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发现,科学干预,让烦人的“ADHD”变成快乐的“多巴胺”

文摘   2024-11-19 16:09   浙江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神秘词汇近年来在朋友圈、家长群里频繁闪现,仿佛一夜之间,它从深藏不露的英文缩写“ADHD”,摇身一变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谈资?




那么

这个让人既好奇又略感陌生的ADHD

到底藏着什么玄机呢?

揭秘时间到!








ADHD,全称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多动症”。别看它名字听起来有点“调皮”,其实它关乎孩子们的注意力与活力平衡的大问题呢!







根据一项对1983年到2015年间发表的33篇研究的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显示,中国儿童ADHD的总体发病率为5.6%,其中男童的发病率为7.5%,女童为3.4%。近年来,儿童ADHD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不发达地区和小学生群体中更为明显。







多动症“多”在哪里

ADHD的儿童多动程度远超其年龄发育水平,被称为“活动过度”

 



ADHD儿童的多动行为常常无明确的目的。动作行为常常有始无终,普通儿童的多动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自我约束和控制。

普通儿童除了多动以外,一般不伴随或者很少伴随冲动任性、情感和其他行为异常。多动症可能会伴有打架斗殴,遗尿、说谎等异常行为。



什么是多动症?

目前认为多动症的本质是由于一种叫作的物质分泌不足。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主要负责在脑细胞之间传递信号,就是把一个信号送到另一个地方。普通儿童能够分泌足够的多巴胺,这就使得他们可以过滤无关的信息,专注做事情。

但是对ADHD的儿童来说,多巴胺分泌不足,前额叶无法对神经节传递过来的信号进行恰当的处理,信息传递可能就会混乱,出现过度兴奋,不能抑制无关信息,无法集中注意力。




多动症最早干预时间

ADHD如果是多动冲动型最早可以在4岁的时候发现症状,并会在接下来的3-4年持续加重,7岁-8、9岁的时候可能程度会达到最高。8、9岁之后,多动的症状开始减轻,但进入青春期以后多动的这种现象可能很难发现了。






多动症的病因


基因因素:血亲(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或其他心理健康疾病,接触环境中的毒素,比如主要存在的铅,母亲在孕期用药、酗酒或抽烟,早产。


环境因素:有压力的家庭环境、不合适的教育环境、相比学校在家中结构性较低且规则较少,以及频繁使用数字媒体。


心理社会因素:照料者压力增加或精神卫生问题(如抑郁)。

ADHD的三种亚型


1.注意力不集中型:大多数症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


2.过度活跃/冲动:手脚不停动,擅自离座,在不适宜的场合跑来跑去,爬上爬下。


3.混合型:同时具备上述两种症状。


多动症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注意力不集中会导致:完成学业困难、退缩/逃避、社交困难、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不好、过渡补偿。




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

抑郁:患有 ADHD 的⼉童中约有 20% ⾄ 60% 患学习障碍,会影响阅读、数学或书⾯语⾔

焦虑:让孩子经常感到担心和紧张


社会交往问题:影响孩子感知和与他⼈交往的⽅式


品行障碍:导致反社会⾏为,如偷盗、打架、破坏和伤害他⼈或者动物


图雷特综合征:孩⼦会不⾃主地发出不想发出的声音

和做出重复性动作


睡眠问题:例如难以⼊睡和睡眠不规律


物质使用障碍:包括毒品、酒精和吸烟,儿童和青少年还会出现手机平板过度使用


心理障碍:如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含抑郁和躁狂行为


对立违抗性ODD26.1%


如何让多动变成活泼可爱


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上,要去专业的医院,寻求医生。


行为疗法针对孩子的情况设计行为改善计划,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程序,减少孩子的过多或者纠正不良行为。



家长们需要提高警惕,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同时,我们也应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理解、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



让我们携手努力

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点亮明灯

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

更加自信、坚强




——专家简介——


黄  瑶

一级教师

应用行为分析师(BCBA)

擅长综合运用VB-MAPP、ABLLS-R、PEP-3等量表进行系统化评估,制定并实施IEP;擅长特殊儿童一对一和团体课程辅导。黄老师一直保持一颗热忱的心对待每一名特殊儿童,执着的尝试各种方法去攻克教育干预过程中的每一个难题,她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总是能捕捉到孩子不经意间流落的无助或者细小的进步,并给与孩子支持和鼓励。教学中认真踏实,积极钻研,参与和主持多项课题,曾获得滨江区优秀教师荣誉。


END




浙江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
青苹果学园幼儿园
咨询热线:0571-86963036

来源丨儿童教育康复部

编辑丨杨美娟

责编丨韩   静

审核丨陈铁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浙江康复医疗中心
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