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天天针法』
图片 |『来自网络』
今天听刘伟老师的线上课——《痛症治疗思路与针刺精要》,这周课程讲的是伤科触诊,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医之大美。刘伟老师讲授的是最系统、最严谨的专业知识,而我却被其深深地触动,感受到触诊的美妙和中医带给人的生命启迪。我很想把这份感受和启迪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领略中医之美,以及其之于我们每个人、甚至之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朱照南
触诊的复杂与精细
触诊是痛症诊断的重要环节。刘老师告诉我们,对一个疼痛的病灶做出准确的诊断,不能简单的看到一个点、一个区域,而是要将其放到人体的整个结构、网络、层次和功能系统中去看。这就要求医者对人体复杂系统了然于胸,也需要对触诊的每一个步骤、具体的操作技术有精准的把握。老师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为我们勾勒出来了这个错综复杂又层次清晰的触诊脉络。让我知道什么是“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触诊是分层次的,从最浅表的皮肤,到深层的肌肉,再到骨关节,胸腹腔内脏。随着层次的由表及里,触诊的手法、力度都会相应的调整。例如,皮肤表层的检查,需要摸揉、捏推、弹拨,需要感受皮肤筋膜网状结构的牵拉;肌肉韧带关节的检查,需要挤压、环绕、屈伸,需要双手角力去感知张力的变化;骨骼关节的检查,需要拉伸、滑动、旋转,需要在微小的变化中确定错位的筋骨。
触诊所需的专业知识
原来,一个高明的医者触诊的过程如此复杂精深、丝丝入扣,却又看上去如此的刚柔并济、灵动多变。这样的境界背后是极其坚实的专业能力作为支撑,是中西医知识和技术的整合。
西医方面,医者需要掌握基础的人体生理解剖知识,学习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的分布和定位。再往精细处,需要了解每个关节活动的基本规律,知道关节旋转带动的每一块肌肉;还需要去学习运动力学,了解弓弦力学理论,知道压力、应力、张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中医方面,不仅需要熟知经络的分布走向,还需要对经筋系统有深度的理解。此外,还需要将中医和西医的两套系统嵌套整合,知道神经与经络是怎么重叠的,肌肉关节与经筋系统是怎么结合的。当然,还需要整合中医最独特的部分——对气血流行、气化蒸腾和阴阳转化的感知。
只有这样,在一个高明的医者眼中,每一处的病灶才精准地、清晰地嵌入和浮现在整个复杂系统之中。也唯有如此,医者才知道如何用调整系统的方式让其复位和回归常态。
细腻柔和的感知能力
这些检查方法和技术背后、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却是医者需要具备一种极其柔和、细腻又敏锐的感知能力。比如,老师在讲到皮肤触诊的时候,一再强调医者要学会柔和细腻的触摸,要学会轻轻的滑磨,超级轻柔的感知,甚至达到“毛骨悚然”的程度。而最考验功力的确是刘师讲到的“神之探查”,在人体的表层之上,还有一层极其精微的能量层,也就是我们的神。而要探查神这个层面,可想而知医者自身需要达到何种细腻敏感的程度?
只有有了这份细腻敏感,才能真正“切而知之”。感受皮肤的温热寒凉、干湿厚薄;感受肌肉的松紧强弱、牵拉扭曲;感受筋骨的凹凸褶皱、错缝出槽。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刘师所言“手摸心会,手下成影,脑中成像,心中成法”,达到诊疗合一的境界。
感知能力为什么重要?
这份感知能力不仅对于医者来说至关重要,其实,我们每个当代的普通人都需要。陈嘉映老师在《感知、理知与自我认知》这本书里对这个话题有非常系统的论述。他精准的抓住了现代人最根本的困境——意义感的缺失。陈嘉映老师指出,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工具化理知占据主导的时代,人们追逐确定性的理知知识,因为这些知识代表着人类控制世界的能力,也必然勾连着财富、资源与权力。然而“理知走得越远,感知的切身性或丰富性就越稀薄,乃至最后完全失去感性内容,变成了纯粹理知、无感的理知。”这就是当代人意义感流失的根源,因为 “我们若不再感知世界,世界就失去了意义。”
然而,相比于科学和理知的世界,感性、感知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弱势,其背后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关于真实性和证据的标准问题。
到底什么是真实?
我们感受的人、事、物都是真切、鲜活的,是我们能够触及的。然而,与数学式的认知相比,感觉似乎不是确定的,拿不出坚实证据的,就容易被质疑其真实性。物理主义、科学主义者坚信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还原到分子、原子、神经元、物理化学的机制,陈嘉映老师坚定的反对这种还原,他认为真实不只是科学标准之下的真实,还有我们可感的真实(注1)。金观涛老师在《消失的真实》一书中也对这个问题做了阐述,他对真实性做了更加具体的划分,即科学真实、个人真实和社会真实。
科学的真实并不是世界的全部,用科学来逼近“真理”,却将人的心灵(人的主体性)排除出真理的领域之外。用数学和实验思维树立的科学大厦里,没有人之善恶、悲喜的位置(注2)。丢失了主体感受的所谓“科学”世界,不再有行动的方向和能量,成为一片虚空的世界。当然,感受本身也可以是终点,也可以不用再去行动,但是,它与虚空的区别是它有切实的重量和质感,正如陈嘉映老师所言“享受酒宴,承受痛苦,the end of it”。所以,到底什么是真实?
重拾感知:突破现代困境的一个答案
面对时代的困境、社会的困境和人心的困境,思想家们、知识分子们在各自的领域寻找答案。项飙老师从人类学的视角告诉我们要去“重建附近”,浸淫到具体的“附近”中,给自己找一个“锚点”去对抗生活的失控感和无力感;陈嘉映老师主张“超越唯一真理观”,坚守着“可感的理知”这一阵地,用哲学的思辨给我们提供更多可能的视角和解释;金观涛老师试图去重建真实的心灵,用一种统一的架构来包容科学的真实、个人的真实和社会的真实。
我认为这些答案都在指向一个相同的方向,或者这些答案还需要再往深走一步,往实操走一步,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切实入手的路径——重拾感知。具体来说,首先我们要对权威、对标准、对制度化祛魅,回到自身的感知,在每一个当下做出遵循内在本真的判断和选择。因为感受本身会指向反应,这些带有个人真实偏好的反应就会慢慢积累形成连续性的行动。如果每一个感受都是真实的,每一次反应和行动都是真实的,你构建的自我就是真实的,你的小世界就是真实的,由此再衍生出的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就是真实的。所以,真实性的起点就是个体的感受。
以手触身,以手传心
最后,再回到中医,回到触诊。几千年来,中医一直关注的就是人体的整体系统状态的存在,而西医关注的是细胞、分子、物理化学机制层面的存在。二者的本体论存在根本差异。中医关注的本体存在状态是人可观察的、可感受,而西医观察的本体则是依靠工具技术不断延伸的,脱离了人体的感知范围。这两种不同的本体是需要不同的理论去理解、不同的语汇去描述。二者同样重要(注3)。我认为,在当今时代困境之下,其实中医的体系反而更加重要。其意义不仅仅是治疗身体的疾病,还有治疗人心、社会和时代的疾病。
再回看刘师讲课时对于触诊技术、心法和境界的描述,这就是一个锻炼和提升自身感知力的过程啊!老师说要“心缓身透,循序渐进,按照次第慢慢练习。从摸到有形的实体结构,到摸到无形的气血能量,再到感知肌肉的呼吸韵律,感知神的起伏波动”。此刻明白了老师为什么说治病非但不消耗,反而可以滋养身心。这样的触诊,本身就是身心合一的临在,自我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显现。
在个人主体性之外,医者和患者交互又构成了另一层关系的主体。所有的爱和美都发生在医者手指与患者的身体接触的那一个瞬间,这以手触身的一瞬,生出一个交感互应的奇妙世界。这种轻柔精准的触诊背后是细腻柔软的心,是一份医者和患者的感通。如果没有这份交感,就丧失了中医最本质、最美好的部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就是人与人的身体、心灵和灵魂互相碰撞的过程啊!
再往上走一个层面,个人的主体真实、医患关系的主体真实之外,这份真实性可以延展到更大的层面。因为这份细腻柔软的感知背后是对万事万物的慈悲与爱,其本身就具备最强大的治愈的力量。所以,我始终相信一个真正高明的中医必定是一个柔软慈悲的人,一个有大爱的人。这大爱,不是对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对宇宙万物,一种由内而发的万物合一之感,无内无外,无我无他。
所以,现代人,都应该学点中医。回到自我的真实感受,回到与他人触碰连接的真实感受,回到与世间万物合一的真实感受。中医之大美,不仅是智识的挑战,更是身心的愉悦,最终通达灵性的觉醒!
当然,你最好找到一个真正高明的老师。老师带着我们用他的手,他的眼和他的心,去感知、去看见、去相信那份美妙。无需多言,大道在他的指尖流转。这感受又在我们的心里种下了种子,牵引着自己的手、眼、身、心,去通达自己和世界交互的那份美妙。我想,这就是以手触身,以手传心吧。
注1参考腾讯视频出品的纪录片《解释鸿沟第2集:颜色去哪儿了?》
注2参考李厚辰的播客节目《翻电问答|VOL 10中医,应该如何看待中医和西医的对比》
注3参考李厚辰的播客节目《翻电问答|VOL 10中医,应该如何看待中医和西医的对比》
作者简介:
朱照南,管理学博士,现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RGK公益与社区服务中心研究员(Research Scientist),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研究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公益慈善、非营利组织管理、公益组织和项目评估。自2023年开始学习中医,目前就读于美国Texas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的MACHM program(中医硕士项目)。
联系我们
薛军微信号:janetsnow2012
周小五微信号:zhouxiaohu2782
©天天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