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我就逛个博物馆,怎么比渡劫还难?

文化   2024-10-17 08:24   浙江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连博物馆的走廊大厅都长满了人!

国庆假期你去哪儿玩啦?如果你留意电视新闻或者在抖音、小红书搜索博物馆,就会发现大家对于博物馆的热情。

很多人甚至提前一个星期半夜12点准时抢票都未必能成功。

与之而来的也出现了很多体验差的现象,比如好不容易抢到票,但却只看到了前面那位男士的后脑勺

辛辛苦挤到展出的文物跟前,刚找到一个能够避开人头的完美角度,新一波的人潮涌来,你就被人流推着赶往下一个展厅。

至于刚才看了啥,愣是一个字也没记住。

本来逛展逛的是古代文明大赏,现在呢,一整个当代不文明大赏。

有观众吐槽自己碰过一群人请自己站到一边让他们拍照,结果不仅拍个没完,甚至还换了好几套装的情况。

上海博物馆的埃及展里,有游客直接上手敲棺材板。

网友见过有大哥要躺进墓坑模型里拍照的。

这么着急给自己送走,不去博物馆还真见不着这种奇观。

当然,博物馆怎么能少得了熊孩子?

横坐的,平躺的,疯跑的,打滚的,自带尖叫BGM的……啥样的小孩都有,主打一个宾至如归。

有人吐槽小孩总是喜欢摸展台的玻璃(摸花了影响其他游客的观感),网友立刻回道:

那你是没见过舔玻璃的。

怎么说呢,就是离谱到你忍不住认真思考一个问题:

说他们是“熊孩子”,多少对熊这个群体有点大不敬了吧?

博物馆里的奇葩父母也让人大开眼界。

最常见的莫过于大人给孩子瞎讲解,一个敢讲,一个不得不听。

于是,在这些家长口中,一个崭新的中国古代史诞生了——

明代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

孟子和孟德是父子关系(让孟德斯鸠情何以堪?);

妇好鸮(音同消)尊,被迫更名为“妇好鸟尊”;

还动不动提出灵魂质问:

让我考考你,八大山人是哪八个人?

还有父亲让孩子长大赚钱给自己买金缕玉衣穿的(属于地狱笑话了)。

有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分场合随地鸡娃。

有要求话都说不全的小孩复述文物信息的,有斥责幼儿园小朋友记不住小篆和隶书区别的,还有自己毫无兴趣却按头让小孩看展,不看就怒斥的……

如此逛展,意义何在?

这样一天逛下来,你精疲力竭,一屁股坐在博物馆大厅的台阶上,一动都不想动。

质疑,理解,成为。

此刻毫不顾忌形象的你,为自己的吐槽画上句号。

博物馆渡劫记在这一刻形成了闭环。

逛博物馆本来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可以带领我们逃出日常,想象着过去时空中的生命如何生活和创造,感叹着既熟悉又陌生的祖先和我们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逛博物馆的门槛的确也很高,跟风的人多,懂行的人少。如今“博物馆热”衍生出的各种乱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既然这样走马观花的博物馆行程根本不能带给我们深度、正向的体验,而整治乱象所需要的教育引导和制度改善又是个长期工程。

那么对普通人而言,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究竟是什么?

还好有它啊!▼▼▼

《会讲故事的中国艺术》(全5册)

中国美院专家团队撰写
精赏50件国宝级文物
纵观中华文明7000

想要从01看懂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不想再当博物馆里的“哑巴父母”,或者一张嘴就暴露文化水平的显眼包,那就试试从这套书开始吧!

堪称集实用、收藏、趣味为一体的纸上博物馆

独家精选50件国宝,300+高清资料照片▼▼▼

140多幅丰富插图+50幅主题漫画▼▼▼


全书分为5册——《先秦重器》《秦汉大观,魏晋奇珍》《隋唐盛世,五代谍影》《宋元风雅》《明清光华》。

以几千年中华艺术史为时间轴,取不同朝代的艺术精粹,每册含10篇生动有趣的艺术史故事,传达出泱泱大中华文明独特的艺术人文价值。

图源:小红书@蓝蓝爱读书


每册包含一张高清大拉页,大尺寸还原文物绝美颜值。

拉页被打开的一瞬间,整个编辑部“哇”声一片▼▼▼

“地下的军团——秦始皇兵马俑”这一节中,光图片展示就有近20张图▼▼▼

做这套书只为达到两件事——

带你看懂文物,爱上文物。

目前市面上有两类文博向图书,一种是启蒙类童书,他们往往画风和文风都很低幼,读者画像大多是尚处在读图阶段的孩童。

另一类则是典藏类图书,他们的卖点是收录的文物够全,文字内容够多,图片资料够丰富,装帧够精美,一套够看一整年。这类书的读者画像倾向于文博发烧友,收藏送礼都有排面。

而我们这套《会讲故事的中国艺术》则结合了二者的优势。

第一,为什么我们只选了50件国宝来精讲?

因为我们的定位就是艺术启蒙。

这套书的受众画像是所有对文博有兴趣但是又入门无方的普通观众和读者。

十全大补虽好,却也容易贪多嚼不烂。

这套书的内容要是做得太多太厚太深,就无形中拉高了普通人进入文博、艺术世界的门槛。

究其根本,博物馆乱象源于普通观众的历史文物知识过于匮乏。

《会讲故事的中国艺术》真正做到了读者友好型艺术启蒙

图源:小红书@七月夏花(卡卡)

在我们的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努力下,理解文物的门槛不再高不可攀。

我们想要的效果就是下至7岁,上至70岁,各个年龄段的读者们都能毫无心理负担地随意翻开书读下去,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爽点。

本书每一章节都由漫画引入,漫画主人公是年幼的小朋友跳跳和她的妈妈,内容往往是跳跳妈妈和跳跳的对话,她们总是能从日常生活聊到古代文物。

比如跳跳痴迷的超级英雄卡牌盲盒,和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的《水浒叶子》用途其实差不多,都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

我相信大部分人在博物馆看到真正的文物时都未必能意识到这一点。

观赏文物,不仅是观赏器物本身的艺术之美,还要看到是怎样的一群人在用它,用它来做什么。

我们的祖先和我们一样,热爱美的、有趣的东西,他们也要打扑克,听rap,全国各地到处旅游。

击鼓说唱俑塑造的说唱艺人和现在的rapper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们捣鼓出这些文物的时候,没想着要给几千年后的你瞻仰观摩,主要就是为了给当时的人欣赏娱乐。

你只要翻开这套书,就能强烈感受到自己与历史、与祖先的连接感——

他们,也曾是我们。

别以为我们的装帧做得俏皮,就怀疑这套书的专业度。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低幼童书,只靠花花绿绿的视觉效果吸引小朋友。

这套书真的能够让你感到历史“与我有关”。

自夸一下,能做到这一点的文博类图书,市场上不多见~

这就是我们的创作团队为什么要花费三年时间努力地做插画、漫画,打磨文稿的原因。

书里的每一处细节,每一处排版,每一处设计,都凝聚着创作团队对艺术启蒙的见解和决心。

小红书博主@初与读书

第二,为什么不按博物馆分类,而是按中华文明的发展顺序来讲?

因为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艺术史是正宗的高校教学思路。

本书的作者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资深教师,有丰富的中国美术史一线教学经验。

作者介绍

主编:董捷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20余年来,随美术史家范景中先生从事艺术史研究,出版《版画及其创造者》等著作,

获得第八届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是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副主编:洪潇亭

艺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从事美术史专业教学及译介20年,出版专著《新神殿里的雄辩术》,代表译著有《现代绘画简史》《南方工作室》《构图的发现》等。


著者:邱雯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她是活跃于讲台近20年的中国美术史资深讲师,也是幸福而疲惫的学龄儿童“老母亲”,有一个活泼可爱、好奇心旺盛的女儿“跳跳”。

绘者:YiLi

青年漫画家、平面设计师,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为多本图书创作插图,代表作有《大卫》《九月公主与小夜莺》《菲茨杰拉德致女儿书》《爵士乐,就是为了好玩》等。

他们撰写的内容有两点优势,一是专业性毋庸置疑,二是拥有受众意识

50件文物都是作者和编辑经过精挑细选和反复讨论后商定的。

既有知名度与文物价值并重的“顶流”,如四羊方尊、红山文化女神像、秦始皇兵马俑、敦煌莫高窟九色鹿壁画、《簪花仕女图》、《清明上河图》等。

也有知名度相对轻量,但价值和趣味毫不逊色的曾侯乙编钟、长信宫灯、击鼓说唱俑、《百子图》、《水浒叶子》,等等。

我们保证书中的每一件文物都有足够的分量展示中华文明的某一切面,最终百川朝海,呈现出千年华夏文明的完整面貌。

每一册书都有一篇作者(也是跳跳的妈妈)撰写的卷首语。在第二册《秦汉大观 魏晋奇珍》的卷首语中,她写道:

不一样的朝代,都拥有各自的伟大。说它们伟大,并不只是指战争的荣光、盛世的威仪,更是指人性的觉醒,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

读完这套书,相当于纵览了一遍浓缩版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你会发现,书越读到后期,越能看到很多个性化的、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艺术作品出现,同时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珍奇国宝也越来越多。

最开始创造这些文物的是无名无姓的工匠,即便他们用生命创造出了兵马俑这样的举世奇观,也没能在历史上留下一姓半名。

但是从“魏晋奇珍”的内容起,书里出场的文物前头开始拥有作者的名字了很多文物不仅反映时代审美,还承载了更多对个体的观照。

比如徐渭的《水墨葡萄图》,八大山人的《荷石水禽图》,这些画里都藏着画家的个人情绪,反过来又是我们理解时代精神的一把钥匙。

这时你再回过头来咂摸作者的话,才能品出什么叫“人性的觉醒”和“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

这就是按历史的时间顺序介绍文物的好处,既见天地,又见众生,让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感受微妙的人性之美。

讲真,百科大全式的图书很难带来这样系统性的阅读体验。

另外,作为大学老师的他们更知道怎样吸引读者,如何将生硬的知识点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受众。

来看看目录就知道了▼▼▼

“七千年前的‘小佩奇’——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

“‘愤怒的小鸟’——马踏飞燕”

“碟中谍——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你看不惯我,也除不掉我——八大山人《荷石水禽图》”

每一章节的主标题俏皮中带着巧思,与我们当下的娱乐生活贴得很近。

但是书中的正文内容绝不含糊,真正做到了把高校课堂带进家中

如果家长发愁不知如何跟孩子讲解历史文物知识,就跟着这本书的高校教学思路来讲解准没错。

第三,作为一本面向全年龄段(7+)的启蒙书,我们为什么要下血本做插图、漫画,研究排版?

因为启蒙是不分年龄段的。我们希望所有大人都能卸下偏见,从孩童的眼光重新打量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

比如讲马踏飞燕,先从跳跳的童言童语聊起:

小鸟飞得好好的,突然被马踩了一脚,一定很生气吧?

于是,标题“愤怒的小鸟”诞生了。

“所有人都关心你跑得快不快,只有我关心你(脚下的那只鸟)疼不疼。

这个句式从采访全红婵的记者口中说出实在丢人,但从小朋友跳跳的口中说出,却别有一番趣味。

接着,作者从这张全国最著名的马脸聊起,说它是“行走的表情包”。看到这里,平时爱玩梗的朋友都懂了,这不就是现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博物馆显眼包”吗?

其实这匹青铜马生动的形象和动态代表着汉代的青铜技艺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作者不放过任何细节:

马头顶的鬃毛和身后的尾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跑步的姿势是“对侧步”,这是上等骏马奔跑时特有的优美姿态;马蹄下的飞鸟设计妙在哪里;汗血宝马对汉家王朝巩固江山有多重要……

这些工艺鉴赏和历史文化知识补充,就算找博物馆人工讲解也未必能讲得这么细致有趣。

书中还设置了一些互动环节。

比如《秋庭婴戏图》这章中提到了很多宋代小孩喜欢玩的游戏,比如推枣磨、人马转轮、陀螺等,这些古老的小游戏现在还能复刻出来呢。

咱们的插画师特意画了制作“推枣磨”的示意图,有心的朋友可以在家里复刻一个宋代顶流玩具。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曾出现过“枣磨”

中不乏这样对古代艺术品的制作工艺的解读。在讲到著名画家陈洪绶时,书中配了版画的制作流程插图。

版画看上去是离我们很远的艺术工艺,但没准小时候大家都玩过。

反正我小时候就喜欢拿小刀在橡皮上刻自己喜欢的图案,再用钢笔把没刻到的地方涂黑,往纸上一戳,一个专属图章就盖好了~

别怀疑,这其实就是版画的原理。

你看,文物和艺术一点也不高高在上,它就藏在你小时候没用完的半块橡皮里

不敢想象如果我小时候能拥有这样一套书该有多幸福啊~

如果提前看了书里的内容再去博物馆,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

孩子不再胡闹,大人不再焦虑,所有人都自得其乐,还所有文博爱好者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也还每家博物馆一块干净透明,没有脏手印和口水的玻璃。

如果这样的愿景暂时难以实现,那就先看书吧。与泱泱中华千年文明在书中相遇,也许更加美好。

后浪
~先读书,后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