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重视!这种“无声的呐喊”,其实是“求助信号”

健康   2024-10-08 16:40   辽宁  

“当我大喊大叫发泄情绪,或者自我伤害感受到疼痛的时候,我才能感受到自己活着。”这是一个年仅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对于自我伤害行为所给出的令人心痛的诠释……


很多青少年自伤并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求生”。有些孩子说:“只有在这样自伤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可以掌控自己的。”


这样自我伤害的行为,称为“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在中国大陆学生中,NSSI总样本146936人,其中检出率为27.4%。也就是说,在我国,每10个学生里,就有3人有过自伤行为。


一、为什么孩子们要伤害自己?


1、为了摆脱负面心理症状

带来的痛苦


许多孩子在儿童时期情绪调节能力较弱、抗压抗挫折能力缺乏、自我认同感较低,这样的孩子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抗风险能力和应变能力都较弱,并且极易产生心理问题,深受其害,很难走出来。


当他们的心理痛苦大于身体痛苦,无法释放,无法缓解时,身体的痛苦会替代心理的痛苦,就感觉不到那么痛了。

2、为了调节自己的情绪


当父母因为教养孩子意见不一致发生争执时,孩子会感到强烈的自责,会觉得因为自己的原因,让家庭氛围变差,父母关系不和,甚至有的孩子认为,父母离婚也是因为自己。


这类孩子把本该是父母的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把愤怒指向了自己,用自伤的行为惩罚自己,缓解内心的混乱、恐惧和内疚感。


由于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自伤也是他们用来调节情绪的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

3、为了吸引他人关注

对人际关系进行控制


有时家长面对孩子的自伤行为感到恐慌,为了安抚孩子,过度给予孩子需求满足,孩子识别到这样的信息后,可能会利用这个行为,和父母谈条件,要求家长必须满足自己的要求。


当孩子知道自伤可以换来家人的关注、满足自己要求的时候,就会以此和家人谈条件,让父母妥协。一旦这种行为总是获得预期的结果,那么自伤行为就会被反复强化,持续保留下来。并且孩子在这个过程,会用行为替代心理成长,导致内驱力越来越弱。

4、受到同伴和网络的误导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认知、情绪、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伴之间容易相互影响,相互模仿。网络信息的复杂,对于认知判断不足的孩子也会起到负面影响,让孩子们争相模仿。这种互相的展示,让他们感受到心理满足。


其次,自伤行为也和学习压力、心理能量不足、家庭情感供应不足等有很大关系。


二、家长如何帮助孩子?


1、保持对儿童及青少年

所处年龄、行为、情绪的警觉


比如孩子最近是否情绪波动比较大、是否刻意穿着长袖遮挡、是否环境的巨大改变(转学、搬家),导致孩子不适应等。

2、发现孩子自伤后,家长可以进行

友好询问,而不是质问


面对孩子的伤口,家长不要过度紧张,可以帮助孩子包扎,试探性询问原因,多听,少评价。


如果孩子拒绝和父母沟通,拒绝展示,父母也要表达出面对孩子自伤的态度。可以给孩子一些能够找到自我价值及自我认同感的方式,增加孩子的内驱力。

3、表达出有效的倾听和理解


当孩子想表达自己自伤的原因及感受的时候,家长只需做到倾听,不评论、不争执、不建议,不要打断孩子的表达,共情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自伤行为,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求助。我们需要想想: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为什么要用自伤的形式解决。


三、目睹孩子的自伤,

家长该怎么办?


当孩子情绪冲动,直接在家长面前自我伤害的时候,家长尽量不要表现出恐惧及情绪崩溃,或者给孩子贴标签“你心理有问题”“你想威胁我们吗?”


这时候家长应该保持理智和稳定,陪在孩子身边,关注着他。稳定的家长,才能成为孩子安心的依靠。

最后,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反复自伤并且不能干预的时候,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避免拖延和深化。


儿童成长中心

心理治疗团队

心理治疗专业团队由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组成,每位治疗师都是心理专业出身,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个人案例达到上百组,能够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和家庭遇到的问题,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无论是情绪管理、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二胎家庭亲子关系,还是孩子的个人成长、自我认知、内驱力培养等方面,我们都能提供有效的支持,且会针对家庭,给予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为家长和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成长氛围。

沈阳安联妇婴医院订阅号
安联妇婴医院是一家按国际标准设立、诊疗技术领先的高端国际化妇婴医疗机构。国内一线著名妇产领域权威专家李辉院长、宋薇薇首席专家引领辽沈地区知名专家团队,秉承“妇儿健康与安全至上,温暖仁爱,诚实守信”的核心价值观,全方位为妇儿健康保驾护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