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保加利亚的作家竟然有两篇作品成为我们的课文,你读过没有?

文摘   2024-09-17 10:13   江苏  

保加利亚作家课文插图

保加利亚作家,在我们的印象中,几乎想不出一位来,但出乎我们的意料,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上,竟然有一位保加利亚作家,他有两篇文章,曾经成为我们熟知的课文。


这就是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


我们在岳强主编的《语文:小学生阅读小秘书》(新华出版社,2007年11月版)中可以看到作家的一个介绍:


埃林·彼林(1877-1949年)是保加利亚著名作家。原名迪米特尔·伊万诺夫,生于富裕农民家庭,从小受到进步文艺的影响。中学时加入“瓦西尔·列夫斯基”文艺小组,并开始发表作品,后辍学在故乡当教师。他以写农村题材的中短篇小说著称。在1945年保加利亚解放前任过博物馆馆长、保加利亚科学院院士。从1909年开始,在近四十年时间里,他为儿童写了许多书,有童话、寓言和短篇小说。


《扬·比比历险记》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描写一个顽劣的、不听教导的男孩,干了许多坏事,最后还在小魔鬼阿嘘的诱惑下,被换掉了脑袋,骗入魔鬼王国。在魔鬼王国中,他的智慧和善良慢慢苏醒了,终于战胜了恶魔米里莱莱,冲出了魔鬼王国并找到了自己的脑袋,成了一个好孩子。后来作家还写过一部《月亮上的扬·比比》。


他的创作以中短篇小说见长,比较重要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第1集(1909),第2集(1911),幽默作品集《我的烟灰》(1905),中篇小说《格拉克一家》(1911),《土地》(1922),短篇小说集《修道院坡下的葡萄园》(1936)《我,你,他》(1936)等。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写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中篇小说《格拉克一家》,这些作品以90年代以后的农村生活为题材。短篇小说《安得列什科》(1903)写一个法庭执事去农村惩办漏税者,反遭青年农民安得列什科惩罚的故事,谴责了资产阶级政府的竭泽而渔,歌颂了农民的友爱与机智。《在另一个世界里》(1901)写贫苦老农马特科死后进入天国的见闻,揭露了人世间的黑暗和农民的苦难。


《天灾》1901)描写乡村神甫的诈骗行为,歌颂了青年教师为民除害的精神。《未收的麦田》(1904)表现了青年农妇拉扎琳卡对凌辱和迫害她一家的统治者所进行的反抗。在《罪行》(1904)中,这种反抗采取了更激烈的形式:青年农民利波愤然杀死危害他的家庭的财主。但他笔下人物的反抗,只是单枪匹马的自发斗争。中篇小说《格拉克一家》描写格拉克一家由尊长爱幼、勤劳和睦而分崩离析,反映了19世纪末保加利亚农村在资本主义势力侵蚀下封建宗法制的解体,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手段的野蛮和新生资产者的道德沦丧。——


埃林·彼林第一篇进入我们教材中的课文是《幸福是什么》。相信很多朋友有印象,因为这篇课文,从文革结束后就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一直到部编本使用之前,这一篇课文,始终存留在人教版的教科书中。




1980年版教材里的课文


其实,《幸福是什么》最早进入我们教材的时间,是在1956年10月出版的《高级小学语文第四册》。


据版权页显示,《高级小学语文第四册》版次情况如下:


1949年8月新华书店原版。


1950年11月新一版。这时候,课本中还没有《幸福是什么》。


1954年6月新5版。

1954版

1955年6月新6版。至此,各个版本里都没有《幸福是什么》。


1956年10月新7版,首次出现了《幸福是什么》。

1956版

1957年11月的新8版,同样保留了《幸福是什么》。

1957版

文革结束后,《幸福是什么》回归教材,出现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第9册(试用本)》中。

1980版

1983年3月出版的《五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10册》同样收录了《幸福是什么》。


到了2004年6月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中,首次在脚注里标明了作者是埃林·彼林。






2004版

之后,《幸福是什么》一直在人教版及部分省市的语文教科书中。


《幸福是什么》虽然是外国人所写,但是对幸福的理解,正是我们社会倡导的,所以读起来毫无违和感。


这个文章对于辅助儿童对幸福的理解,能够起到相当正向的引导作用。


而且《幸福是什么》这个童话的结构,是通过三个孩子的人生经历,在事隔多年之后,拿出了各自解答幸福的答案,这样的构思,我们很难确定,这是否是这篇童话首创了这样的构思,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构相当具有形象性,把枯燥的幸福的各种可能性,用鲜活的形象来予以展示 ,所以,这样的童话模式,其实形成了一种范式。而《幸福是什么》显然是这个范式的早期创设者,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幸福是什么》对后类的这种童话模板具有不可估量的启发作用。


这应该就是《幸福是什么》这个童话在我们的教科书中能够据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吧。


《幸福是什么》的作者相当明确,但另一篇课文也是埃林·彼林所作,就所知者甚少了。


埃林·彼林的这篇课文,就是文革后的首套教材、1980年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第八册》中出现的《老牛》。






之后,“五年制小学课本里”也收录了这篇课文。


当时,在教辅材料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潘林,看起来就像一位中国的乡土作家,所以有的教辅材料还称这位作者叫潘林同志。


其实,这位潘林,就是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的另一种译法。


埃林·彼林的这篇《老牛》的最早译本由茅盾翻译,刊登在《文学周报》1926年第234期上,当时所用的译名就是潘林。



这篇文章中文化的程度相当高,而对牛的习性的描写,完全可以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记忆。中国与保加利亚相距甚远,但在对牛的态度上,竟然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确实叫人啧啧称奇。


《老牛》这篇课文在教材里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它没有等到2000年之后教材里对作者都标明身份这个时间段,所以,《老牛》这篇课文的真正作者身份一直没有标明在课本中,也很难把它与另一篇逗留在教材里的时间更长一点的《幸福是什么》认定作者是同一人。


笔者对《老牛》作者的关注,也是因为有网友询问《老牛》是不是作家秦牧所写,笔者为此查访了一下,查到茅盾的译文集里有这一篇文章,才算是解开了这篇作品的真正作者之谜。

埃林·彼林像

应该说,埃林·彼林这两篇收入中国教材的作品,一篇与我们的价值观高度吻合(《幸福是什么》),一篇与我们的民族情感同频共振(《老牛》),令我们对这位保加利亚的作家心生尊崇,或许我们有必要再多读一点这位能够与我们中国人的三观如此合拍的作家作品。


埃林·彼林的作品,在五十年代就曾经有作品陆续出版。


1955年4月份群众书店出现了《艾林·沛林短篇小说集》:


1956年2月份,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在保加利亚农村里》(保加利亚作家合集):


1980年6月,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埃林·彼林选集》,其中也收入了《老牛》。



在此,我们向这位用他的思想与情感参与到中国当代文化创建的保加利亚作家致以敬意。


文学私秘
出版有长篇小说《好女孩,谁赐我》,各平台常销。曾任《中国银幕》、《科幻世界》专栏作者。解读那些曾经的阅读史,让阅读的历史充满情怀趣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