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经典】跟着勇哥学《论语》——低要求与高标准(2025005)

教育   2025-01-07 06:00   山东  


   低要求与高标准

     202516

(绘画作者:珍珠泉小学六年级一班冯润泽)
对于“君子”,孔子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在生活上、物质上不必过于苛求,差不多就行了,可是在做人、做事、求学问上那要求就高得多了。

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这样一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个君子,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必不可少,但不必要求太高。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能只为了吃饭。在饮食上,标准要低一点儿,不必每天都山珍海味的;住的吧,也不要太舒服、太安逸了。我记得鲁迅先生曾经也说过类似的话——生活太安逸了,工作会被生活所累。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每天总惦记着吃喝玩乐,变着样儿的、变着法儿的去享受,那就很容易忽略许多重要的东西。安逸,是生命的隐形杀手惬意舒适的状态会让我们沉醉其中,享受其中、迷恋其中,不愿自拔。过度的安逸往往会使我们失去进取心,变得懒懒散散、消极懈怠,失去了进取心。当我们沉溺于安逸之中时,生命就在一点一点地悄然流逝,而我们却浑浑噩噩,不知不觉。等到意识到时,可能已经为时已晚,生生错过了许多宝贵的机会。
既然如此,君子是怎么做的呢?孔子也给出了答案——“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只有我们从吃喝玩乐的低级趣味中解脱出来,才会有更高的理相和追求,才能够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好好学习,也才能够天天向上。

君子要“敏于行慎于言”。孔子一直不喜欢能说会道的人,他认为“刚毅木讷近仁”,他觉得“巧言令色”者是“鲜矣仁”的。那些夸夸其谈的、口若悬河的、能言善辩的、花言巧语的、强词夺理的……都入不了孔子的法眼。孔门之中的子路、宰予、子贡、司马牛等许多弟子都因为说话受到过孔子的批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许多人死在嘴上,还不知道自己哪句话得罪了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说话是要过过大脑的,是要三思的。相反,做事的时候,那就要“敏”。这个“敏”有两层含意:一是勤奋的意思,一是利索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君子做事不仅要勤奋,还要利索。什么事在他那里都不是事儿,信手拈来,三下五除二就给正理的妥妥当当的,干净麻利快,一点儿也不拖泥带水、婆婆妈妈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要不断地学习,要终身学习。孔子是非常重视学习的,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一则里,他强调的是向“有道”之人学习——“就有道”。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假如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接近那些“有道”者,他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卓越的能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改变我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有了“见贤思齐”的心,处处以有道之人为标准,时时以有道之人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自我反思,自我纠正,自我提升,还愁自己不精进吗?

我们的心在哪里,我们的力就指向哪里,我们的成长点就在哪里,我们的突破点也就在哪里。哪些方面应该低要求,那些方面应该高标准,这个选择权不在他人,就在我们手里。

所以,我是一切的根源,进也由己,退也由己;成也由己,败也由己。


      张学勇,男,山东泗水人,高级教师。爱心与教育研究会骨干会员,泗水县优秀教育工作者、泗水县首届儒学讲堂名师、泗水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泗水县第六届小学语文教学能手、泗水县第八届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手、泗水县第九届道德与法治教学能手。在各类杂志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著有《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一书。《中国教师报》《校长》《中华校园》等杂志报刊曾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杂志封面人物。在山东、湖北、甘肃、安徽、广东、浙江、四川、贵州、江苏、云南、河南、湖南等地交流分享100余场次。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长按    关注我







麻雀校长张学勇
碰撞思想,交流心得,感悟生活,分享幸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