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校上下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快推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官方微信平台现推出“迎评促建”系列报道,分享展示各学院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本期展示的是中西医结合学院。
学科建设优势突出
学院目前拥有中西医结合基础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B”的历史最佳成绩。学科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1名,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1人,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2名,岐黄学者1名,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名。
近年来,学科共承担科研项目96项,其中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9项。科研成果获奖3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何梁何利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30项。
教学模式持续改进
不断完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行“双基础一临床,特色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特色和优势。既注重学生中医学和西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加强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教授,为培养新时代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全面且具有特色。中西医临床医学下设中医学、西医学双系统学科课程,帮助学生在掌握系统的中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上,提升中西医临床诊疗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同时,学院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学院已获批线上线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创新创业课程1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
实践教学内容丰富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学习理论课程基础上,增加见习和实习教学比例,提升学生的中西医结合基本诊疗技术和实践创新能力。学院还建有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拥有价值三千余万元的国内先进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开放式实验平台、仪器设备,为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优质实验资源。
育人模式多元化
在课堂讲授、临床实践的基础育人模式下,积极探索育人模式的多元化。依托省级科普基地建设和学生“一站式”工作站,积极开展多元化的课外拓展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一)落实“三个老师”育人机制,打造育人“全链条”
实施“三个老师”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广大教师、临床医务工作者与学生管理队伍紧密配合,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之中。近三年共开展“三个老师”专题活动20余次,多渠道、多层面、多途径地实现对大学生的关心、教育和帮扶,将育人工作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形成育人合力。
党委书记姜建明受聘中西医结合学院名誉班主任
(二)晨读中医经典,夯实专业功底
组织学生晨读中医经典著作、方歌等内容,在学院掀起学习中医经典的热潮,将展示学习成果与学生兴趣结合起来,吸引广大学生参与,使学生沉浸在经典学习的氛围中,夯实专业功底,浸染中医药文化。
(三)开展中医传统文化科普,传承中医药文化
学院拥有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依托省级科普基地建设,在优秀学生中广泛征集志愿者担任讲解员,发挥中医药专长,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如开放中医药特色实验室、线上科普栏目宣传、中草药图谱宣传及栽培园体验等,让广大师生领略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四)青年教师门诊带教,培养中医诊疗思维
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学院安排具有中医执业医师资格的青年教师在临床中医门诊示教,全面培养学生中医诊疗思维,提升临床技能和创新能力。
(五)开展义务诊疗,服务基层百姓
每年组织党员教师和学生骨干前往保定唐县、阜平县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中医内科、妇科、针灸、推拿、艾灸等诊疗服务,赠送常用药品,讲解用药常识,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服务山区百姓,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和好评。
制作:河北医科大学新媒体中心
编辑:耿坤丽、霍科良
素材来源:中西医结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