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气——冬至

文摘   2024-12-20 18:36   陕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冬至·节气含义



 2024年冬至时间是12月21日17点20分20秒,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星期六。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冬至·节气特点



1.气温变化。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中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2.降水变化。随着冬至的到来,大气环流系统发生变化,冷空气活动频繁,湿润气流也逐渐增多。这导致了降水量的增加,特别是在北方地区,雪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大雪纷飞的景象成了冬至后的一大特征。人们需要小心冰冻路面和滑雪等雪地活动,确保自身安全。

3.物候现象。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太阳高度自此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传统习俗



冬至自古以来就是很重要的节气。《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这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冬至祭天始于周盛于唐宋,到了明清时期更为尊崇,皇帝在北京天坛举行祭天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表达对上天和自然的尊崇之情,并且逐渐流传于民间,演变为普通百姓冬至祭祖的习俗,称作“祭冬”。冬至的习俗丰富多彩,现如今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吃饺子。北方地区有“冬至不吃饺子会冻耳朵”的说法,因此在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庆祝。

2.吃汤圆。在南方,人们则更倾向于在冬至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家庭和睦。

3.祭祖。冬至也是传统的祭祖之日,许多地方会在这一天举行祭拜祖先的仪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

4.数九。从冬至开始进入“数九”,意味着最寒冷的日子即将来临。民间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等谚语,用来形容天气的变化。

5.冬至日还有测日影、添线、飞灰、履长等习俗。



冬至·起居养生


 

冬至后,中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人们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添衣服,注意保暖;室内要通风换气,减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繁殖;多吃补益身体的食物,如莲子、芡实、薏仁、赤豆、大枣、银耳等。

冬至后的“三九天”,天气寒冷,体内阳气刚刚生发,比较弱小,养生要调节体内平衡、顺应自然。因此要注意躲避寒冷、适当运动、多多休息、心情平稳,养护自身内刚刚生发的弱小阳气,使其利于以后的生长繁盛。

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也就是说,冬至前后是进补的最好时机。但是,并非随意乱补就能达到效果,冬季进补也需要一定的方法。



冬至·经典古诗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

唐·韦应物

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

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毗陵郡斋冬至晴寒

宋·杨万里

竹屋消残半瓦霜,水河冻裂一渔航。

不须宫线量曦影,化日今年特地长。



冬至·民间谚语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未央教育
发布各类教育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