何在不违背内心价值的前提下实现创作的可持续性,这是每个认真的创作者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这也是我近期正在探索和突破的议题。我所有的追寻、对社会价值和隐性价值的思考,都与这个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我必须真正理顺价值的逻辑和金钱的流动规律,我才能心安理得的去开始行动。
虽然我已经知道很多内容创作者变现的策略和方法,但是我还没有完全想清楚知识付费的哲学、道德和价值追求。李厚辰对于知识付费的批判有其道理,创作者社群对于内驱创作货币化的探索也非常有意义,我看到了不同的侧面,而这两者需要在更高的层面融合,我才能够真正去行动
我会与我的读者一起去探索这个议题,尤其是长期从事公益事业的伙伴,以及被我的文章吸引来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读者,也许都有这个议题。
我越来越意识到,我们需要让理想扎根现实,让价值获得合理回报,让追寻变得可持续。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能力提升,更是一次心智的解放和一个新的经济范式的到来。

我作为创作者的三重使命


1. 连接不同学科领域

前面提到我自己探索过太多不同的领域,这些看似散乱的探索,却在不经意间编织成一张独特的认知之网。当我写那篇关于针灸改变美国的文章时,我开始明白:真正的突破往往发生在不同领域的交汇处。
正是这种跨界的视角,让我能看到常人难以觉察的模式和可能性。
当我用公益视角看医疗,会发现医疗的社会价值;当我用系统思维看公益,会看到改变背后的连锁反应;当我用东方智慧看现代困境,会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这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像一束光通过棱镜,折射出意想不到的色彩。
我想,作为一个跨学科创作者的价值,正是在于能够看见不同领域之间隐藏的联系,用一个领域的智慧解答另一个领域的困惑,让专业知识突破学科的围墙,服务更广泛的生活场景在这个高度专业化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跨界连接者,帮助人们看见更大的图景。

2. 连接隐性与显性价值

我在《灵魂游戏:创作者的显隐之道》中提到了我最新清晰的一个底层动力,就是显化隐性价值。
这个背后其实是基于我多年对评估理论和评估底层哲学的探索和思考。评估工作就是在做价值筛选和价值确定的工作。如何定义价值是评估的最底层问题。跨越公益、评估、医疗和创作多个领域的经历,让我对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
站在研究者的视角,我看到一个残酷的现实最重要的社会价值往往很难被货币化。
例如,在公益领域,统计数字永远无法完整描述真实影响:
  • 一个预防项目避免了多少潜在的社会问题?
  • 一次及时干预改变了多少人的人生轨迹?
  • 一个社区营造项目创造了多少无形的社会价值?
福特基金会的研究发现,社会创新项目的实际回报率平均是可见财务回报的3-5倍。这些隐性价值包括:
  • 社会关系的重建
  • 信任机制的构建
  • 文化认同的强化
  • 心理资本的积累
它们都在创造真实改变,却难以被现有体系衡量。最具战略意义的工作往往就是那些最难以量化、最不容易获得资源的部分。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悖论:越是根本的价值,往往越是隐性的就像中医和针灸一样,看不见的经络、无形能量比可见的结构更重要。
正是这种隐形价值的存在,赋予了创作者特殊的使命。
我们不仅是内容的生产者,更应该成为价值的发掘者和连接者。当一个创作者开始关注隐性价值,他的写作就不再仅仅是表达,而是成为了一种探索和创造。这是一种价值革命的新范式。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创作者的角色。不只是内容的生产者,更要成为:隐性价值的发掘者、社会对话的促进者、时代变革的推动者。
这需要创作者去探索什么是隐性价值,塑造新的价值评估体系,同时学会用文字讲述价值故事,扩大社会影响,促进公众对话,推动制度创新。

3. 连接个体与社会

在公益领域的十几年经历让我看到:最重要的改变往往发生在微小的个体和看不见的连接中。
一个心理健康项目不仅帮助了困境青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了新的帮助者。一个社区营造项目不只是改善了物理环境,而是重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纽带。
这些微小的个体的改变,最终如涟漪扩散,推动了更大的社会变革。
创作者就像这样的连接者。我们不仅仅是内容的生产者更是把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智慧的桥梁。
这就是创作者的独特价值:我们用真实的故事连接个体与社会,用深度的思考激发集体的觉醒。写作时要有意识地展现这种联系,让读者看到个体经验与社会议题的关联。
尤其是在公益领域,我看到太多被埋没的个人故事。
那些在偏远山区坚守的教师,为环保奔走的行动者,守护弱势群体的志愿者、推动社会创新的实践者,他们的付出和创造的价值,往往因为缺乏好的叙事而被社会忽视。
这些个人故事不仅值得被讲述,更应该:被系统记录、被深度解析、被广泛传播、被社会认可。
这就是创作者可以发挥独特作用的地方。通过专业的叙事能力,我们可以让这些个体的经验和故事浮出水面,让这些改变的力量被更多人看见。讲好一个故事,不仅是传播信息,更是在重构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真正的社会创新不是简单的问题解决,而是要激活个体的内在力量,创造一个正向循环的生态系统。
这正是创作者需要讲述的故事。不是简单的成功案例,而是要展现出改变背后的深层机制,让更多人看到个体和社会改变的希望和可能。

我作为创作者的三重修行



现在,每当我坐在电脑前写作,都感觉自己在进行三重修行:
  • 第一重是与自己对话。把内心的感受、思考和困惑诚实地呈现出来,不躲避,不粉饰。
  • 第二重是与读者对话。用真诚的文字搭建一座桥梁,让彼此的心灵能够相遇。
  • 第三重是与时代对话。当我开始关注隐形价值,开始连接不同的领域,开始讲述那些被忽视的故事,我就在参与创造一个新的现实。
成为一个创作者,不是为了成为谁,而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
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自我探索。每一次发布,都是一次勇气的试炼。每一次反馈,都是一面照见自己的镜子。
这不仅是创作,更是一场修行。

我的一点个人介绍


我是小南,

我的人格类型是INFJ/INFP, 人类图显示者,雨林脑。

我的身份标签包括:985本硕博,管理学博士,原北京某211高校教师,现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RGK公益与社区服务中心研究员(Research Scientist),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研究部主任。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公益慈善、非营利组织管理、公益组织和项目评估。

我探索过的知识领域包括: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公共管理与社会政策,慈善研究,非营利组织管理,评估学,复杂系统,人类学(中医人类学),哲学(长青哲学、贝特森哲学、陈嘉映),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超个人心理学,系统治疗),灵性成长,内观冥想,神秘学,命理学,太极。

目前正在探索的领域:创作者经济,创意写作。

自2023年开始学习中医,目前就读于美国Texas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的MACHM program(中医硕士项目)。


邀请


如果这些文字触动了你,欢迎打赏或捐赠支持我的创作。


作为一种体验金钱能量流动的方式会将一半的打赏收入捐赠给蓝信封行动——一个用书信陪伴乡村儿童成长的美好项目。


让我们一起,用创作的力量, 照亮彼此,也照亮这个世界。




Nan的炼心坊
让不可见的价值被认可,让有意义的行动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