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七个聚焦”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强调“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
——2023年7月7日,习近平在听取江苏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努力培育新风尚、展示新形象。
——2023年9月8日,习近平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运用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窗口加强文化交流传播,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
——2023年9月21日,习近平在听取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在坚守主业基础上推动经营多元化,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的讲话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天津要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进一步彰显天津的现代化新风貌。
——2024年2月2日,习近平在听取天津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
——2024年3月21日,习近平在听取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监制 | 蒋友谊
审核 | 祁晓翠
编辑 | 段振韬
来源 | 党建网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