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800余字
阅读约需要6分钟
预期结果分为“所确定的目标”、“理解”、“基本问题”、“知道/能够做到”四个部分的内容。
“所确定的目标”,在“倍的认识”单元中我从课程标准上摘录了这样1条:
会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在“倍的认识”这个单元,主要就是前半句——会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倍数关系就是一个常见的数量关系,而”倍的认识“这个单元主要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单元。
“理解”主要描述本单元涉及到的大概念,而“基本问题”则是将大概念以某个问题/某几个问题呈现在孩子面前,向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从而引导孩子感悟大概念。
这个单元要理解的大概念有2个,1个是基准,1个是倍数。这两个概念相互联系在一起,基准就是倍数关系所赖以成立的标准,而倍数就相当于有几个基准。
基于此,我确定的本单元“理解”目标为:
1.在倍数关系中,基准的重要性,用好基准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2.方块图/线段图可以用来表征倍数关系。
根据理解目标,确定以下问题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
1.为什么同样是2倍,一会是6个,一会是8个?
2.12个苹果为什么一会说(针对3个)是4倍,一会说是3倍?
3.如何通过画图(方块图或者线段图)来“翻译”问题?
4.“倍”为什么不是单位?
在“知道/能够做到”部分,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在倍数关系中,能判断基准和倍数。
2.会解决倍数关系的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3.不在倍数后面加单位。
评估证据部分主要有2部分内容:表现性任务和其他证据。
表现性任务评估的主要是理解,主要通过学习单上的任务和整理概念地图进行。
学习单上的任务一般会涉及大任务,呈现孩子的思考过程,然后在孩子的思考和生成的素材基础上交流和学习。
每节课会和孩子们一起整理概念地图,并且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单元结束时,可以将这些课时的概念地图汇总,整理成单元的概念地图。
我所确定的其他证据主要指向知识和技能,几乎每节课都会留出5-10分钟左右当堂完成“课堂评估”。当天批改,批改筛选出有困难的孩子后,尽可能当天就给予帮扶。
“课堂评估”一般是5道题。前2题指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评估,也就是评估“知道/能够做到”目标的达成情况,题目一般选自《数学作业本》、《核心素养》;第3题指向理解目标,指向该课时的核心概念,一般都是我自己设计题目;第4题指向解决问题;第5题是拓展类型的题,主要是为满足学有余力的孩子的需要而准备的。第4题和第5题一般为选做题,通过选做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具体课时要点说明:
本单元一共确定了3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注:只安排新授课,练习课未安排在内)。
【01-倍的认识】
引入“基准”,通过讨论“倍数相同,总数不同”及“总数相同,倍数不同”理解“基准”的重要性,把“倍”的概念建立在有几个“基准”上。
【02-解决问题(一)】
尝试画圆饼图/方块图,重点放在对“倍数”的表征上,借鉴原来对份数的表征,突破难点。
【03-解决问题(二)】
先根据信息和问题画方块图,再将方块图简化为线段图。在图的基础上,列式解决问题。
出于教研的需要,整理了”倍的认识“单元的教学框架。两三年前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挺成熟的,但是这一次对框架的整理,又有了新的领悟。
之前一直困惑为什么在《课程标准》中找不到“倍”相关的描述,现在想明白了,“倍”既不是“数的认识”的内容,也不是“数的运算”的内容,本来就是“数量关系”下面的内容。所以,关于解决问题的这一条描述其实就适用于“倍”。
另外,关于倍为什么不是单位,也有了新的领会。数学中的单位有两类,一类是计数单位,一类是计量单位。
“倍”显然不是像”一、十、百、千……“这样的计数单位。同样,”倍“也不是计量单位,计量单位”千克、米、分钟“等都是固定计某个量的单位,而倍显然不是固定的,所以不是计量单位。
“倍”是什么,“倍“反映的是一个关系,是某个量与作为基准的量之间的关系。
到后面,“倍”就延伸开来,变成了分数,而且对于理解假分数也有很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