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创:“请老的”与“送老的”
2、原创:酥 菜
3、【生活拾零】没年味儿(一):远去的手写春联(2025015)
4、没年味儿(二):不再可口的饭菜(2025016)
5、【生活拾零】没年味儿(三):渐稀渐远的鞭炮声
《礼记·曲礼上》有一句话:“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意思不难理解,就是说礼节重在相互往来,有往无来,不符合礼节;有来无往,也不符合礼节。这个“礼”,可以是礼品、礼物,也可以是一种礼节、礼貌,还可以是相互的帮助与支持。礼品、礼物的交换,是为了联络关系,增进感情。我记得以前的时候,春节前后要走亲戚。姑家,姨家,舅家……大凡是关系比较近的基本上每年都要转一圈。既然是走亲戚,那就不能两手空空,再穷也要带点东西的。那时候,大家生活条件都不好,走亲戚带的东西也不多。一般为四样,富裕点的也有六样的、八样的。两瓶白酒,两包点心,两包挂面,两瓶罐头……这些都是根据家里的情况随意搭配,但不管怎样,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不少的,那就是“礼”。这个“礼”,可不是普通的礼物,是很大的一块肉,从猪后背上专门切出的肉,长条状,一般10斤左右。每到年关,许多人都会打刀“礼”,放到礼篮子里,用红布一盖,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就出发了。近点儿的,也有挎着礼篮子步行去的。那时候走亲戚,非常重视,一般是全家出动。主人家当然也不会怠慢客人,杀鸡宰鱼包水饺,有时还要找几个陪客的,七八十来个人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啦啦孩子,聊聊生活,热闹非凡。一般小孩子们不让上桌吃饭,都伸头伸脑地在大门口或者屋门口偷看。只等大人一声喊,便飞快地跑到桌前,给长辈倒茶敬酒。倒茶要手扶茶壶盖,倒酒要倒满,递酒要双手……许多饭桌的规矩都是在这个时候学到的。当然,倒茶敬酒不白忙活,座上的客人会每人夹一个鸡腿或者鸡头什么的以示表扬,有时还会得到口酥、点心之类的美食。现在的孩子基本连看都愿意看,但那个时候,却是难得的美味。更高兴的,还是和那些表兄弟、表姐妹们一起玩。有时候,还会住在亲戚家,多玩几天。菜上八味,酒过三巡,每个人的脸上都红扑扑的,太阳也已经偏西。虽然意犹未尽,客人也要告辞了。一般情况下,主人家把客人的礼物会拣样留下一些——当然,那块肉“礼”是一定要留下的。在大门口,主客还要推搡一番,客人嫌主人留得少了,非得再从礼篮子里拿出两样来。主人家再把东西掖进去。你争我夺,你来我往,像吵架似的……主人家留下的那份大“礼”一般情况下是不吃的,第二天,甚至有的是当天就让添几样东西再走下一家亲戚了。姑家,姨家,舅家……转来转去,有时候,一刀礼要转十几家,从年前转到年后。也幸亏春节前后天气冷,不然早到发霉变味儿了。当然,那刀“礼”转的时候长了,也真的会长毛。实在不好意思再转下去了,就切吧切吧炼油,用肉油渣渣包水饺吃……现在,很少再有人去打刀礼走亲戚了,即便偶尔走动,也是拎点东西匆匆去匆匆回,极少在亲戚家吃饭——即便是吃饭,很多时候也是去饭店,没有了“家”的味道。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这也不缺,那也不缺,唯独少了来往。走动少了,感情也就慢慢变淡了,年味儿也就变淡了……
张学勇,男,山东泗水人,高级教师。泗水县优秀教育工作者、泗水县首届儒学讲堂名师、泗水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泗水县第六届小学语文教学能手、泗水县第八届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手、泗水县第九届道德与法治教学能手,第二届“爱心杯”全国优秀班主任获得者。在各类杂志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著有《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一书。《中国教师报》《校长》《中华校园》等杂志报刊曾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杂志封面人物。在山东、湖北、甘肃、安徽、广东、浙江、四川、贵州、江苏、云南、河南、湖南等地交流分享100余场次。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长按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